有的说教师职业道德是教师在教育工作中所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有的说教师职业道德是调节教师与他人、教师与集体、教师与社会相互关系的行为准则。因为它们没有完整地反映教师职业道德的内涵。教师职业道德是这样“必然”性和“实然”性的统一。也就是说,教师职业道德不仅是外在的行为规范或准则,而且是内化的行为或准则。......
2023-10-22
教书育人就是指传授知识,培养人才。作为教师职业道德的一个基本原则,教书育人要求教师在其职业活动中,既要努力教授学生学习知识,又要培育学生成人成才,要把两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更好地实现教育目的。
教书育人反映了教师这一行业的本质特征,指出了教师这一行业与其他行业区别的根本所在,它昭告人们,教师这一行业是教书育人的行业。同时,教书育人也是教师基本职责的概括,指出了教书育人是为师从教的基本职责和任务,向世人表明,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只要为师从教,就有这个职责,不认真履行这一职责或不履行这一职责,就不是一个称职的教师或根本就不配做一个教师。可见,教书育人作为教师职业道德的一个基本原则,是由教师职业的本质特征和职责所决定的。
如何搞好教书育人,需要进行多方面的努力,但从搞好教书育人应处理好的基本问题上看,应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正确认识和处理好教书与育人的关系。一般说来,书作为人类文化、价值观念、生活经验、科学知识载体,除具有丰富的科学知识、审美知识、生活知识外,还具有丰富的思想性、道德性、伦理性。正因为如此,教书成为学校教育中教师培养人才的主要工作特点,并被习惯表述为教师教书。教师虽为教书之人,但其目的不是教书,这就是如同说农民种地,而种地不是目的一样。农民种地,意在收获食粮,教师教书,意在培养人才。教师教书也是如此,主要是以教书这一鲜明职业工作形式,达到为国为民族为社会发展培养人才的目的。书之所教,可以惠养育人。因为书中有科学、有经验、有知识、有道德,蕴涵着科学精神、人文精神、现实观念、历史传统等等。授之于学生,会使学生从中受到多方面的教育,获得一些为人的道理和行为,形成做人的志向。教书虽有如此之作用,但并不是所有的教书都能够发挥出如此作用的。因为,书之所教,只重记诵识读。只重推演形式,只重搬弄文辞,不引领略书中为人做事之道,不引领略行立天地做人的能力和品行,就难以培养出有益于社会之人,以能力善行贡献社会之人和为社会为他人负责之人。从这个意义上讲,在某种条件下,教书会出现不育人的问题,教书不等于育人。在这里,教书育人或不育人,关键在于教师对教书工作目的的认识,这也如同农民对为农的目的认识一样,如果他种地不追求丰收,认为种地就是目的,那他就本怎么关心收获,空于田地管理,最后也可能空于收获,教书育人也形同此理。因此,作为教师在教书与育人的关系上,要始终明确,教书和育人,育人是目的,是根本,教书是工作形式,是达到育人的经常化手段。两者密切联系,相互促进,但又不能等同。(www.chuimin.cn)
第二,正确理解育人之含义,树立全面的育人意识。既然教书是为了育人,育人是目的,那么育的是怎样的人?这是为师从教应当明确的。对这一问题认识不同,所育之人也会有很大差别,这实质上是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问题。通常有些人常常以为:教书育人,是指“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而且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这种说法虽然(可能有一定的针对性,是针对忽视思想品德培养而言)不能说是错误的,但它却是不完全的。因为在教书中培养人的思想品德虽然重要,可这不是唯一的,教书这种活动所培养的人,是一个能在多方面适应社会、推动社会发展的完整的人,即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和谐发展的人。因此那种把育人单纯理解为对“人思想品德的培养”是应当注意修正的。一个人的良好品德固然是很重要的,但是在未来社会中,他不会认知,不会做事,不会交往,没有很好的生存能力,也不算是一个完整的人。因此,教书所育之人,应是一个完整的人,不是仅有某一方面素质的人。坚持这样的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才能培养出多方面适应社会发展、促进社会发展的人,作为一个教师应有这样的育人意识。
第三,多方面努力,更好实现教书育人。如,加强自身修养,提高自身素质;钻研教育规律,科学施教;精通业务,传授透彻;灵活施教,善于启导;以身作则,为人师表等等。
有关教师素质道德修养的文章
有的说教师职业道德是教师在教育工作中所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有的说教师职业道德是调节教师与他人、教师与集体、教师与社会相互关系的行为准则。因为它们没有完整地反映教师职业道德的内涵。教师职业道德是这样“必然”性和“实然”性的统一。也就是说,教师职业道德不仅是外在的行为规范或准则,而且是内化的行为或准则。......
2023-10-22
因此,教师职业道德的调节功能还要通过教师个体内在的精神力量的作用得以实现。具有高度义务感的教师会在自己的职业行为中时刻按教师职业道德严格要求自己,克服各种困难和干扰,正确处理和解决教育过程中的各种矛盾、冲突。教师职业道德对教师职业行为的调节功能还体现在建立教师与学生,教师相互之间,教师个体与教师集体,教师与学生家长及社会成员的和谐、健康的人际关系上。......
2023-10-22
可见,师德理想、师德原则、师德规则在师德规范中分别属于不同的层次,依次为对教育专业行为的最高要求、中级要求、最低要求或起码要求。(三)师德规范的类型教师职业道德是职业道德的一种形式,是一般社会道德在教师职业中的特殊体现,是教师在从事教育工作时应遵循的行为准则和规范。师德规范阐明对教师的道德要求,即道德义务或伦理职责。只要三者比例适当,整个师德规范结构合理,就可以全面发挥其规范功能。......
2023-10-22
教师职业道德体现着社会对教师的职业要求和作为教师应有的职业追求。它在教师的职业行为中,具有一种启动的力量,激发、鼓励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促使教师不断自我修养、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觉地做好教育工作。这便是教师职业道德的动力功能。上述这些方向因素的有机结合并作用于教师,便可达到激发、鼓励教师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目的,发挥教师职业道德的动力功能。......
2023-10-22
乐教勤业原则是指教师要乐于从事教育事业,勤奋地工作。教师乐教勤业,是由教育实现自身效益和社会价值的内在需要决定的。乐教是勤业的内在动因,是勤业的动力和能源;勤业是乐教的具体体现,是满足乐教需要的基本途径。是否乐教,影响着是否能够做到勤业;是否勤业,反映着一个教师是否乐教。可见乐教勤业是制约教师教育工作成效的主要内在因素。在当前,坚持乐教勤业,有利于树立良好的行业形象,形成良好的行业风尚。......
2023-10-22
由此可见,制定教师职业道德时,必须将其放在国家基本的法律框架内。在我国目前制定的相关教育法律、法规中,已经有许多有关教师职业道德方面的内容。这为确立教师的地位提供了依据。教师职业道德是社会对教师教育行为的要求,是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处理各种关系的基本行为准则。......
2023-10-22
随着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发展,教师职业道德也在不断发展和完善。为了进一步提高中小学教师队伍的职业道德水平,1984年10月13日,全国教育工会颁发《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要求》,目的为了提高教师的社会主义觉悟和共产主义道德情操,把青少年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一代新人。鉴于《道德规范》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根据社会发展和教育改革的需要,教育部决定对《道德规范》进行修订。......
2023-10-22
这些规定,对于促进教师培养、培训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对有突出贡献的教师,应当予以表彰、奖励。”......
2023-10-22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