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教师素质道德修养:教书育人的基本原则

教师素质道德修养:教书育人的基本原则

【摘要】:教书育人反映了教师这一行业的本质特征,指出了教师这一行业与其他行业区别的根本所在,它昭告人们,教师这一行业是教书育人的行业。同时,教书育人也是教师基本职责的概括,指出了教书育人是为师从教的基本职责和任务,向世人表明,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可见,教书育人作为教师职业道德的一个基本原则,是由教师职业的本质特征和职责所决定的。因此,教书所育之人,应是一个完整的人,不是仅有某一方面素质的人。

教书育人就是指传授知识,培养人才。作为教师职业道德的一个基本原则,教书育人要求教师在其职业活动中,既要努力教授学生学习知识,又要培育学生成人成才,要把两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更好地实现教育目的。

教书育人反映了教师这一行业的本质特征,指出了教师这一行业与其他行业区别的根本所在,它昭告人们,教师这一行业是教书育人的行业。同时,教书育人也是教师基本职责的概括,指出了教书育人是为师从教的基本职责和任务,向世人表明,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只要为师从教,就有这个职责,不认真履行这一职责或不履行这一职责,就不是一个称职的教师或根本就不配做一个教师。可见,教书育人作为教师职业道德的一个基本原则,是由教师职业的本质特征和职责所决定的。

如何搞好教书育人,需要进行多方面的努力,但从搞好教书育人应处理好的基本问题上看,应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正确认识和处理好教书与育人的关系。一般说来,书作为人类文化、价值观念、生活经验、科学知识载体,除具有丰富的科学知识、审美知识、生活知识外,还具有丰富的思想性、道德性、伦理性。正因为如此,教书成为学校教育中教师培养人才的主要工作特点,并被习惯表述为教师教书。教师虽为教书之人,但其目的不是教书,这就是如同说农民种地,而种地不是目的一样。农民种地,意在收获食粮,教师教书,意在培养人才。教师教书也是如此,主要是以教书这一鲜明职业工作形式,达到为国为民族为社会发展培养人才的目的。书之所教,可以惠养育人。因为书中有科学、有经验、有知识、有道德,蕴涵着科学精神、人文精神、现实观念、历史传统等等。授之于学生,会使学生从中受到多方面的教育,获得一些为人的道理和行为,形成做人的志向。教书虽有如此之作用,但并不是所有的教书都能够发挥出如此作用的。因为,书之所教,只重记诵识读。只重推演形式,只重搬弄文辞,不引领略书中为人做事之道,不引领略行立天地做人的能力和品行,就难以培养出有益于社会之人,以能力善行贡献社会之人和为社会为他人负责之人。从这个意义上讲,在某种条件下,教书会出现不育人的问题,教书不等于育人。在这里,教书育人或不育人,关键在于教师对教书工作目的的认识,这也如同农民对为农的目的认识一样,如果他种地不追求丰收,认为种地就是目的,那他就本怎么关心收获,空于田地管理,最后也可能空于收获,教书育人也形同此理。因此,作为教师在教书与育人的关系上,要始终明确,教书和育人,育人是目的,是根本,教书是工作形式,是达到育人的经常化手段。两者密切联系,相互促进,但又不能等同。(www.chuimin.cn)

第二,正确理解育人之含义,树立全面的育人意识。既然教书是为了育人,育人是目的,那么育的是怎样的人?这是为师从教应当明确的。对这一问题认识不同,所育之人也会有很大差别,这实质上是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问题。通常有些人常常以为:教书育人,是指“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而且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这种说法虽然(可能有一定的针对性,是针对忽视思想品德培养而言)不能说是错误的,但它却是不完全的。因为在教书中培养人的思想品德虽然重要,可这不是唯一的,教书这种活动所培养的人,是一个能在多方面适应社会、推动社会发展的完整的人,即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和谐发展的人。因此那种把育人单纯理解为对“人思想品德的培养”是应当注意修正的。一个人的良好品德固然是很重要的,但是在未来社会中,他不会认知,不会做事,不会交往,没有很好的生存能力,也不算是一个完整的人。因此,教书所育之人,应是一个完整的人,不是仅有某一方面素质的人。坚持这样的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才能培养出多方面适应社会发展、促进社会发展的人,作为一个教师应有这样的育人意识。

第三,多方面努力,更好实现教书育人。如,加强自身修养,提高自身素质;钻研教育规律,科学施教;精通业务,传授透彻;灵活施教,善于启导;以身作则,为人师表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