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职业道德行为选择的条件也可概括为这两个方面。但道德行为选择的可能性不仅取决于社会生活,而且取决于社会制度。教师职业道德行为选择是教师认识、权衡、取舍的复杂心理活动过程,是教师完全自觉进行的。知、行、意是人类心理活动的三个基本因素,也是教师道德行为选择的心理活动过程。以它们为基础,构成教师道德行为选择中最直接作用的主观条件。教师道德行为选择首先来自于认识的选择性。......
2023-10-22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是人与人心灵上的最微妙的相互接触,学校是人们的心灵相互接触的世界。他用这种诗一般的语言,十分确切地向我们揭示了教师劳动的基本性质:教师劳动自始至终都是一个人与人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过程。正是教师劳动的这种特殊性,决定了教师的劳动具有自己的特点。
(一)教师劳动具有复杂性和艰巨性
教师劳动的复杂性表现在如下四个方面:
首先,教师劳动对象的多样性。教师劳动的对象不是无生命的自然物质材料,也不是一般的动物,而是具有一定自觉意识的,有感情、有理智、有个性的,作为社会整体一员的活生生的人,是年龄特征不同、个性特点各异的一代青少年。他们不仅有性别上的差异,还有家庭环境、文化背景、生活方式上的差异,有各自不同的生理特征和个性特点。正如德国著名诗人海涅曾说过的:“每一个人就是一个世界,这个世界是随他而生,随他而灭的。”对于教师来说,他们面临的不只是一个世界,而是几十个世界,甚至是上百个世界。教师既要按统一标准来培养学生,又要注意因材施教,这样才能使他们真正健康成长。
其次,教师劳动内容的丰富性。教师的劳动是改造社会、培养人才的复杂劳动。人民教师的根本任务是把学生教好,使每个学生在德、智、体、美各方面都得到发展。一名优秀的教师,决不是仅仅是在他所教的一两门学科方面对学生负责。教师对学生既要教书,又要育人;既管学习,还要管身体;既要传授知识,又要发展学生的智力;不仅是培养学生适应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使他们能正确处理人和自然的关系,还要培养他们适应社会、改造社会的能力,使他们能正确处理复杂的社会关系和人际关系。
再次,教师劳动的过程是复杂的。教师劳动的过程是一个综合使用、消化、传递、发现科学知识技能的复杂的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过程,是一个综合运用智力的过程。教师的劳动过程主要任务是传递知识、开发智能。知识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人类长期劳动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它是通过人的大脑的整理加工形成的科学体系。教师积累、传递、转换知识的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脑力劳动过程。开发学生的智力和能力,更是一项需要教师作出多方面努力的艰巨工程。在教师的教育劳动中,要使学生形成一种良好的思想品德,需要经过知识的传授、情感的体验、意志的锻炼、信念的建立以及行为习惯的培养这样一个长期过程。
最后,教师劳动的能力素质需要是复杂的。教育对象需求的多样性、教育内容的丰富性以及教育过程的复杂性,决定了教师的自身素质必须是全面的。凡是优秀教师,都十分重视自身各方面素质的培养。他们不仅应当了解、精通并成功地传授某些学科的知识,还应当十分重视自身的能力、心理品质和教学艺术的培养。如在能力方面,一名优秀教师,要有良好的口头和文字表达能力、动手实际操作的能力、组织管理的能力等。在心理品质方面,要善于集中和分配注意力,有细心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联想力、过目不忘的记忆力和独特的思考能力等。此外,还要有饱满的热情、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和坚韧不拔地实现教育目的的意志品质。他们不仅要有一定的教育理论知识,还要有应付偶然事件发生的教育机智和应变能力,并善于时时处处灵活、适当地把握教育分寸。
教师的劳动具有复杂性,同时教师的劳动也具有艰巨性。教师劳动的艰巨性与工人、农民不同。教师的劳动,在时间上,具有连续性;在空间上,具有广延性。具体说来,教师的劳动,上下班没有明显界限。教师不能因为下班铃声响了就把学生搁置一边,班上、班下都是教师的工作时间。工人那种“上下班”、“加班”等劳动的时间概念,对教师来说是不适用的。教师教学负担重,白天要上课,课余要辅导,即使在夜深人静的晚上,还要通过自修去补充、更新知识,还要备课、批改作业。教师的劳动可以说是“全天候”的。教师的劳动,没有限定的教育区域范围,具有空间上的广延性。无论是在学校,在家里,还是在公共场所,只要有学生活动的地方,就会看到教师的身影。教师的劳动中既包含着体力的消耗,又包含着脑力的消耗,充满着无穷无尽的“操心事”。教师所从事的这种时间长、一环扣一环的连续劳动,这种弹性大、强度高、需要投入全部身心的紧张劳动,对许多人来讲,多半是超负荷的劳动。
(二)教师的劳动具有示范性
学生的“向师性”和模仿性决定了教师劳动的示范性。教师是学生获求知识的导师和引路人,在学生心目中占有特殊的地位。教师的道德品行和知识不仅是学生学习的内容,而且是学生学习的直接榜样。夸美纽斯指出,教师的职务是用自己的榜样教育学生。无论教师是否意识到,事实上教师的言论行为、为人处世的态度都被学生视为榜样,被学生竭力模仿。教师的求知精神、思维方法,对学生起着示范作用。研究表明,学生一般都有“向师性”,从幼儿园儿童到大学生都有模仿教师行为的倾向。所谓学生的“向师性”,就是说,学生都有尊重、崇敬教师,乐意接受教师教导的自然倾向,都希望得到教师的注意、重视、关怀和鼓励,都希望教师能热情地、认真负责地教育他们。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学生的这种“向师性”具有不同的特征。
教师的品德言行具有示范性。历史上的教育家都非常重视教师本人的品质和教师品德言行的示范作用。我国最早的教育家孔子就提出“以身作则”的见解;德国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斯也曾指出,教师本人是学校里最重要的师表,是直观的最有教益的模范,是学生最活生生的榜样。教师劳动的重要特点就是劳动手段在很多方面体现于劳动者主体,即教师本人的心理素质、人格和言行本身。这种教育手段是建筑在教师平日良好的道德修养基础上的。教师在引导学生认识周围世界的时候,他自己也作为周围世界的一个重要部分出现在学生面前,参与到学生的认识过程中。正在成长中的青少年,随时随地都在用自己那双敏感的眼睛观察着教师的一言一行,自觉不自觉地模仿教师的言行。一个有良好品德的教师,他可以在工作中通过自己的行为,把热情洋溢、乐观无畏的进取精神,把好学多思、审时度势的工作作风,把正直诚实、任劳任怨的高贵品质传授给学生。教育实践证明,同一教育内容,由不同的教师传授,所获的效果会大不相同。实践证明:一个品格高尚的教师容易获得学生的尊敬和爱戴。
教师的劳动手段具有示范性。在教师的劳动中,知识信息的转换和传递是劳动的主要手段,而这种手段具有显著的示范性特征。教师分析教材、演习教材过程具有示范性。特别是当代信息技术在课程教学中的运用,使教师劳动的示范性更独具一格。例如幻灯投影、闭路电视系统、电脑辅助教学模拟等,多媒体教学工具充分体现了示范性手段的现代化,使得教育效果大为改观。
教师指导学生的各种实践,更直接体现了教师劳动手段的示范性。为丰富和检验课堂教学内容,当今教师越来越重视组织、指导学生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为了证实某项客观真理,教师要亲自设计模拟实验,亲手演示并指导学生参加实验的全过程。每一个环节、每一个步骤,都离不开教师的亲手示范与指导。
(三)教师的劳动具有创造性(www.chuimin.cn)
教无定法。教师对自己的各种教育活动都必须在观察和分析劳动对象的基础上,因人、因事、因时、因地制宜地进行创造性的设计和实施,并科学地预见其结果。这就是教师劳动的创造性。
教师劳动的创造性,首先表现在教好学生上。教育是一个培养有创造性人才的伟大工程。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我熟悉几十种专业的工作人员,但是没有——我对此深信不疑——比教师更富有求知精神,不满足现状,更充满创造思想的人。教师的劳动对象是有主动性、有感情、有个性的活生生的人。教师的劳动并无固定不变的规范、程式或方法可以套用。教师要从教育目的和学生的实际出发,精心设计学生的未来,塑造学生美好的心灵、改造学生已经形成的不良行为习惯。人们常用“灵魂工程师”、“塑造新一代的艺术家”等褒奖之词,歌颂教师的工作,这正好说明教师劳动的创造性。
教好功课是教师的一项最基本、最经常的工作。三尺讲台、一支粉笔、一堆作业,表面上看,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进行着,似乎是重复劳动。其实,教师上的每一堂课都是一次创造性的劳动,一次艺术加工的过程。首先,要使教学内容为学生掌握,教师就要对教学的内容进行加工改造,将它变成学生可接受的知识体系,理论联系实际,准确、通俗地教给学生。对工作充满创造热忱的老师,他们从来不是冷漠的知识解说者,而是知识的再创造者。在讲授的过程中,教者本身就被认识过程深深吸引着,联想丰富、思维活跃,能够进行创造性的讲述。其次,教师还要考虑在传授知识过程中怎样去启发学生,积极发展学生智能。只有善于思考的教师,才能为学生思维的发展提供阶梯。教师劳动的创造性还表现在对于变化了的情况善于作恰当处置的教育机制上。教师的教育机制,是对学生活动的敏感性,指能根据学生新的、特别是临时突发的意外情况,快速作出反应,及时采取恰当措施的能力。教师劳动的创造性,同样表现在教学、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的不断创新上。教师不能当搬运知识的“壮工”,而要做传授知识的“艺人”。
教育是一种艺术,是一种塑造完美个性形象的艺术,而艺术的生命就在于创造。教育工作要求教师具有创造才能。只有进行创造性劳动的教师,才能使自己的工作有生气、有活力,常教常新,体验到教育工作的乐趣。世界许多国家都已开始着手培养创造型人才的伟大工程。当今教育对学习者的要求,从“学到什么”转到了“会学什么”、“会不会学”、“创造什么”。培养创造型人才,这是现代教育的突出特点。就是要在基础教育阶段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创造思维方法与从事创造性活动的能力。这对教师劳动提出了新的要求,按照传统的教育思想与方法从事当前的教育工作,难以适应这一新的要求。教师应自觉意识到时代的特点和要求,以创造性的劳动从事培养一代新人的工作。
(四)教师的劳动具有长期性和迟效性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这句古语从一个侧面向我们揭示了教师劳动的长期性和迟效性,说明人才培养是一项长期持久的工程,需要较长的周期。学生知识的积累,智力的发展,能力的形成,道德品质的培养,世界观的确立,都是长期日积月累的结果。“立竿见影”是不可能的,“拔苗助长”更是错误的。
教师期望在学生的身上产生的效果,往往要经过三年五年、十年八年,甚至更长时间才能显示出来。这是因为:其一,心理科学的发展证明人的身心发展有一个过程。人只有伴随着身体发育、成长的同时,通过对客观世界的逐步认识、熟悉和认同才能适应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的需要,不可能超越人在一定身心发展阶段所承受的能力,强制性地实现不切实际的教育培养目标。其二,受教育者在成长过程中具有不稳定性和反复性。由于受年龄、经验、知识、阅历等各方面条件的限制,他们在认识、情感、意志、行为等方面往往是多变的,并往往容易受到临时动机的干扰。这就使得教师的教育活动不可能是一次就奏效的,而必须长期反复地进行。其三,教师劳动的社会效益要在学生步入社会以后才能得到最终验证。
一个学生在校期间学习如何,表现如何,从成才的角度来讲只是一种“暂时效应”。只有当学生作为一名独立的社会成员走上劳动岗位后,看他是否适应社会的要求,能否对社会作出贡献,才能检验出教师劳动的“长期效应”。
教师劳动的这种长期性、迟效性,说明培养人才不仅仅要关心他的现在,更要关心他的未来。这也说明教师的劳动是一种具有超前性的劳动,是一种为未来做准备的劳动。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已认识到:目前世界各国之间经济竞争的实质是科技的竞争、人才的竞争。要在新一轮的竞争中站得住脚,就要有适用未来社会发展需求的丰富的人才资源。这种严峻的形势就要求教师决不应当盲目地追求眼前的“暂时效应”,而应当根据社会发展的长远趋势,随时进行方向、内容和方法上的调节,使自己的劳动真正具有面向未来的战略意义。
(五)教师的劳动具有社会性
在现代社会,一个人的成长,需要许多人从多方面、多角度、多侧面实施全方位立体交叉式的教育。教师的劳动既有独立性,又是群体协作性的劳动。只有许多教师通力合作,并与社会、家庭取得广泛的联系,构成一股合力,形成一种众星捧月之势,人才有可能诞生。任何优秀人才的涌现,都是教师、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协作、配合,共同施加教育影响的结果。所以,教师的劳动充满了社会性。
教师劳动的产品具有社会性。教师的劳动对象是人。教师加工出来的产品,是特殊的精神产品,即学生——未来社会的建设人才,具有其他劳动产品无法比拟的社会价值和意义。他们是具备一定文化知识技能和思想觉悟的人,对社会的各个方面能够产生直接作用和深远影响。这就要求教师对自己的“劳动产品”要高度负责,要以百倍的热情精雕细琢,努力做到不让一个“不合格产品”流向社会。
教师的劳动,自始至终都要围绕着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来进行,其中最主要的是师生关系。此外还有教师与教师的关系、教师与校领导之间的关系、教师与学生家长的关系、教师与社会各界人士的关系等。离开了这些关系,教师的劳动就从根本上失去了他的意义。这就使得教师的劳动具有社会性。
有关教师素质道德修养的文章
教师职业道德行为选择的条件也可概括为这两个方面。但道德行为选择的可能性不仅取决于社会生活,而且取决于社会制度。教师职业道德行为选择是教师认识、权衡、取舍的复杂心理活动过程,是教师完全自觉进行的。知、行、意是人类心理活动的三个基本因素,也是教师道德行为选择的心理活动过程。以它们为基础,构成教师道德行为选择中最直接作用的主观条件。教师道德行为选择首先来自于认识的选择性。......
2023-10-22
从这个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可以看出,《规范》的内容比上一次更加具体,要求更高。因此,《规范》仍需再进一步修订,以建立一套名副其实、用语规范、结构合理、功能齐全、行之有效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2023-10-22
教师劳动示范性的特点是由学生的“向师性”和模仿性的心理特征所决定的。因此,教师在职业活动过程中,要特别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和品德修养,给学生以正面的、积极的榜样。教师的劳动属于专业行为,这是一种高度复杂的心智劳动;其次,教师劳动对象的复杂性。因此,教师劳动对象是千差万别的;再次,教师劳动内容的复杂性。最后,教师劳动过程的复杂性。教师劳动的创造性比其他劳动的创造性更加灵活。......
2023-10-26
教师道德评价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教师职业道德评价的结果,不仅是对已发生的行为和品质的制裁或激励,而且也是对教师的深刻教育和监督。维护教师职业道德与发展教师职业道德是辩证统一的,只有在不断维护中才有可能得到发展。在处理这一系列关系中,道德评价发挥着重大的调节作用,即褒扬善行、排除隔阂、斥责恶行。它能唤起教师内心良好的道德信念,促进教师道德人格的升华。......
2023-10-22
可见,师德理想、师德原则、师德规则在师德规范中分别属于不同的层次,依次为对教育专业行为的最高要求、中级要求、最低要求或起码要求。(三)师德规范的类型教师职业道德是职业道德的一种形式,是一般社会道德在教师职业中的特殊体现,是教师在从事教育工作时应遵循的行为准则和规范。师德规范阐明对教师的道德要求,即道德义务或伦理职责。只要三者比例适当,整个师德规范结构合理,就可以全面发挥其规范功能。......
2023-10-22
有的说教师职业道德是教师在教育工作中所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有的说教师职业道德是调节教师与他人、教师与集体、教师与社会相互关系的行为准则。因为它们没有完整地反映教师职业道德的内涵。教师职业道德是这样“必然”性和“实然”性的统一。也就是说,教师职业道德不仅是外在的行为规范或准则,而且是内化的行为或准则。......
2023-10-22
爱国作为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基本要求,它是教师做好本职工作的支撑点。学生的模仿性和向师性,使得教师的重要性更加凸显。反映在教育活动中,就要求每位教师都要忠诚人民的教育事业。甘为人梯,不仅是一种教师奉献精神的体现,也是其广阔胸襟的展示。......
2023-10-26
教育政策不得违背教育法律和其他法律的规定。教育政策制订的主体包括教育立法机关与教育行政机关。《教育法》也规定中小学教育是与学前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相互衔接又相对独立的一种学校教育制度。此外,国家的一些具体的教育法律、法规和教育政策也为中小学教育政策体系的建立和形成提供了法律和政策条件。(七)教育政策与教育法律的异同与教育法律比较而言,教育政策存在以下不同。......
2023-12-02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