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教师职业的形成与发展

教师职业的形成与发展

【摘要】:教师,广义地说,泛指把知识、技能、思想品德传授给教育对象的教育工作者。在商代的甲骨文中已多次出现“师”字。首先,人类教育活动的出现是教师职业产生的基础。他们的从教活动是教师职业的萌芽。其次,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教师职业产生的根本原因。到了周代,我国已经设有专职官师氏,并有大师、小师之分。最后,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分工是教师职业产生的前提。这样,就由从事脑力活动的剥削阶级中分化出了教师。

教师,广义地说,泛指把知识、技能、思想品德传授给教育对象的教育工作者。狭义地说,是指受过专门训练,受一定社会的委托,在专门培养人的教育机构——学校,对学生进行教学、教育工作的专职人员。教师是一种古老的职业。在原始社会中,就有伏羲氏“教民从猎”,神农氏“教民耕种”等传说。在商代的甲骨文中已多次出现“师”字。教师作为独立的职业,在人类社会发展的长河中已有几千年历史了。

首先,人类教育活动的出现是教师职业产生的基础。远古时期,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必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进行物质资料的生产,这必然要求人们具有认识自然、征服自然的能力和认识社会的能力。于是,一些部落、氏族的首领、富有经验的老人、能人和妇女,便有意识、有步骤地把制造、使用劳动工具的方法与技能,把生产知识、生活经验、风俗习惯和行为准则等传授给年轻一代。这样,人类早期的教育活动就出现了。有了教育活动就要有教育活动的承担者。原始社会教育活动的承担者,主要是部落、氏族的一些首领、老人和能人。原始社会的教育活动主要靠言传身教。一些部落、氏族的首领,他们以自己丰富的经验知识和崇高的威望,在生产和生活实践中,随时随地地对全体成员进行各种教育活动。他们的从教活动是教师职业的萌芽。

其次,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教师职业产生的根本原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促使人类的劳动越来越复杂起来。随着生产知识和生活经验的积累,铜器与铁器逐步代替了石器而成为主要的生产工具,农业畜牧业也陆续代替了渔猎、采集而成为主要的生产活动。人们开始意识到,要顺应自然、把握自然、驾驭自然,必须要有目的、有意识地去认识自然,学习掌握改造自然的技能。于是,人类教育活动的目的越来越明确,内容越来越系统、深化。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学科体系的形成,教育者的教育活动已开始向理论化、系统化方向发展。再单纯依靠言传身教是根本不可能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需要了。教育者需要经过一定的学习和训练,教育的内容要求经过选择和提炼,教育的手段也要求革新和提高。文字的出现给教育者传授知识活动提供了有利条件。有了文字记载和史料参考,教育者的教育活动逐步表现出科学化、理论化、系统化的特点,教育者的从教活动开始向专业化、职业化方向发展。到了周代,我国已经设有专职官师氏,并有大师、小师之分。(www.chuimin.cn)

最后,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分工是教师职业产生的前提。人类社会到目前为止已经进行了三次社会大分工。第三次是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分离。由于生产力水平的限制,人类早期的教育活动还只是融合在生产劳动中进行,它与物质资料的生产,生活劳动的管理,以及图腾崇拜、巫术祭祀等活动混杂在一起,没有成为专门独立的社会活动。随着生产知识的积累和生活经验的丰富,一部分人开始具备了从事文化教育、管理生产和公共事务的才能,于是生产劳动的内部逐步出现了分工。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脑力劳动便从体力劳动中分离出来,这就为教师职业的产生提供了条件。教育者的教育活动主要是以脑力劳动的形式出现。当人类社会进入阶段级社会以后,脑力劳动就成了剥削者的特权。他们为了维护、巩固其反动统治,培养本阶级的继承人,在宫廷和官府中办学堂,任用一些官吏承担教学工作。这样,就由从事脑力活动的剥削阶级中分化出了教师。春秋时期的孔子在中国第一个办起了私学,“主张有教无类”。这样,在中国就第一次正式出现了教师和教师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