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解决西北地区水资源短缺:南水北调、大西线调水

解决西北地区水资源短缺:南水北调、大西线调水

【摘要】:我国跨流域的调水规划中主要有“北水南调”工程与“南水北调”工程和拟议中的“大西线调水工程”。南水北调工程是指从长江干流或支流向黄河、海河和淮河流域调水的跨流域调水工程。规划中的南水北调工程是从水量充沛的长江向干旱缺水的北方输水的跨流域大型调水工程。

我国跨流域的调水规划中主要有“北水南调”工程与“南水北调”工程和拟议中的“大西线调水工程”。

(1)北水南调工程是沟通松花江和辽河,将东北北部松花江流域的部分水量调往南部辽河流域的大型跨流域调水工程。这一工程的设想由来已久,1683年(康熙二十二年)就有人提出开辟辽河经伊通河到松花江,直至瑷珲的水陆联运线。1906年(光绪三十二年)正式提出开凿运河。20世纪初叶,孙中山先生在《建国方略》中也曾明确提到“松辽运河”问题。新中国建立后,国家计划委员会于1956年6月批准了辽河规划任务书,其中包括松辽运河的规划与设计。工程规划实施4年,后因压缩基建于1961年停建。1984年国家计划委员会下达了“编制松花江、辽河流域水资源综合开发利用规划”的任务,“北水南调”工程为规划中的重点骨干工程。工程主要是在嫩江和第二松花江上兴建几座大型控制性水库,引松花江水至辽河流域。工程完成以后,将在很大程度上缓解辽河中下游地区和吉林省西部半干旱地区的水资源供需矛盾,同时满足黑龙江、内蒙古部分地区国民经济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调水工程将在提高各水系的防洪标准,增加东北电网的调峰机组,发展水旱田灌溉,加速松辽平原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促进沿途城镇和第三产业的发展,减轻地方病(如氟中毒),发展水产业和航运业等方面,产生较为显著的作用。

(2)南水北调工程是指从长江干流或支流向黄河、海河和淮河流域调水的跨流域调水工程。根据我国地形,可在3000m高程以上的青藏高原上布设西线,可在200m高程以下的黄淮海平原上布设中线和东线。

我国水资源呈现出东多西少,南多北少的空间格局,由东南向西北递减。随着工农业的发展,各地区的用水量日益增加,其中西北地区最为突出。规划中的南水北调工程是从水量充沛的长江向干旱缺水的北方输水的跨流域大型调水工程。它的实施,将在很大程度上改变水资源与国土空间分布不匹配的局面,而且对我国生态环境产生很大的影响。(www.chuimin.cn)

在南水北调工程的东、中、西线三个方案中,西线方案建议把长江水引入黄河上游,这是与西北地区关系最为紧密的方案。对此,20世纪70年代末进行过两次查勘,提出了从通天河、雅砻江和大渡河分别或联合引水入黄河的方案。80年代后期,进行了勘测和初步规划工作。

西线方案中提出了三条调水线:一是在通天河的青海省玉树以西建坝壅水,再提水穿分水岭入黄河;二是在雅砻江的四川省石渠县东建坝引水穿分水岭入黄河;三是在阿坝以南大渡河支流上建坝,再提水穿分水岭入黄河。通天河和雅砻江也可联合调水,即东引通天河水入雅砻江,再建坝穿洞进入黄河。在初选的引水方案中:通天河、雅砻江引水处高程约3800m,进入黄河的水位约4000m和4400m,大渡河引水处高程约2900m,进入黄河的水位约3400m,引水处与入水口的水位差,采取抬高引水处水位和提水两个措施加以解决。设计的提水扬程为350~400m,所需动力由黄河上游水电站提供。引水处与入黄处距离约100km,但三条引水线的实际长度各不相同。通天河多年平均径流量为107亿m3,雅砻江为52亿m3,大渡河为59亿m3,三条调水线总共可调出水量在200亿m3以内。

大西线调水工程:我国西南地区的几条出境河流年出境水达3000多亿m3,当地人烟稀少,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农牧工矿业需水量不大。所以从长江上游的三条支流金沙江、雅砻江、大渡河等丰水区,以及澜沧江、怒江和雅鲁藏布江向干旱的西北地区跨流域适度调水(调水量约占流域总水量的1/6),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西北地区水资源短缺的矛盾,使国土、水资源得到双重优化,而又对下游用水的影响不会很大,同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下游洪灾。我国多水的西南地势高,缺水的西北地势低,这种地势决定了从西南诸江调水到西北地区的战略可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