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西北地区水资源短缺存在的实证分析

西北地区水资源短缺存在的实证分析

【摘要】:西北地区人口密度低、耕地份额小是水资源稀缺造成的结果,将它们作为西北地区水资源不稀缺的依据是不适宜的,并通过生态景观、生活和生产用水保障程度三个方面的区域性的横向比较,得出了西北地区存在着水资源短缺的结论。据分析,水权交易市场没有发育起来,制约了水资源使用权的产业间转移,是造成用水结构调整的贡献率低的主要原因。但是,以近期缺乏大西线调水的可能性为由,断然否定大西线调水之研究的必要性是不适宜的。

简言之,这项研究主要回答了以下5个问题。

1.西北地区存在着水资源短缺的问题

中国科学院院士程国栋先生、中国工程院院士钱易先生等,分别通过人均水资源指标的地区比较,作出了西北地区水资源的丰富程度仅次于西南而高于东部、中部的判断。西北地区人口密度低、耕地份额小是水资源稀缺造成的结果,将它们作为西北地区水资源不稀缺的依据是不适宜的,并通过生态景观、生活和生产用水保障程度三个方面的区域性的横向比较,得出了西北地区存在着水资源短缺的结论。

2.西北地区并不存在严重浪费水资源的现象

毋庸讳言,西北地区存在着严重浪费水资源的现象是相当流行的说法,该地区农业普遍采用大水淹灌的方式则是这种说法的主要依据。然而,持上述观点者并没有就这种“有百弊而无一利”的灌溉方式会在西北地区持续了几千年的现象加以分析和解释。

从理论上讲,在水资源稀缺的地区,通常会诱发出节约水资源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为什么西北地区形成了节水型的生活方式,却没有形成节水型的生产方式呢?通过认真的调研和思考,形成的看法如下:

第一,大水淹灌不会对耕作层造成不利影响,否则,农民就不可能不进行纠错的尝试。

第二,大水淹灌并非为了满足作物的生理需水,而是为了控制耕作层的盐碱度。有人认为:采用大水淹灌有两个原因:其一是省工;其二是用水不要钱。乍一看,这种说法似乎很有道理,但仔细琢磨却并不完全如此。其一,大水淹灌确实是很省工的灌溉方式,但少灌水毕竟比多灌水更省工,我们没有理由认为农民会持续地保持花多余的工时给田间灌入完全没有效用的水的做法,所以将省工作为采用大水淹灌的依据是不充分的;其二,农民知道灌水太多不利于作物生长发育的道理,即便用水不要钱,农民也不可能先花工时灌入无效之水,再花工时排出这部分水有害之水,所以将用水不要钱作为采用大水淹灌的依据也是不充分的。

诚然,大灌大排只是历史上总结出来的控制耕作层盐碱度的灌溉方式,而不是达到这一目标的惟一方式,更不是最优方式,可是至今尚未找到在技术和经济上普遍可行的替代方式。

第三,大水淹灌是水资源没有价格或价格很低的年代里诱发出来的灌溉方式,这种灌溉方式会随着水资源越来越稀缺,水价的提高而逐步发生从基本适宜到基本不适宜的变化。

第四,大水淹灌打破了非耕作层的盐碱的稳定性,随回水排出的大量盐碱对社会造成了严重的负外部性[12]是一个更值得探讨的问题。

3.西北地区的水需求主要依靠水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

通过调研发现,经济增长的水资源需求主要是通过以下三种方式实现的:第一,从开源或调水入手,增加水资源供给;第二,从采用节水措施入手,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第三,从调整水资源利用结构入手,降低单位产值的需水量。其结论是:用水量增加带来的GDP增长及它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72.83亿元和2.58%;用水效率提高带来的GDP增长及它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2644.05亿元和93.78%;用水结构调整带来的GDP增长及它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102.67亿元和3.64%。据分析,水权交易市场没有发育起来,制约了水资源使用权的产业间转移,是造成用水结构调整的贡献率低的主要原因。

4.西北地区近期内不需要从“大西线”调水[13]

为了回答西北地区是否急需从区域外调水的问题,对西北地区的水资源支撑经济增长的潜力进行了考察。其结论是:通过调整水资源利用结构和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以及开展具有双赢性质的水权交易,以2000年水资源量为基数,现有的水资源可满足17年的年均增长率为9%的经济增长的水资源需求,如果年均增长率为8%和7%,则可分别满足19年和21年的经济增长的水资源需求。如果用水结构和用水效率进一步提高,则可以满足更长时间的经济增长的水资源需求。

由此可见,从大西线调水入手解决西北地区水资源短缺问题在近期内既不现实,也没有必要,较为可行的办法是利用价格机制诱导技术创新,从而不断地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发育水权市场诱导水权的产业间流动,并使水权的流动具有双赢的性质。但是,以近期缺乏大西线调水的可能性为由,断然否定大西线调水之研究的必要性是不适宜的。科研从本质上讲,就是使原先做不成的事情变成能做成的事情,所以有理由相信,如果这方面的研究能够不断地深化下去,调水方案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成熟。现在要做的工作是把有可能遇到的问题罗列出来,并以甘愿坐冷板凳的精神,克服情况不明决心大和造势不做事的浮躁情绪,潜下心来研究和解决这些问题。

5.政府宏观调控和市场机制有不同的作用层面 (www.chuimin.cn)

政府的宏观调控和市场机制对于解决水资源稀缺对经济增长的制约,均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鉴于它们适宜发挥作用的范围有所不同,所以客观上并不存在谁替代谁的问题。为了妥善处理它们之间的关系,最大限度地利用政府宏观调控和市场自发作用的互补性,首先要做好政府的宏观调控,使区域间和区域内的城乡居民享有平等的水权,使公平与效率的有机统一,以确保水权交易具有双赢性质。上述工作是充分发挥市场调节作用的基本前提,所以可称之为一次调节。市场调节的主要任务是诱导水资源的使用权流向利用效率更高的产业和区域,同时使水权的让渡者得到合理的补偿,所以二次调节也是极为重要的。为了妥善处理好一次调节和二次调节的关系,政府必须扭转既负责水资源管理又从事水资源经营的格局,应专司水资源管理之职责,从而为企业创造出公平竞争的宏观环境

【注释】

[1]农区是指陕西、甘肃、宁夏3省(自治区)的汾渭谷地农区、黄土丘陵沟壑农区和秦岭大巴山农区。农牧交错带包括甘肃、青海、宁夏、新疆4省(自治区)的陇中青东丘陵农牧区;内蒙古、宁夏、甘肃农牧区;南疆农牧区;北疆农牧区。牧区包括5省(自治区)的内蒙古中南部牧农区;青海、甘肃牧农区;青藏高寒牧区。

[2]经计算,西北地区的每公顷灌水量由1996年的840.78m3减少到2000年的610.13m3,下降了27.4 %。

[3]农业专家认为,棉花采用地膜覆盖的主要目的是增加地温,促进发芽。发芽天数少则棉籽霉烂在地里的比例小,从而出苗整齐,这是使棉花产量由原来的900kg/hm2增加到2250kg/hm2的主要原因。

[4]渠道衬砌的起始年份很早,但最初是为了避免渠道崩塌,以确保水能够输到特定的地点。

[5]这类地区早就有了修建旨在满足生活用水需求的集雨水窖的实践,20世纪90年代末出现修建旨在满足农业生产用水需求的集雨水窖的活动,主要有两个原因:其一,现实中有比较收益高的农产品生产项目,其二,水泥相对价格不断下降。也就是说,修建集雨水窖旨在满足商品性农业生产的用水需求,而所集雨水可创造的附加价值的上升和集雨成本的下降,从两个方面提高了雨水资源化的经济可行性。

[6]历朝政府对渠堰灌溉用水也有规定,如汉代的《定水令》、唐代的《水部法》和宋、元代的《洪堰制度》等,但它们只是规定了灌水顺序、量水等的原则。

[7]引自《张掖地区水利志》,第353页。

[8]《五凉志水利图说》及《渠坝水利碑文》。

[9]具体的做法是:为农户建用水卡,一式两份,农户和放水员各持一份,每次灌水都登记用水量,且农户和放水员有责任在对方持有的用水卡上签字,灌水结束后按双方认可的用水总量缴费(或收费)。

[10]做这个假定有三个原因:第一,1980~2000年的数据表明,西北地区非农产业的节水效果要显著好于农业,所以这个假定不会造成夸大西北地区节水潜力的问题;第二,西北地区非农产业所占的用水份额很小,即使有误差,其对节水总量的影响不会很大;第三,调查非农产业节水潜力有相当大的难度,现有的研究经费远远不足以弄清该问题。

[11]倘若水价不与水资源稀缺性的变化相联系,水价上升越快,国有供水企业深化改革,提高供水效率的压力就越小,最终就会因为失去市场竞争力而被市场所淘汰。

[12]据统计,1957~1982年宁夏平原区平均每年引水中含盐249万t,排水中含盐283万t,排盐量比增盐量高出34万t,说明淹灌具有一定的洗盐作用,它的负面影响是降低了化肥的施用效果,加大了每公顷灌水量。

[13]西北地区是否急需从“大西线”调水,是这项课题的立项背景,该问题是针对课题立项要求提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