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中国残疾人乒乓球运动现状:了解残疾人乒乓球运动

中国残疾人乒乓球运动现状:了解残疾人乒乓球运动

【摘要】:它关系到残疾人乒乓球运动队伍的生命力及这项运动的发展。与这庞大的数字相比,我们的少年残疾人乒乓球运动员后备力量严重缺乏,年龄断层凸显。在参加第六届全国残疾人运动会比赛的所有20名站姿女运动员中,只有2人是上肢缺损,其余18人全部为下肢缺损。因此,各省残联应依托基层残联,动员更多的女性残疾人参加乒乓球运动。在日常训练中,教练员要注意对残疾人乒乓球运动员进行心理训练。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欧洲战场上的伤残士兵自行组织起来进行康复活动,这便是现代残疾人体育运动发展的雏形。1960年,第一届残疾人奥运会在罗马举办,乒乓球运动就成为正式比赛项目之一,至今有70多年的历史。中国自第一次参加残奥会(即1984年在美国举办的第七届残奥会)至今,乒乓球项目一直是中国必参加的项目,已发展成为优势项目。

从1984年开始,中国正式举办全国残疾人运动会,到2015年已举行了九届,每四年一次的综合性全国残疾人运动会已形成制度。除全国残疾人运动会以外,全国部分省、市、自治区的残疾人运动会每三四年举行一次,部分省、市、自治区定期举行特殊教育学校残疾学生运动会。有的省、市、自治区在举行全民运动会时,还规定了没有残疾人运动员参加则不列总成绩的做法,实行“1票否决权”。种种举措为全面开展残疾人体育活动、提高全民素质、奠定我国体育大国地位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乒乓球运动是我国的“国球”,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十分普及,各省、直辖市都有自己稳定的残疾人专业队伍。纵观全国残疾人实力分布,各省都有自己的优势项目。比如,江苏队在男女重级别项目(TTI~TT5)中优势明显,山东省聋人级别(TT12)实力雄厚;江苏省队员冯攀峰、曹宁宁、周影、杨中慧等在其所在级别中处于领先位置,山东队王聪、林焕等也是久经战场、屡创佳绩。这与其所在省份的政府支持、政策保障、教练员队伍的奉献等是分不开的。

运动员在年龄上合理的组合,在一定意义上体现了运动队伍及其管理的成熟程度。它关系到残疾人乒乓球运动队伍的生命力及这项运动的发展。在我国,由于从事乒乓球运动尤其是参与竞技体育乒乓球项目的残疾人运动员总体数量较少,在同一运动医学分级规则下参赛的运动员更是稀缺,很多情况下因缺少竞争对手而获得比赛机会,所以具有较长的运动寿命,但也隐藏后备力量不足的事实。

我国现阶段残疾人乒乓球运动员年龄主要集中在30岁以下,其次是40岁以上的,而中间年龄段30~40岁的运动员占的比例最小,同时也暴露一些问题,后备力量不足尤为突出。

16岁以下运动员严重不足。除分级以外,残疾人任何项目的比赛都没有年龄限制。尽管随着生活水平、医疗技术水平和康复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肢残和聋哑残疾儿童整体数字仍没有明显下降,每年在70万左右。与这庞大的数字相比,我们的少年残疾人乒乓球运动员后备力量严重缺乏,年龄断层凸显。竞争可以无限促进运动技术水平的提高,如果缺乏竞争就会导致总是几张老面孔参加比赛,尽管他们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那只是一种短期效应,随着时间的流逝,老运动员的技术、体力逐渐走下坡路,新生力量仍然跟不上,那么运动项目的发展缓慢、停滞不前甚至萎缩都有可能发生。因此,残疾人乒乓球运动在选材方面的当务之急是充实青少年甚至儿童运动员到现有的各级队伍中,与健全乒乓球运动队一样,做好年龄层次衔接工作,保证充足的后备力量。这方面做得较好的省份是山东、河北、江苏、陕西、北京,定期开办少儿残疾人乒乓球训练营,举办残疾人乒乓球锦标赛,及时发现、培养后备人才。

训练过1~5年的运动员人数居首位。尽管这部分人为数不少,但并不意味着我们的后备力量充足。在河北辛集举办的的中国残疾人锦标赛中,年龄最小的运动员9岁,16~20岁的不足20人,15岁以下的不足10人,15岁以下的运动员只占训练过1~5年的运动员的1/6,说明我们的残疾乒乓球运动员后备力量尤其是青少年运动员缺乏。(www.chuimin.cn)

据中国残联最新统计的数据显示,目前,中国各类残疾人总数已达8500万,约占中国总人口的6.21%,性别比接近1∶1。经过调查与分析发现,男子比女子参加乒乓球运动的态度更为积极,兴趣更大;女子除自身兴趣、爱好以外,致残后的心理更加脆弱,回避社会的心态较男子更为突出,比如不愿意在公众尤其是健全人面前用残疾的肢体在场地和球台边费力地捕捉球。在参加第六届全国残疾人运动会比赛的所有20名站姿女运动员中,只有2人是上肢缺损,其余18人全部为下肢缺损。因为腿部残疾容易用装假肢的方式掩盖,而上肢残疾如小臂缺损则无法更好地掩饰,这种差别虽然微妙,健全人更加不可能体会到,但对于女性肢残者来说是真实而客观存在的。无论什么原因,加强女运动员重点是肢残运动员尤其是上肢残疾的女运动员的发掘、培养是残疾人乒乓球运动员选材的重要内容之一。因此,各省残联应依托基层残联,动员更多的女性残疾人参加乒乓球运动。

在当今的体育赛场上,运动员之间的竞争不仅仅是体能、技能的角逐,还有心理的较量。在日常训练中,教练员要注意对残疾人乒乓球运动员进行心理训练。本书在后面章节专门介绍残疾人乒乓球运动员的心理训练理论与方法,供残疾人乒乓球教练员参考。

竞技能力的提高,是一个长期的生物适应过程,任何一个项目的运动员要想在比赛中发挥出水平、获得好的成绩,必须经过长期不间断的系统训练。系统性,是指从训练的初级阶段开始,直到出成绩、保持成绩并不断提高技术水平的整个训练过程,表现在时间上则是前后连贯、紧密相连而不中断的。[3]这条原则同样适用于残疾人乒乓球运动,乒乓球运动属技能项目,训练的基本特点就是重复,也就是必须经过一个积累和强化运动技术、参加更多的比赛以增长大赛经验的过程,而这个过程正是以时间作为条件和基础的,没有长期的训练就不可能获得好的成绩。

近几年在亚洲或世界级残疾人乒乓球比赛上频频获得TT8、TT9单打前三名的运动员葛阳、雷丽娜的系统训练已经达到10年;女子聋人组冠军史册、林焕,男子聋人组冠军王聪、张超越,随专业队训练。并且比赛结果也显示,获得公开级和聋人组前六名的运动员中,有80%曾经接受过或正在接受系统训练。

据调查,技术水平较高的运动员跟随院校、省队或业余体校队免费使用场地条件较好的专业场馆训练,例如TT9级雷丽娜和柳萌、TT10级杨倩与山东省队一同训练,男子TT10级吕晓磊、女子TT8级冠军茅经典、男子聋人世界冠军王聪属在校大学生,使用院校场馆。因为场馆、教练员相对固定,教练员水平较高并积累了大量针对残疾人乒乓球运动员的训练经验,加之运动员常年的训练,故这些运动员在比赛中能屡创佳绩。

本书作者作为近三届残奥会中国乒乓球队教练,有20多年带队并执教中国残疾人乒乓球队伍的经验积累与沉淀,关于残疾人乒乓球训练,包括残疾人乒乓球基本技术训练、基本战术训练、身体训练及心理训练等已经形成了一套系统的训练方法,将这些方法分享给大家,供教练员及身有残疾的乒乓球爱好者、运动员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