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姬氏道德经》传承至今,一直是分为道经卷、德经卷、道理卷、道政卷、道法卷、道术卷六个部分。前辈在教子嗣《姬氏道德经》之前,要先教授《仁经》和《文王德经》。我家的解读传授之法是理、德、道、政、法、术,而非现在常见的八十一章的顺序,这是《姬氏道德经》不一样之处。由此可见,《道德经》的核心是道、德、理,而非政、法、术,政、法、术只不过是老子以天子之师的口吻,教导和告诫后世的统治者们真正的政治上乘法术。......
2023-10-22
道①,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无名天地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②也。故恒无欲也,以观其妙;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徼。两者同出,异名同谓,玄③之又玄,众妙④之门!道空,而用之又不盈也。渊兮,似万物之宗!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也,象帝之先。有物混成,先天⑤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⑥。吾未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筮⑦,筮曰远,远曰返。返也者,道之动也;弱也者,道之用也。天下之物生于有⑧,有生于无⑨。无,无极极⑩,极生炁⑪,炁生变,变之道也。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空气⑫以为和。孔德之容,唯道是从。道之物,唯恍唯惚。惚呵恍呵,中有象呵;恍呵惚呵,中有物呵;幽呵冥呵,中有精呵;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至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顺众父⑬。吾何以知众父之然,以此。视之而弗见,名曰夷;听之而弗闻,名曰希;挥之而弗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至计,故涽而为一⑭。一者,其上不幽,其下不惚,寻寻呵不可名也,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随而不见其后,迎而不见其首,故执今之道,以御今之有,以知古始,是谓道纪。
【导读】
本节是“道经卷”的核心。老子对“道”的表达极其敬畏,极其抽象,又极其精妙。从什么是“道”至“强字之曰道”,至“无,无极极,极生炁,炁生变,变之道也”,诠释道产生、演化的重要过程。再到说明道与万物的关系,以及道与无极宇宙和自然界状象之间的关系。最后老子还教授后人要“执今之道,以御今之有,以知古始,是谓道纪”。
【译文】
自然的大“道”,如果是可以用语言文字来表述的道,那也就不是永恒存在的不可说的道了;自然物状的“名”,如果是可以用文字言语来命名的名,那也就不可能是恒久不变的不可更改的名了。“虚无”的命名是用来表述宇宙天地始源时的混沌状态,“实有”的命名则是用来表述自然所产生出万物本始的真实形态。因而要从宇宙恒久虚无运行的状态里,窥探领悟天地始源及造化的奥妙;要从万物恒久实有繁衍的形态里,观察体会万物所要发展的方向和受约束的边际。虚无和实有这两者同出于一源,虽然它们的名称相异,但都是出于共同的源头;这共同的源头玄妙而又玄妙得无法言表,这玄妙得无法言表的源头,才是无极宇宙至天地万物以及所有奥妙的总源头!自然的大道是虚空而没有形体的,然而作用是无穷无尽的。它是那么的深远广大,似乎是万物的始祖!它是那么的玄妙隐秘,是虚无的但似乎又是存在的!我不知道它是从哪里产生出来的,但好像是在天地产生之前就已经存在了。实有的物质和虚无之气是混沌而成的,它是在天地形成之前就已经存在了。它是那么寂静幽远空旷而不可知!它是那么广大无边无形而不可状!它独立恒久地存在而永不改变,它周流循环地运行而永不停息,它就是天地万物的本源。我根本无从知道它的名字,勉强地用文字称呼它为“道”,再勉强地给它起个名字为“大”。它广大得无边无际而又周流不息,周流不息而又广阔遥远,广阔遥远而又反复循环。这反复循环的变化,都是自然的大道在运行;这无声无息的周流运转,都是自然的大道在作用。天下所有的实物都产生于实有可见的有形物质,实有可见的有形物质却产生于虚无不可见的无形物质。虚无是实有的起源,虚无无极的无形之物与实有之物之间激变,激变产生了这宇宙中最初之混沌炁物,混沌之炁物经过演变幻化,变成了这自然宇宙之中最玄妙莫测而又循环不息的大道。这玄妙莫测、循环不息的大道经过演化产生了自然之中最原始一体的气物,原始一体的气物经过漫长的循环演化产生了阴气与阳气两种能相互交替循环的气物,阴气与阳气相互循环交替交融又产生了和气,阴气、阳气与和气在循环运转交替交融中才产生了这世间实有的万物。万物附靠实阴生存而喜向虚阳生长,虚无的阴气、阳气与和气交替交融而辅助万物和谐生长。实有大地上所有万物得孔窍形态,都是随着道而变化生成的。道这个虚无而又实有存在的无形之物,是那么的闪烁不定、若有若无。在这个若有若无、闪烁不定的中间,又包含着有规律的变化现象;在这个闪烁不定、若有若无的中间,又有用肉眼都看不到的实质物体;它是那么幽远而又昧暗,但在其中存在着最微小的精微物体;这精微物体是绝对真实的存在,在这精微物体之中就潜藏着实有万物形成的信息。从现今追溯到古始,它的名实是一直存在着的,只要依据它的规律就能找到万物的根源。我是怎么知道这万物根源的呢?根据就是这自然玄妙而不可知的虚无之道。在这虚无之道中用肉眼看也看不到的,叫作“夷”;用耳朵听也听不到的,叫作“希”;用手抓也抓不到的,叫作“微”。这三类东西的形态形象是无法探索、探究的,因为它们的本源就是一体的。也就是所谓道的其中一分子,其上幽远广大而高不可见顶,其下惚恍闪烁而深不可见底,它们连绵不绝却又无法说出其形体和名称,它们反复运行又回归于虚无之物。这就是所谓的用肉眼看也看不见的虚无形状的形态,虚无物体的形象,这就是所谓循环不息的、若有若无的、闪烁不定的道。我想跟随它却找不着它的尾,想迎着它却看不见它的首。所以,我们要用现今早已掌握的自然之道的知识,来驾驭现今已有的具体实有事物,用这样的方法来探索认识自然大道的始源,这才是所谓道的纲要。
【注释】
① 道:道,不可言也,实有之色象一者也,虚无之神妙无极也;幽呵冥呵,惚兮恍兮,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恒也,自然也,是谓道也。
② 万物之母:指“道”。
③ 玄:未知的,无法表述、无法形象。
④ 妙:无法着相、无法言表谓之妙。
⑤ 天:神也,灵也,气也,盖也。三尺之上,星辰之下是谓天也。天只是道的一分子或一个很小的面象。
⑥ 天地母:指“道”。
⑦ 筮:周流复返,也是逝去与复生不可见的过程。
⑧ 有:道之有,是“实有”,是指真实可见可用的实有存在的“有”。
⑨ 无:道之无,是“虚无”,是指无法表象判断的虚无,但只要表述了“无”,也就已经表示是“有”的存在了,只是不知不见本相、无从言述,所以叫“无”。
⑩ 无极极:第二个“极”通“激”,激变。无极生有极,无极有极相激,化生极炁。
⑪ 炁:“人之真炁,天地紫炁,无极神炁;先天之炁,无形无象,炁极化为气。”
⑫ 气:“上升为云,下落为雨,落地为水,汇流为河,聚而为渊,化则为气也。”以上表述为正常有形有象之气。气与炁的概念是不一样的。
⑬ 众父:指“道”。
⑭ 一:指“道”。
浴①神②不死,是谓玄牝③,玄牝之门,是谓天地之根。绵绵呵若存,用之不尽。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塞其闷,闭其门,终身不勤;启其闷,济其事,终身不救。见小曰明,守柔曰强。用其光,复归其明,毋④遗身殃,是谓袭常!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达,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曰:狳呵,其若冬涉水;犹呵,其若畏四邻;俨呵,其若客;涣呵,其若凌泽;沌呵,其若朴⑤;混呵,其若浊;渊呵,其若浴;恍呵,若无止!浊而静之徐清,若以重之徐生,葆此道不欲盈。夫唯不欲盈,是以能敝而不成?至虚极也,守静表⑥也,万物旁作,吾以观其复也。万物芸芸,各复归于其根。归根曰静,静是谓复命⑦。复命常也,知常明也,不知常,茫茫⑧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导读】
浴神是道很重要的一分子或一个环节,是道生养天下万物的根本,是天下万物的根源。所以要想“没身不殆”,就得“复守其母”。只有遵守道的规律,才能没有伤身的危险;只有像得道者那样顺应道的属性,才能守静去表,合道而行;只有合道而行,才不会有什么凶险,才能真正像道一样“没身不殆”。
【译文】(www.chuimin.cn)
生养天地万物的自然水汽是永不枯竭、永不停息的,就好比产生万物的母体生殖器官那样玄妙地延续。玄妙的母体生殖器官是天地万物的产生之门,更是天地至万物生存延续的根源。她连绵不绝地存在着,她的作用更是无穷无尽的。天下万物都是由她而始,她就是可以作为天下万物根源的道。既然能认识到她是万物的根源,也就能认识到万物;返回来守护着万物的根源,不脱离道的规律就能终身没有危险。(因而)要堵塞贪婪欲望的心思之门,封闭贪图妄欲的意识孔窍,这样就能终身没有劳神劳身的事情;打开贪图欲望的心思之门,去做劳神的事情,将终身不可救药。能观察到事理的细微之处就能叫作真聪明,能甘愿居守于柔弱的才能叫作真强大。要懂得运用敏锐的洞察力,又要懂得能收敛聪明,只有这样才能不给自己带来灾祸,这才叫作懂得遵循自然生存规律的妙要!古时候善于行道的得道之人,思想真是微言大意、玄妙通达,深奥得难以理解。正因为他的思想深奥得难以理解,所以只能勉强这样形容他的状态:他的行为真是小心谨慎啊,好像狳兽在冬天涉水渡河一样战战兢兢;他对人真是小心警觉啊,好像犹兽在时刻提防着四周的袭击一样;他待人真是端庄恭敬啊,好像是赴宴的宾客一样;他对世事真是顺应潮流啊,好像应时融化的河冰一样;他的修养真是敦厚淳朴啊,好像从未被雕琢过的原始形态;他的德性真是浑厚含蓄啊,好像一湾深不见底的浊水;他的胸怀真是宽广啊,好像浩渺无边的渊海一样不知容量;他的思想认知真是精妙深远啊,好像玄妙无垠的宇宙一样没有止境!浑浊的水只要平静下来就能慢慢变得清澈,万物如果遵循自然的规律就能延续繁衍,遵循道的规律就不会有自满的灾祸。我们只要保持不自满的心境,就应该能够不断克服自身弊端而有所成就吧?将心神空明到无欲无求无我的至空至极的状态,以守护清静无妄的精神意境而不受表象的诱导,站在万物的外部来观察它们生长繁衍的规律,我就是以这种方法来观察万物循环往复的至道。万物的种类纷繁众多,但它们都会回归各自的本源。回归本源就叫作清静,清静也可以说是生命往复循环的开始,生命往复循环才是自然永恒的规律,能认识到自然永恒的规律才是真明道,不能认识到自然永恒的规律,就会很浮躁地轻举妄作,妄作必有凶祸。认识到自然永恒的规律才能够真正包容一切,真正包容一切才能够坦然大公,坦然大公才能够公待万物,公待万物才能够合顺于自然天道,合顺于自然天道才是合乎于自然大道的规律,合乎于自然大道的规律才能够永恒长久,终身免于危难。
【注释】
① 浴:淤泥也,水之底也。浴神,循环往复的水汽。
② 神:灵妙,灵气。
③ 玄牝:意为产生万物而玄妙深远的无法言表的雌道。牝,雌性的生殖器官。牝,古音同“逼”。
④ 毋:不,坚决不。
⑤ 朴:道最微小的分子之一,也是万物复归时的形态、复生时的初态。
⑥ 表:表象,明道的根本就在于去除表象。
⑦ 复命:生命往复循环。
⑧ 茫茫:意通妄,浮躁妄为。
道恒①无名。朴虽小,而天下莫之能臣。侯王②若守之,万物将自宾。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焉。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所以不殆。俾③道之在天下也,犹小浴之与江海也。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大。乐与饵,过客止,故道之出言也,淡呵其无味也,视之不足见也,听之不足闻也,用之不可既也!大道泛呵,其可左右也,成功遂事而不名有也,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则恒无欲也,可名于小;则万物归焉而不为主也,可名于大。是以圣人④之能成其大也,以其不为大也,故能成其大!天下皆谓我道大,似不肖,夫唯大,故不肖,若肖,则细矣!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⑤中有四大,而王居一焉。人法⑥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导读】
本节的核心是“道恒”。老子说的“道”不但是大而无外、小而无内的无处不在的存在,还是恒久众多的存在,就连最微小的一分子,天下间最有权力的统治者也不能把它怎么样。接下来,老子告诉统治者怎样才能做个像道一样能“天下往”的伟大君王,先要合于道德而修,将自己养成圣人。“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是将天下最没法儿约束的最高权力拥有者,以及所有人的思想精神都巧妙地引向了天地大道以及自然大道。
【译文】
道的本象恒久存在而且种类繁多得无法命名。朴虽然只是道之中最微小的一分子,但天下没有谁能够使它臣服。统治者和执行者如果能明白和遵循道的规律来治理天下,民众将会自然地归顺于他。天地之间的阴阳之气相互交集融合,就会降下祥和的甘霖雨露,民众不用号令就会自然地均受润泽。自然大道产生天地万物后也就产生了各自的名称,各自的名称既然已有,各自就要知道其界限,知道界限就没有危险。道服务于天下万物的状态,尤其像泉潭溪流与江河渊海的关系。谁能掌握了道这伟大的精髓,将这伟大的道之精髓推行于天下,天下的百姓便会来归附于他、和他交往,归附交往而不互相伤害,于是天下就安泰、平和,顺应大道了。音乐和美食的诱惑,能使过往的路人都为之停留,可怎么用语言来表述这道呢,用语言所表述出来的是那么平淡无味;用眼睛去看它,也看不见它的形貌;用耳朵去听它,也听不到它的真谛;然而它的作用,却是谁也无法比拟替代的!自然的大道广泛存在着,它上下左右无所不到地运转着,助万物各得其所而无意博取美名,万物归附于它,它却不以主宰者自居。达到万物归附而永远没有欲望杂念的境界,只能称得上得到了“微小的道”;做到天下万物尽归附于自己而自己从不以主宰者自居,这才可以称得上得到了“伟大的道”。因此,只有遵道而行的统领者才能够成就自己的伟大功业,正因为他从不以伟大自居,所以才能够成就其伟大。天下人都说我们所遵循的“道”是最伟大的,但它没有任何具体的形象,正因为它无比的广大,所以才没有具体的形象,如果表现为具体的形象了,那它也就渺小了。所以说,道是伟大的,天是伟大的,地是伟大的,统领众人的有德君王也是伟大的;无极宇宙之中有四种伟大的存在,而统领众人的有德君王也是其中之一。(因此)人应要敬畏、顺应、取法于地理,地理则要敬畏、顺应、取法于天象,天象则要敬畏、顺应、取法于道的规律,而道则要敬畏、顺应、取法于自然大道的法则。
【注释】
① 恒:永恒、久远,也是众多的意思。
② 侯王:执行者与统治者或统领者。
③ 俾:侍婢,最贴身的服务者。
④ 圣人:思想精神上通达的大成者或有德性的统领者。
⑤ 域:无极的宇宙。
⑥ 法:取法,效法,敬畏地仿效学习。
有关姬氏道德经的文章
《姬氏道德经》传承至今,一直是分为道经卷、德经卷、道理卷、道政卷、道法卷、道术卷六个部分。前辈在教子嗣《姬氏道德经》之前,要先教授《仁经》和《文王德经》。我家的解读传授之法是理、德、道、政、法、术,而非现在常见的八十一章的顺序,这是《姬氏道德经》不一样之处。由此可见,《道德经》的核心是道、德、理,而非政、法、术,政、法、术只不过是老子以天子之师的口吻,教导和告诫后世的统治者们真正的政治上乘法术。......
2023-10-22
聃公就是四辅公之一,掌管“礼司”的世袭爵位,第一任聃公即是周文王第九子。老子是周景王的伴读,也是周敬王的礼师。“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最早用“道”解释人与世间万物、自然宇宙的关系,教导我们在应对大自然及世间万物时,应有敬畏之心。这就是老子的伟大道论。老子在论“德”时,认为人最高的“德”是让心、身、行为都回归到合乎自然的清净无妄的状态。......
2023-10-22
《姬氏道德经》等经文也并非所有族人都可习得,只有传承人和极少数的族子可以研习。如上所述,《姬氏道德经》是我祖上历经千辛万苦传承至今的,对比现在常见的各种《道德经》版本,大家会发现诸多的差异,但我坚信《姬氏道德经》的文化价值,敬请大家评鉴,静心研究。需要说明的是,我自小接受口耳传授,没有见过《姬氏道德经》的古本等相关的物证。......
2023-10-22
是以圣人之治也,虚其心,实其腹,弱其智,强其骨。[390]故大道废,则有仁义;智识[391]出,则有大伪;六亲不和,则有孝慈;邦家昏乱,则有贞[392]臣。[396]此三言也,以为文[397]未足。[400]小邦寡民,使十百人[401]之器而不用,民重死而不[402]远徙。[406]大邦者,下流也,天下之牝[407]也,天下之交[408]也。大邦以下小邦,则取小邦;小邦以下大邦,则取于大邦。故大邦者不过欲兼畜人,小邦者不过欲入事人。夫两者皆[410]得其欲,则大者宜为下。......
2023-10-22
“意联字”是指在某些经文的语句中,为了语句气韵通顺,一个字却用另一个读音,来表达本字之意及音意之意,简单地说,就是一字表两字意。此处一字表两字意,就是本经最典型的意联用法。类似的还有重、长、恶、茫、妄等“意联字”。“意联字”是本经及周文中独特的存在。......
2023-10-22
治大国,若烹小鲜,以道临天下,其鬼不神。所以,统治者只要遵道贵德、同道同德、合道合德,政事就会很清明,都能在祸事最微小的时候将其处理妥善。行为合乎德的施政者,道也会乐于帮助他得到德;行事失于道的施政者,道也会使他失去天下。只要统治者没有了装神弄鬼的人对他政权的威胁,就不会因为害怕而伤及无辜的人了,因而只要依照道的原则来治国理政,就能让自然的大德恩泽于众人。......
2023-10-22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也,下德无为而有以为也。德是万物皆有的,但是有大小内外之分,对于人而言我们得到了自然界中最好的外德躯体,所以应该有敬畏之心、感恩之心。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恒德不离;恒德不离,复归婴儿。这是整部《道德经》最奇特的一节,因为本节既是“德经卷”的延伸,又是“道政卷”的起始点。......
2023-10-22
老子在本节用了六个“一”和“得”,从得失两个方面论述“道”在政治法术中的重要性。也就是说,道德才是政权法术的根本,只有低下的姿态才能保证自己的道德不断升华和博大,才可以接受天下的寄托。女丧夫称寡,男老大未婚称不穀。有道的统治者始终不自以为伟大,所以才能够成就伟大功业。以道佐人主,不以兵强于天下,其事好还。物壮而老,是谓之不道,不道早已。使我介有知,行于大道,唯矣是畏。大道甚夷,民甚好径。......
2023-10-22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