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姬氏道德经》由来及传承:揭秘古代经典

《姬氏道德经》由来及传承:揭秘古代经典

【摘要】:《姬氏道德经》等经文也并非所有族人都可习得,只有传承人和极少数的族子可以研习。如上所述,《姬氏道德经》是我祖上历经千辛万苦传承至今的,对比现在常见的各种《道德经》版本,大家会发现诸多的差异,但我坚信《姬氏道德经》的文化价值,敬请大家评鉴,静心研究。需要说明的是,我自小接受口耳传授,没有见过《姬氏道德经》的古本等相关的物证。

我的直系先祖是周懿王嫡季子承,字和,尊称和伯。懿王非常喜爱姬承,将古共国之地及龙兴之地灵台的周边封于承,命他守护祖源,赐伯爵,封百佾里,国号龙。龙国在现今彬县北壶口至泾川县一带,国都在现在的泾川县县城处。姬承在孝王时担任公卿高位的朝臣,在夷王时担任主宗宗子,厉王时期也担任姬氏主宗宗子。因厉王贪婪,欺虐国人,而被宗室国人所逐,造成周庙堂无正主天子,朝野混乱。众公卿世族共推龙国国君姬承为天子,姬承心慈知礼,不敢僭越宗庙礼法而居天子位。但他又怕宗庙动荡,生灵涂炭,故而以耄耋之身与周定公、召穆公等三公四辅六卿共执朝政十四年而还政于宣王,只留极少嫡后辅佐,携家眷家臣千余人返回祖源灵台。宣王感恩和伯之德,赐其族人“张”姓及食邑,命他继续守护祖源。返回祖源后,族人皆以张为姓,但传承人还是以“姬”为尊氏。姬承九十九岁古于灵台。

时光流转,当宗周(西周)镐京经历了“幽废妄乱”之后,周王朝进入了洛邑成周(东周)时代。周天子之威迅速衰落,统治力大减,群雄并起。我祖上仍在封地祭祀祖宗先人。周敬王二十七年(公元前493年)深秋,一尊名老聃的奇人和少许家眷要求进入灵台祭拜。因姬周传承的分支封姓众多,祖源不可随便进入,所以他需证明自己是聃公嫡后。于是,这位须发皆白的老者拿出六卷帛书,让守城的族子将军转给当时的龙国国君姬明。姬明一阅大惊,赶快出城亲迎,这位老者就是华夏道统思想的开启者——老子。

在老子到来之前,我祖上也传承文王及先贤所遗留的《仁经》《德经》《政经》《易经》等,但老子传授给姬明的六卷帛书,将“天”升华至“道”,进而以无极的视角来诠释大道与自然宇宙以及天地万物的关系,是更为系统博大的、更富哲理奥妙的真经。后因乱世将至,我祖上和老子退入陇山(古称龙山)隐姓埋名。老子古于周元王五年秋垂(公元前472年阴历八月二十三),我祖上以天子礼将老子安于陇山灵台星眼位。我们后世传承者将老子奉为圣师(历代宗子祭拜的五至圣为圣皇伏羲氏、圣帝姬轩辕、圣王姬昌、圣公姬旦、圣师老聃)祭祀,将老子亲传的六卷帛书尊奉为《姬氏道德经》,并在苦寒的陇山之中薪火相传两千多年。(www.chuimin.cn)

我祖上自退入陇山之后,确立了更多严苛的宗族法规,如“法道不明,德道不彰”“一不称王,二不为官,三不为商”等,以传承文脉,因而《姬氏道德经》等经文从不曾外授。《姬氏道德经》等经文也并非所有族人都可习得,只有传承人和极少数的族子可以研习。且多口耳相授,主要经文皆不落文字且皆为隔代单传。前辈以木条在土地上画写文字和图样,传承人也在土地上抄录,后将字迹抹掉。传承人要熟背经文,领会奥意,终生研习。我也是以这样口耳相授的形式接受了我祖父同德和佛爷(黄教第四世嘉木样关门弟子,法号章宗木,与我祖父同曾祖)的教诲。尤其是佛爷在他圆寂前的三年多时间里,对我闭关教导,他对姬氏经脉文化传承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我祖父希望我能真正传承文化留英名于世,我佛爷醉心于佛家的因明学,于是二老一起给我取字“英明”。

如上所述,《姬氏道德经》是我祖上历经千辛万苦传承至今的,对比现在常见的各种《道德经》版本,大家会发现诸多的差异,但我坚信《姬氏道德经》的文化价值,敬请大家评鉴,静心研究。需要说明的是,我自小接受口耳传授,没有见过《姬氏道德经》的古本等相关的物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