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聃公姬氏道德经:老子的伟大道论

聃公姬氏道德经:老子的伟大道论

【摘要】:聃公就是四辅公之一,掌管“礼司”的世袭爵位,第一任聃公即是周文王第九子。老子是周景王的伴读,也是周敬王的礼师。“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最早用“道”解释人与世间万物、自然宇宙的关系,教导我们在应对大自然及世间万物时,应有敬畏之心。这就是老子的伟大道论。老子在论“德”时,认为人最高的“德”是让心、身、行为都回归到合乎自然的清净无妄的状态。

[1]周的先祖相传是居于姬水(泾渭流域)之畔的黄地氏部族(或称黄帝族),始兴于姬轩辕黄帝。帝喾嫡裔,分起于后稷(姬弃),而后经不窋、公刘传至姬亶父太王第三十七世。姬亶父太王有意图强,后引导教化族邦有方,人才辈出,族邦壮大。再传至文王(西伯)姬昌时,已成为除了殷商之外当时天下强大的族邦之一,不久就取得了天下神器,从此担起了“德化礼教”天下的大任。

周王朝设立了以天子为最高权力统领者的政权体制,并严格规定只有天子嫡出之子封世子,接任天子之位和宗子之位,得到最高级别、最核心的德政礼法仁术的教导。而在天子之下,置三公四辅六卿九司,以辅佐天子教化诸侯和万民。聃公就是四辅公之一,掌管“礼司”的世袭爵位,第一任聃公即是周文王第九子。从周成王起,天子嫡后的礼教就由聃公辅教。聃公辅教主宗世子时,都会从自己嫡出的公子中选一个和他年龄相仿的来做伴读,将来接替自己做下一代主宗世子的礼师。聃公的其他后裔也多在周王朝的辟雍(教育贵族子弟的学府)里任司礼师及司历官,故而聃公的后裔多以“礼”为姓,因要避讳“周礼”,后多用“李”代替“礼”。

老聃,尊称老子,祖承姬氏,是第二十三世聃公,诞于天子简末正阳(公元前571年六月初一),古于天子元五秋垂(公元前471年),安于陇山。老子天生异相,眉发皆白,周灵王得见后称“上吉”,赐“老”,故而又被称为“老聃”。老子是周景王的伴读,也是周敬王的礼师。(www.chuimin.cn)

周王朝封治天下前,文王传有三宝:以德贯天下、以宗法约人主、以礼约天下,以此三足而拱德则天下久也。这是文王留给子嗣们“德和天下”的至宝,后经周武王姬发及周公姬旦的推行,成就了历史上的四十余载而无一狱的“成康盛世”。但是,文王将人心预想得过于美好,没有制定出能真正制约人主的法令。当权力和欲望蒙蔽了“德和仁善”时,就会出现像厉幽这样不顾祖宗礼法自毁神器的人主,导致“道德沦丧、礼崩约坏[2]”。鉴于当时世情,老子继承先王“德化”的核心思想和历代聃公的心血,分析无极自然大道、妙道、法道、天道的运行规律,融合大地、人及万物的运行法则,汇集祖上《易经》《德经》《政经》《周礼》等精髓,总结出奥妙的五千言,后人尊奉为《道德经》。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最早用“道”解释人与世间万物、自然宇宙的关系,教导我们在应对大自然及世间万物时,应有敬畏之心。因为人只是这“道”的极其渺小的一分子,所以我们应该学会敬畏自然、崇尚自然、效法自然、顺应自然,让我们的身、心、气、精、神合于自然之道,并得到自然之道的滋养,进而使我们能更合于道。这就是老子的伟大道论。老子在论“德”时,认为人最高的“德”是让心、身、行为都回归到合乎自然的清净无妄的状态。只有回归于清静无妄的自然状态,才能合于道,因此“德”是“道”最高尚的表现。老子关于“政治”“政法”“政术”等治国理政之法,讲了半部之多。这些都是讲给统治者和执行者们听的,“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私取天下”就能“其鬼不神”,劝他们做有德性的明君仁臣,不要肆意妄为,其本意都是为了民众好。可见,老子的思想博大精深,奥妙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