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姬氏道德经》传承至今,一直是分为道经卷、德经卷、道理卷、道政卷、道法卷、道术卷六个部分。前辈在教子嗣《姬氏道德经》之前,要先教授《仁经》和《文王德经》。我家的解读传授之法是理、德、道、政、法、术,而非现在常见的八十一章的顺序,这是《姬氏道德经》不一样之处。由此可见,《道德经》的核心是道、德、理,而非政、法、术,政、法、术只不过是老子以天子之师的口吻,教导和告诫后世的统治者们真正的政治上乘法术。......
2023-10-22
姬[1]周的先祖相传是居于姬水(泾渭流域)之畔的黄地氏部族(或称黄帝族),始兴于姬轩辕黄帝。帝喾嫡裔,分起于后稷(姬弃),而后经不窋、公刘传至姬亶父太王第三十七世。姬亶父太王有意图强,后引导教化族邦有方,人才辈出,族邦壮大。再传至文王(西伯)姬昌时,已成为除了殷商之外当时天下强大的族邦之一,不久就取得了天下神器,从此担起了“德化礼教”天下的大任。
周王朝设立了以天子为最高权力统领者的政权体制,并严格规定只有天子嫡出之子封世子,接任天子之位和宗子之位,得到最高级别、最核心的德政礼法仁术的教导。而在天子之下,置三公四辅六卿九司,以辅佐天子教化诸侯和万民。聃公就是四辅公之一,掌管“礼司”的世袭爵位,第一任聃公即是周文王第九子。从周成王起,天子嫡后的礼教就由聃公辅教。聃公辅教主宗世子时,都会从自己嫡出的公子中选一个和他年龄相仿的来做伴读,将来接替自己做下一代主宗世子的礼师。聃公的其他后裔也多在周王朝的辟雍(教育贵族子弟的学府)里任司礼师及司历官,故而聃公的后裔多以“礼”为姓,因要避讳“周礼”,后多用“李”代替“礼”。
老聃,尊称老子,祖承姬氏,是第二十三世聃公,诞于天子简末正阳(公元前571年六月初一),古于天子元五秋垂(公元前471年),安于陇山。老子天生异相,眉发皆白,周灵王得见后称“上吉”,赐“老”,故而又被称为“老聃”。老子是周景王的伴读,也是周敬王的礼师。(www.chuimin.cn)
周王朝封治天下前,文王传有三宝:以德贯天下、以宗法约人主、以礼约天下,以此三足而拱德则天下久也。这是文王留给子嗣们“德和天下”的至宝,后经周武王姬发及周公姬旦的推行,成就了历史上的四十余载而无一狱的“成康盛世”。但是,文王将人心预想得过于美好,没有制定出能真正制约人主的法令。当权力和欲望蒙蔽了“德和仁善”时,就会出现像厉幽这样不顾祖宗礼法自毁神器的人主,导致“道德沦丧、礼崩约坏[2]”。鉴于当时世情,老子继承先王“德化”的核心思想和历代聃公的心血,分析无极自然大道、妙道、法道、天道的运行规律,融合大地、人及万物的运行法则,汇集祖上《易经》《德经》《政经》《周礼》等精髓,总结出奥妙的五千言,后人尊奉为《道德经》。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最早用“道”解释人与世间万物、自然宇宙的关系,教导我们在应对大自然及世间万物时,应有敬畏之心。因为人只是这“道”的极其渺小的一分子,所以我们应该学会敬畏自然、崇尚自然、效法自然、顺应自然,让我们的身、心、气、精、神合于自然之道,并得到自然之道的滋养,进而使我们能更合于道。这就是老子的伟大道论。老子在论“德”时,认为人最高的“德”是让心、身、行为都回归到合乎自然的清净无妄的状态。只有回归于清静无妄的自然状态,才能合于道,因此“德”是“道”最高尚的表现。老子关于“政治”“政法”“政术”等治国理政之法,讲了半部之多。这些都是讲给统治者和执行者们听的,“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私取天下”就能“其鬼不神”,劝他们做有德性的明君仁臣,不要肆意妄为,其本意都是为了民众好。可见,老子的思想博大精深,奥妙无穷。
有关姬氏道德经的文章
《姬氏道德经》传承至今,一直是分为道经卷、德经卷、道理卷、道政卷、道法卷、道术卷六个部分。前辈在教子嗣《姬氏道德经》之前,要先教授《仁经》和《文王德经》。我家的解读传授之法是理、德、道、政、法、术,而非现在常见的八十一章的顺序,这是《姬氏道德经》不一样之处。由此可见,《道德经》的核心是道、德、理,而非政、法、术,政、法、术只不过是老子以天子之师的口吻,教导和告诫后世的统治者们真正的政治上乘法术。......
2023-10-22
《姬氏道德经》等经文也并非所有族人都可习得,只有传承人和极少数的族子可以研习。如上所述,《姬氏道德经》是我祖上历经千辛万苦传承至今的,对比现在常见的各种《道德经》版本,大家会发现诸多的差异,但我坚信《姬氏道德经》的文化价值,敬请大家评鉴,静心研究。需要说明的是,我自小接受口耳传授,没有见过《姬氏道德经》的古本等相关的物证。......
2023-10-22
是以圣人之治也,虚其心,实其腹,弱其智,强其骨。[390]故大道废,则有仁义;智识[391]出,则有大伪;六亲不和,则有孝慈;邦家昏乱,则有贞[392]臣。[396]此三言也,以为文[397]未足。[400]小邦寡民,使十百人[401]之器而不用,民重死而不[402]远徙。[406]大邦者,下流也,天下之牝[407]也,天下之交[408]也。大邦以下小邦,则取小邦;小邦以下大邦,则取于大邦。故大邦者不过欲兼畜人,小邦者不过欲入事人。夫两者皆[410]得其欲,则大者宜为下。......
2023-10-22
“意联字”是指在某些经文的语句中,为了语句气韵通顺,一个字却用另一个读音,来表达本字之意及音意之意,简单地说,就是一字表两字意。此处一字表两字意,就是本经最典型的意联用法。类似的还有重、长、恶、茫、妄等“意联字”。“意联字”是本经及周文中独特的存在。......
2023-10-22
随而不见其后,迎而不见其首,故执今之道,以御今之有,以知古始,是谓道纪。本节是“道经卷”的核心。自然的大道是虚空而没有形体的,然而作用是无穷无尽的。我不知道它是从哪里产生出来的,但好像是在天地产生之前就已经存在了。......
2023-10-22
治大国,若烹小鲜,以道临天下,其鬼不神。所以,统治者只要遵道贵德、同道同德、合道合德,政事就会很清明,都能在祸事最微小的时候将其处理妥善。行为合乎德的施政者,道也会乐于帮助他得到德;行事失于道的施政者,道也会使他失去天下。只要统治者没有了装神弄鬼的人对他政权的威胁,就不会因为害怕而伤及无辜的人了,因而只要依照道的原则来治国理政,就能让自然的大德恩泽于众人。......
2023-10-22
老子在本节用了六个“一”和“得”,从得失两个方面论述“道”在政治法术中的重要性。也就是说,道德才是政权法术的根本,只有低下的姿态才能保证自己的道德不断升华和博大,才可以接受天下的寄托。女丧夫称寡,男老大未婚称不穀。有道的统治者始终不自以为伟大,所以才能够成就伟大功业。以道佐人主,不以兵强于天下,其事好还。物壮而老,是谓之不道,不道早已。使我介有知,行于大道,唯矣是畏。大道甚夷,民甚好径。......
2023-10-22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也,下德无为而有以为也。德是万物皆有的,但是有大小内外之分,对于人而言我们得到了自然界中最好的外德躯体,所以应该有敬畏之心、感恩之心。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恒德不离;恒德不离,复归婴儿。这是整部《道德经》最奇特的一节,因为本节既是“德经卷”的延伸,又是“道政卷”的起始点。......
2023-10-22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