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跨越中西音乐诗人陈其钢协奏曲创作研究成果

跨越中西音乐诗人陈其钢协奏曲创作研究成果

【摘要】:在第三章第三节所论述的五声调性横向交替也是在“淡出—淡入”力度控制的伴随下而促成的。因此,双调性复合音响色彩在“淡出—淡入”的力度控制下自然平稳地过渡与转换。因此,陈其钢对“淡出—淡入”力度控制的运用是多方位、多元化的,可以是音色交替的“催化剂”,亦可以是调性交替的“触媒”。

陈其钢协奏曲创作中,力度控制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音色搭配、织体材料交替及调性叠置都是在力度控制下运用的。主要以“淡出—淡入”的力度控制[9]相结合来表现在不同音色、织体材料及调性的过渡及转换,本章第二节中的音色交替就是在“淡出—淡入”的力度控制下进行的,谱例6-2所示,弦乐组、木管组和铜管组的音响层相互交替,当木管组和管乐组音响层力度渐强至f时,弦乐组音响层则从 p 的力度浸入,当其浸入后,管乐组音响层则逐渐减弱,而弦乐组音响层则逐渐渐强,因此,相互的力度一淡一浓的交替着,同时也促成了音色的相互交替,这是“淡出—淡入”力度控制在音色交替上所起的“催化”作用。《一线光明》第2—5小节(见谱例7-1),木管组的长笛、双簧管和单簧管在bE音上轮流演奏,首先是双簧管奏出 ppp 力度的bE音,当力度渐强到 pp 时,长笛以 ppp 的力度进入,并渐强到 p ,当长笛渐强时,双簧管减弱到 ppp ;此时当长笛力度达到 p 时,单簧管以 ppp 的力度进入,并渐强到 p ,而此时,长笛的力度减弱至 ppp ,三件木管乐器的音色在力度“淡出—淡入”之间相互交替,换言之,音色的过渡与传递是通过力度“淡出—淡入”而实现的。

在第三章第三节所论述的五声调性横向交替也是在“淡出—淡入”力度控制的伴随下而促成的。《逝去的时光》103—104小节(见谱例3-16),当第一个双调性复合音色音响层面的力度渐强至 mf 时,第二个双调性复合音色音响层面以力度 p“浸染”进来并渐强,第一个音响层面则渐弱,从而转换成第二个音响层面的色彩。因此,双调性复合音响色彩在“淡出—淡入”的力度控制下自然平稳地过渡与转换。

因此,陈其钢对“淡出—淡入”力度控制的运用是多方位、多元化的,可以是音色交替的“催化剂”,亦可以是调性交替的“触媒”。

【注释】

[1]杨立青:《管弦乐配器风格的历史演变概述(一)》载《音乐艺术》,1986年第2期。

[2]杜亚雄、秦德祥:《中国乐理教程》,安徽文艺出版社,2012年版,第17—18页。

[3]杜亚雄、秦德祥:《中国乐理》,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7年版,第98页。(www.chuimin.cn)

[4]沈洽:《音腔论》,上海音乐出版社,1988年版,第26—68页。

[5]茅于润:《周文中对单个音的论达》,《音乐艺术》,1985年第1期。

[6]杜亚雄、陈景娥:《外国民族音乐》,西泠印社出版社,2009年版,第13页。

[7]冶鸿德:《亨策交响乐创作研究》,知识产权出版社,2013年版,第103页。

[8]连宪升:《〈抒情诗-水调歌头〉分析》,第六届中国新音乐史研讨会,1999年11月

[9]“淡出”指的是力度的减弱,而“淡入”指的是力度的渐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