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孔子无视阳货的请求,接受一头小猪,并为国家效忠

孔子无视阳货的请求,接受一头小猪,并为国家效忠

【摘要】: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孔子时其亡也,而往拜之,遇诸涂。阳货想让孔子来拜见他,孔子不去,他就送给孔子一头小猪。孔子认为,出仕为官是为君主分忧,为使国家安定、百姓富足。当时政局混乱,在高位者只为一己私欲,孔子不屑与之为伍。但身怀本领却不为国效忠也非仁人之举,因此又答应为官。命名荣贶孔子生子,适鲁昭公以鲤鱼赐之。

【原文】

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孔子时其亡也,而往拜之,遇诸涂。谓孔子曰:“来!予与尔言。”曰:“怀其宝而迷其邦,可谓仁乎?”曰:“不可。好从事而亟失时,可谓知乎?”曰:“不可。日月逝矣,岁不我与。”孔子曰:“诺!吾将仕矣。”

【译文】

阳货想让孔子来拜见他,孔子不去,他就送给孔子一头小猪。孔子等到他不在家的时候前去拜谢,两人在路上相遇了。他对孔子说:“来!我要同你说话。”他接着说:“自己有一身的本领,却听任国家一片迷乱,这能叫作仁吗?”他自己回答说:“不能。”他又说:“喜欢做官却屡次错过机会,这能叫作智吗?”他又自己回答说:“不能”。他又说:“时光流逝,岁月不待人啊。”孔子说:“好吧!我准备做官了。”

【赏析】

积极出仕是孔子一向所主张的。孔子认为,出仕为官是为君主分忧,为使国家安定、百姓富足。当时政局混乱,在高位者只为一己私欲,孔子不屑与之为伍。但身怀本领却不为国效忠也非仁人之举,因此又答应为官。

【原文】

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译文】

孔子说:“人的天性本是相近的,因为习染不同便相差甚远了。”

【赏析】

本节孔子强调了后天学习和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

【原文】

子曰:“唯上知与下愚不移。”

【译文】

孔子说:“只有上等的智者与下等的愚人是无法改变的。”

【赏析】

本节孔子仍是强调教育的重要作用。

【原文】

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

【译文】

孔子来到武城,听到弹琴唱歌的声音。他微笑着说道:“杀鸡哪里用得着宰牛的刀?”子游回答说:“从前我听老师说过:‘做官的学了礼乐之道就会爱人,百姓学了礼乐之道就易于役使。’”孔子便说:“学生们!言偃的话是对的。我刚才的话只是开玩笑罢了。”

【赏析】

本节孔子称赞了子游施礼乐的作法,儒家思想认为,礼乐教化是维护国家和谐、社会秩序的基础。不施礼乐,民众则愚昧不明事理,民贫国困;施礼乐教化,则会使国富家和,政清事简,民众安居乐业。

【原文】

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译文】

子张向孔子问怎样才是仁。孔子说:“能实行五种品德,就可以说是仁了。”子张说:“请问是哪五种?”孔子说:“庄重,宽厚,诚信,勤敏,慈惠。庄重就不会受人侮辱,宽厚就得民心,诚信就会得到任用,勤敏就会工作效率高,慈惠就能够役使别人。”

【赏析】

仁是儒家思想所提倡的,孔子要求弟子们要做到恭、宽、信、敏、惠,如此一来就可算是具备仁了。

【原文】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译文】

孔子说:“学生们为什么不研习《诗经》呢?学习《诗经》,可以感动启发人的思想感情,可以观察社会政治得失,可用来交往朋友,可用来讥刺时政。近可用来侍奉父母;远可用来侍奉君主;还可认识鸟兽草木的名称。”

【赏析】

这段文字是对《诗经》社会作用的高度赞颂。《诗经》是儒家经典之一。《诗经》来源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与生活息息相关,具有认识、教育、审美等作用,孔子希望弟子们都能认真研习《诗经》。

【原文】

子曰:“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

【译文】

孔子说:“礼啊礼啊,难道指的仅仅是玉帛等礼器吗?乐啊乐啊,难道指的仅仅是钟鼓等乐器吗?”

【赏析】

孔子认为,所谓礼乐,不仅仅是指礼器、乐器这些外在物品、外在形式,而是指人文教化,包括人心向善、移风易俗、治国安民的方法和原理。

【原文】

子曰:“道听而涂说,德之弃也。”

【译文】

孔子说:“在路上听到传言就四处传播,这是抛弃道德的。”

【赏析】

孔子认为,道听途说是背离道德准则的行为,道听途说之语,本来就没有依据,有道德修养的人是不会听信也不会传播这些言论的。

命名荣贶 孔子生子,适鲁昭公以鲤鱼赐之。孔子荣君之贶,故名其子曰鲤,字伯鱼。

【原文】(www.chuimin.cn)

子曰:“鄙夫可与事君也与哉?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无所不至矣。”

【译文】

孔子说:“那种品德低劣的人,怎么可以和他一起侍奉君主呢?他没有得到职位时,就生怕得不到;已经得到了,又怕失去。假如总是担心失去,就会无所不用其极了。”

【赏析】

孔子将那些一心想做官,患得患失,为保住官职而无所不用其极的小人称为鄙夫。小人本来就没有什么德行,任用他们,就是社会的隐患。

【原文】

子曰:“予欲无言。”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译文】

孔子说:“我想不说话了。”子贡说:“如果您不说话,那我们传述什么呢?”孔子说:“天说了什么呢?但四季照样运行,万物照样生长。天说了什么呢?”

【赏析】

孔子认为,身教重于言传,言教的作用有时很有限,关键要靠自己去体悟。

【原文】

孺悲欲见孔子,孔子辞以疾。将命者出户,取瑟而歌,使之闻之。

【译文】

孺悲想见孔子,孔子托言有病。传话的人刚出门,孔子就把瑟取过来边弹边唱,故意使孺悲听到。

治任别归 孔子葬鲁城北泗上,弟子皆服心丧三年,毕,相揖而去,各复尽哀。惟子贡庐于冢上凡六年然后去。弟子及鲁人往从冢上而家者百有余室。

【赏析】

孔子故意假托有病却又取瑟而歌,正是为了让孺悲好好自我反省的一种做法,这也体现了孔子委婉艺术的拒绝中所富含的深意。

【原文】

子曰:“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不有博弈者乎?为之,犹贤乎已。”

【译文】

孔子说:“整天吃饱了饭,什么事也不做,难以有所成啊!不是有棋类游戏吗?玩一下也比什么都不做好。”

【赏析】

本节孔子是要告诫世人,人活着,不可终日无所事事、好逸恶劳,至少要找点什么事情有所用心。

【原文】

子路曰:“君子尚勇乎?”子曰:“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

【译文】

子路问道:“君子崇尚勇敢吗?”孔子说:“君子认为义是最崇高的。君子如果只有勇而没有义就会犯上作乱,小人如果只有勇而没有义就会成为强盗。”

【赏析】

儒家主张勇要有义的规范和约束,否则,即使是君子也有作乱的可能,更不用说小人了。

【原文】

子贡曰:“君子亦有恶乎?”子曰:“有恶:恶称人之恶者,恶居下流而讪上者,恶勇而无礼者,恶果敢而窒者。”曰:“赐也亦有恶乎?”“恶徼以为知者,恶不孙以为勇者,恶讦以为直者。”

【译文】

子贡问:“君子也有厌恶的事吗?”孔子说:“有厌恶:厌恶传播别人坏处的人,厌恶处在下位而毁谤上级的人,厌恶勇敢而不懂礼节的人,厌恶果敢而顽固不化的人。”孔子又说:“赐,你也有厌恶的事吗?”子贡回答说:“厌恶抄袭别人却自以为聪明的人,厌恶狂傲不逊却自以为勇敢的人,厌恶揭发别人隐私却自以为正直的人。”

【赏析】

本节中,孔子和子贡探讨了生活中令人厌恶的行为。君子亦有所恶,君子以仁为本,其所恶者正是与仁不相符的行为。

【原文】

子曰:“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

【译文】

孔子说:“只有女子与小人是最难相处的。太亲近了他们就会放肆无礼,太疏远了他们就会产生怨恨。”

【赏析】

这里孔子将女子与小人并列,说明在孔子所处的时代,女性是很难得到世人的尊重的,即使是身为圣人的孔子亦是如此,对女性也有明显的歧视。

【原文】

子曰:“年四十而见恶焉,其终也已。”

【译文】

孔子说:“到了四十岁还被人厌恶,他这一生也就完了。”

【赏析】

孔子认为,人到了四十岁,各方面都已经定型,成败取舍,为君子、为小人已基本不会改变。孔子勉励人们年轻时要多学习,进德修业,以免到了晚年无所成就,徒留伤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