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身材高大,相貌不凡。战国时赵国人荀况说孔子个子高,面如蒙倛。但孔子说他的形貌未必是这样。《孔子家语·困誓》云:孔子适郑,与弟子相失,独立东郭门外。孔子的八世孙孔鲋《孔丛子·居卫》记载子思与齐君的对话,论述人之贤圣在德不在貌,子思说:“且吾先君,生无须眉,而天下王侯不以此损其敬。”可见孔子和子思祖孙二人都是毛须不茂。这使人想起孔子的父亲叔梁纥。孔子温和而严厉,有威仪而不凶,庄严而安详。......
2023-11-16
【原文】
卫灵公问陈于孔子。孔子对曰:“俎豆之事,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未之学也。”明日遂行。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译文】
卫灵公向孔子问军队列阵之法。孔子回答说:“礼仪方面的事情,我曾听到过;至于军队方面的事情,我从来没有学习过。”第二天孔子便离开了卫国。孔子在陈国断了粮,跟随的人都病倒了,没有人能站起来。子路恼怒地来见孔子,说:“君子也会陷入困境吗?”孔子说:“君子陷入困境,还能坚持住;小人陷入困境,便会胡作非为了。”
【赏析】
孔子主张以礼治国,实行仁政,他对于军事方面的问题不感兴趣,他反对以战争的方式解决争端。这里论述了孔子“仁”的表现,作为守礼的典范,孔子坦然面对穷困,守志不移。
【原文】
子曰:“赐也,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对曰:“然。非与?”曰:“非也。予一以贯之。”
【译文】
孔子说:“赐啊,你以为我是多多地学习并能够记住吗?”子贡回答说:“是的。难道不是吗?”孔子说:“不是。我用一个基本观念将它们贯穿起来。”
【赏析】
孔子教导学生在认真学习的基础上,要勤于思考,运用科学的方法,以联系的、发展的、辩证的眼光看问题,学会举一反三、融会贯通。
【原文】
子曰:“直哉史鱼!邦有道,如矢,邦无道,如矢。君子哉蘧伯玉!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
【译文】
孔子说:“史鱼真是刚直啊!国家政治清明,他像箭一样直;国家政治黑暗,他也像箭一样直。蘧伯玉真是一个君子啊!国家政治清明,他出来做官;国家政治黑暗,他就把自己的才能隐藏起来。”
【赏析】
史鱼以耿直敢言、刚直不阿著称,而蘧伯玉也以正直著称,但他与史鱼有所不同,是内直外宽,能屈能伸,通权达变。孔子对二人都很赞赏,但他认为蘧伯玉更符合儒家对智者的标准,所以他更欣赏后者。
【原文】
子曰:“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灵公问阵 哀公二年,孔子自陈返卫。灵公问陈,子曰:“军旅之事,未之学也。”明日,与之语,公仰视飞雁,孔子见其色不在,遂行。复如陈。
【译文】
孔子说:“值得和他交谈而不和他交谈,这是错失了人才;不值得和他交谈却和他交谈,这是浪费言语。明智的人既不会错失人才,也不会浪费言语。”
【赏析】
孔子认为,说话要看对象,要认清对方的人品,对虚怀若谷的君子,要与之言;而对于那些狭隘之人,不必浪费口舌。同时,还要注意对值得交谈的人在适当的时候说出该说的话,对不值得交谈的人就不要乱说话,要做到“不失人,亦不失言”,才是聪明人。
【原文】
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译文】
孔子说:“志士仁人,不因贪生怕死而损害仁德,却勇于牺牲以成全仁德。”
【赏析】
孔子认为,凡是有志气、有道德的人都以“仁”为最高原则,对他们来说,“仁”是比生命更加可贵的。也就是要做到“杀身成仁”“舍生取义”。这一思想是儒家所奉行的,对后世影响深远。
【原文】
子贡问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
【译文】
子贡问如何修养仁德。孔子说:“工匠要完成好他的工作,必须先完善他的工具。我们住在一个国家里,就要侍奉大夫中的贤人,结交士人中的仁人。”
【赏析】
孔子认为,工匠做工前先打磨工具,可以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思想品德的修养也一样,选择品德高尚的人交往,自己也会受其熏陶,潜移默化,自己的仁德会在无形之中得到提高。
【原文】
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译文】
孔子说:“一个人若没有长远的考虑,必定会有眼前的忧患。”
【赏析】
本节孔子指出人要高瞻远瞩,从长远考虑,要着眼于未来,而不是只顾及眼前利益。如果只看到眼前之利,那么很快就会陷入困境而不自知,悔之晚矣。
【原文】
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译文】
孔子说:“多责备自己而少责备别人,就可以远离怨恨了。”
【赏析】
孔子强调做人要多反省自己,要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这是保持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的重要原则。
【原文】
子曰:“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
【译文】
孔子说:“整日相聚在一起,一点有道理的话都不讲,只喜欢卖弄小聪明,这种人实在难有什么成就。”
【赏析】
孔子对那些终日相处在一起,却不以善道相切磋,只会耍小聪明的人提出批评。孔子认为,这些行为对德行的修养是有害的。
【原文】
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译文】
孔子说:“君子以道义为原则,按照礼节来行事,用谦逊的言辞来表达,以诚信的态度来完成。这才是一个君子!”
【赏析】
孔子认为,义是行事的根本,礼仪是行事的规矩,谦逊的语言、诚信的态度都是行事的技巧。只有做到这些,才可称为真正的君子。
【原文】
子曰:“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译文】
孔子说:“君子只忧愁自己没有才能,不忧愁别人不了解自己。”
【赏析】
本节强调了自身道德修养的重要性。真正的君子只关心自己的能力是否足够,并不关心那些虚名。
【原文】
子曰:“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译文】
孔子说:“君子忧虑的是到死还没有做到与君子之名相称。”
【赏析】
真正的君子以仁为最高道德标准,并以此为毕生的追求,他所担忧的是自己直到死还没有做到与“君子”这一称呼相称。
【原文】
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译文】
孔子说:“君子凡事都要求自己,小人凡事都要求别人。”
【赏析】
君子总是严于律己,宽以待人,遇事先从自身找原因;而小人总是苛求别人,撇清自己,从不反思自己。
忠信济水 孔子于何梁憩驾,有悬水三十仞,圜济九十里,鱼鳖不能居,有一丈夫遂渡而出。孔子问曰:“巧乎?有道术乎?能入而复出也。”对曰:“吾以忠信,所以能入而复出也。”孔子谓弟子曰:“二三子识之,水且犹可以忠信济,而况人乎?”
【原文】
子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译文】
孔子说:“君子庄重而不与人争执,合群而不结党营私。”
【赏析】
本节孔子讲述了君子品格修养的问题。君子庄重而谨慎,不屑与人争执;朋友众多,却不会结党营私。
【原文】(www.chuimin.cn)
子曰:“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译文】
孔子说:“君子不因为一个人话说得好就提拔他,也不因为他是坏人就否定他说的话。”
【赏析】
君子不应以言论去判断人的好坏,也不应以德行好坏去判断他说的话。
【原文】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译文】
子贡问道:“有没有一句话可以终身遵照它去做的呢?”孔子说:“大概只有‘恕’吧!自己所不想要的东西,就不要强加给别人。”
【赏析】
孔子认为,推己及人的忠恕之道是可以终身奉行的原则,也是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重要准则。君子应当以对待自身的准则来对待他人,要尊重他人,宽恕待人。
【原文】
子曰:“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
【译文】
孔子说:“花言巧语会败坏道德;小事不忍耐就会毁坏大的计划。”
【赏析】
孔子教导学生要脚踏实地,实事求是,要有开阔的胸襟,远大的抱负,不要在小事小利上斤斤计较,这样才能提高自身修养,有所成就。
【原文】
子曰:“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
【译文】
孔子说:“大家都厌恶的人,一定要对他加以考察;大家都喜欢的人,也一定要对他加以考察。”
紫文金简 梁王闲居,有赤雀衔紫文金简置殿前,不知其义,使人问孔子。孔子答之曰:“此乃灵宝方,禹尝服之,禹将仙纪,封之石山石函之中。今赤雀衔至,殆天授也。”
【赏析】
本节孔子一方面强调了凡事都要有自己独立的判断,不可人云亦云;另一方面强调了判断一个人的好坏要相信自己的眼光,以自己的标准评判他,要实事求是。
【原文】
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译文】
孔子说:“人能弘扬道,而不是道来弘扬人。”
【赏析】
孔子认为,道是需要热爱真理和正义的人去维护的,他鼓励人们修养自身,充实提高自己,将道发扬光大。
【原文】
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译文】
孔子说:“有过错而不改正,这就真叫错误了。”
【赏析】
本节孔子强调了做事的态度,要知错能改。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原文】
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译文】
孔子说:“我曾经整天不吃饭,整夜不睡觉,用来思考,但毫无益处,不如去学习。”
【赏析】
这段文字仍是探讨学与思的关系。孔子认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思与学必须结合起来,才能使自己成为有德行、有学问的人。只有在大量学习的基础上思考,才能使思想获得进步。
【原文】
子曰:“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知及之,仁能守之,不庄以莅之,则民不敬。知及之,仁能守之,庄以莅之,动之不以礼,未善也。”
【译文】
孔子说:“聪明才智足以得到一个官职,如果不能以仁德守住它,即使得到了,也必定会失去。聪明才智足以得到一个官职,仁德也足以守住它,但如果不以严肃的态度来治理百姓,百姓也不会尊敬你。聪明才智足以得到一个官职,仁德足以守住它,又以严肃的态度治理百姓,但如果不以礼来役使百姓,也是不够好的。”
【赏析】
孔子认为,居高位者必须具备智、仁、礼等品德,要为政以德、治国以礼,这样才能维护国家、社会的安定。
【原文】
子曰:“民之于仁也,甚于水火。水火,吾见蹈而死者矣,未见蹈仁而死者也。”
楛矢贯隼 孔子在陈,主司城贞子家。岁余,有隼集于陈庭而死,楛矢贯之,石砮矢长尺有咫,陈湣公问,孔子对曰:“隼来远矣,此肃慎之矢也。昔武王克商,分陈以肃慎之矢。”试求之故府,果得之。
【译文】
孔子说:“老百姓对于仁德的需要,超过对水火的需要。我看见有人掉入水火中而死的,却从没有看见有人因实践仁德而死的。”
【赏析】
孔子认为,水、火满足人的物质需求,而仁则满足人的精神需求;水火有时会对人造成危害,而仁只会引导人们充实、完善自我,走向更高的精神层面。
【原文】
子曰:“当仁,不让于师。”
【译文】
孔子说:“面对仁德,即使是对老师也不必谦让。”
【赏析】
孔子认为,仁德是高于一切的,他鼓励人们要勇敢地追求仁德,不需要有所顾忌。在仁德面前,即使是对老师,也不必谦让。
【原文】
子曰:“君子贞而不谅。”
【译文】
孔子说:“君子诚信,但不拘于小信。”
【赏析】
孔子十分注重“信”的道德准则,但必须是以合于“道”为前提,如果为守小信而背离大道,就不是真正的信。真正的君子是固守大道而不拘泥于小信的。
【原文】
子曰:“有教无类。”
【译文】
孔子说:“对所有的人给予教育,不加以区分。”
【赏析】
有教无类是孔子著名的教育思想。孔子认为,受教育的权利是人生来就享有的,无分贵贱,不分国界,只要一心向学,都可以入学受教。
【原文】
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
【译文】
孔子说:“思想主张不同,就不共相商议。”
【赏析】
孔子指出,只有志同道合之人才能一起共商大事。价值观不同、兴趣志向不同,就无法在一起谋划。
【原文】
子曰:“辞达而已矣。”
【译文】
孔子说:“言辞能明白表达意思就行了。”
【赏析】
孔子认为,言辞只要能够清楚表达意思就行了。讲话注重的是要表达的内容和思想,而不是言辞的华丽。
有关论语的文章
孔子身材高大,相貌不凡。战国时赵国人荀况说孔子个子高,面如蒙倛。但孔子说他的形貌未必是这样。《孔子家语·困誓》云:孔子适郑,与弟子相失,独立东郭门外。孔子的八世孙孔鲋《孔丛子·居卫》记载子思与齐君的对话,论述人之贤圣在德不在貌,子思说:“且吾先君,生无须眉,而天下王侯不以此损其敬。”可见孔子和子思祖孙二人都是毛须不茂。这使人想起孔子的父亲叔梁纥。孔子温和而严厉,有威仪而不凶,庄严而安详。......
2023-11-16
《论语》中对君子的个人修养提了很多标准。孔子顾谓弟子曰:“记之,此言虽鄙,而中事情。《诗》曰:‘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行身如此,岂以口遇祸哉!”孔子他老人家之所以也这样谨慎,大概是因为他生活的那个乱世也时时刻刻在其耳边敲响警钟。......
2023-08-14
革命胜利之际,毛泽东对银行工作和国家的货币政策十分关心。1949年2月,毛泽东特意起草了一份《把军队变为工作队》电报,要求“军队不但是一个战斗队,而且主要地是一个工作队”,军队干部应当“善于处理金融和财政问题”[17],认为军队干部要适应迎接新国家建设的要求。对军队干部如何“善于处理金融和财政问题”作了具体阐述。......
2023-08-15
卫灵公问陈于孔子,孔子对曰:“俎豆之事,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未之学也。”译文卫灵公问孔子军队怎样列阵,孔子回答说:“礼节仪式方面的事,我曾听说一些;行军打仗的事,我没有学习过。”第二天,孔子就离开卫国走了。卫灵公不追求“礼乐”兴邦的“王道”,却一心想着用武力征服天下的“霸道”,真是“竖子不足与谋”。汉武帝派苏武和随从张胜出使匈奴,因突发意外事故,苏武、张胜被扣留在匈奴。......
2023-11-22
蒋介石的无理苛求被毛泽东严辞拒绝。在这四个问题中,军队和解放区问题是双方斗争的焦点。国民党方面代表翻来覆去地强调,必须在国家现有体制内实现政令军令统一,要我党放弃所谓“必须有军队,有地盘……始有保障的观念”。9月15日举行第六轮谈判,由于国民党代表顽固坚持其既定条件,使谈判陷入僵局。......
2023-07-17
导读本篇记载了孔子对礼仪规范的评论,“曲礼”即礼之细目,因本篇首章孔子回答子贡就礼仪细节方面的问题,故以“曲礼子贡问”名篇。子贡问于孔子曰:“晋文公实召天子而使诸侯朝焉。1夫子作《春秋》,云‘天王狩于河阳2’,何也?”孔子曰:“夫礼,君子不有大故,则不宿于外;非致齐1也,非疾也,则不昼处于内。是故夜居外,虽吊之,可也;昼居于内,虽问其疾,可也。”......
2023-11-01
孔子于乡党,恂恂如也,似不能言者。孔子在本土乡里非常恭顺,好像不大会讲话的样子。乡党与宗庙朝廷分别代表了私事和公事两种场合,这里主要记述了孔子在不同场合言行举止的不同表现。本乡人举行驱逐疫鬼的仪式,孔子必定穿上朝服站在东边的台阶上。让老人先走反映孔子尊敬老人,待人有礼。表现了孔子时时处处以君子的标准要求自己,使自己的言行符合礼制。只有接受祭肉时行拜礼,表现了孔子对祖先的恭敬。......
2023-10-2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