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以道德为标准将人分为君子与小人。[译文]孔子说:“君子向上,以求通达仁义;小人向下,追求财利。”[译文]孔子说:“君子成全别人做好事,不帮助别人干坏事。小人与此相反。”[译文]孔子说:“君子要求自己,小人苛求别人。”......
2023-11-16
【原文】
宪问耻。子曰:“邦有道,谷;邦无道,谷,耻也。”
【译文】
原宪问什么是耻辱。孔子说:“国家政治清明,可以做官领俸禄;国家政治黑暗,也去做官领俸禄,这就是耻辱。”
【赏析】
孔子认为,为官者应当竭尽全力为国效忠,那些享有国家俸禄却无所作为者是可耻的。
【原文】
“克、伐、怨、欲不行焉,可以为仁矣?”子曰:“可以为难矣,仁则吾不知也。”
【译文】
原宪又问:好胜、自夸、怨恨、贪心四种毛病都没有,可以算是仁人了吗?”孔子说:“这可以说是难能可贵了,是否是仁人,那我就不知道了。”
夹谷会齐 定公十年,会齐侯于夹谷。孔子摄相事,献酬礼毕,齐有司请奏四方之乐,孔子进曰:“吾两君为好,夷狄之乐何为于此?请却之。”又请奏宫中之乐,孔子进曰:“匹夫荧惑诸侯者诛,请命有司加法焉。”景公惭惧。
【赏析】
“仁”是最高的道德标准,仁者不是轻易就能做到的,其思想境界的高度也并不仅仅是靠修养美好的德行就能达到的。
【原文】
子曰:“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矣。”
【译文】
孔子说:“士假如留恋安定的住所,便不配做一个士了。”
【赏析】
孔子认为,读书人应该胸怀大志,以天下为己任,如果贪图安逸,留恋个人的小家庭,就不配做读书人。
【原文】
子曰:“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孙。”
昼息鼓琴 孔子昼息于室而鼓琴。闵子自外闻之,以告曾子曰:“乡也夫子鼓琴,音清澈以和,瀹入至道。今更为幽沉声,夫子何所感而若是?”二子入问,孔子曰:“然,固有之矣。吾见猫方取鼠而欲得之状,故为此音。可与听音矣。”
【译文】
孔子说:“国家政治清明,言语正直,行为正直;国家政治黑暗,行为正直,言语谦逊。”
【赏析】
本节孔子阐述了处世之道。在国家无道时,要谨严慎行,这是明哲保身的一种方法。
【原文】
子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
【译文】
孔子说:“有道德的人必定有名言,有名言的人不一定有道德。有仁德的人必定勇敢,勇敢的人不一定有仁德。”
【赏析】
本节孔子阐述了德与言、仁与勇的关系。德与仁是内在的品质与精神,而言与勇是外在的言行表现。有内必然会发乎于外,但有外却未必有内。只有具备了真正的仁德,美好的品德才会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
过蒲赞政 子路治蒲,孔子入其境,三称其善。子贡问曰:“未见其政,何以知之?”曰:“入其境,田畴易,草莱辟,沟洫治,恭敬以信,民尽力矣;入其邑,墙屋固,树木茂,忠信以宽,民不偷矣;至其庭,庭甚清矣,诸下用命,政不扰矣。三称庸尽其美乎!”
【原文】
子曰:“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
【译文】
孔子说:“君子之中不具备仁德的人应该是有的,但小人之中却不会有仁人。”
【赏析】
本节孔子就是否具备仁德这一问题,对君子和小人这两类人分别进行了阐述。孔子认为,仁是先天的道德属性,只有君子才能做到仁,小人是绝对不行的。
【原文】
子曰:“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
知鲁庙灾 孔子在陈,陈侯就燕之。子游闻路人云:“鲁司铎哭及宗庙。”以告孔子,曰:“灾必桓、釐乎?”陈侯曰:“何以知之?”曰:“《礼》云:‘祖有功,宗有德,故不毁其庙焉。’夫桓、釐,功德不足以存其庙,而鲁不毁,是以天灾加之。”既而鲁使果以桓、釐报灾。陈侯谓子贡曰:“吾今乃知圣人之可贵。”
【译文】
孔子说:“贫苦而没有怨恨是很难做到的,富有而不骄傲倒容易做到。”
【赏析】
孔子认为,贫穷而不抱怨是很困难的,富有而不骄傲是很容易的,这是人之常情。他希望人们能处贫穷时仍保持气节,安贫乐道;处富有时不骄横,谦逊好礼。
【原文】
子路问成人。子曰:“若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曰:“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
【译文】
子路问怎样才是完人。孔子说:“像臧武仲一般的智慧,像孟公绰一般的清心寡欲,像卞庄子一般的勇敢,像冉求一般的才艺,再以礼乐成就他的文采,便可以算作完人了。”接着又说:“现在所谓的完人哪能一定做到这样呢?遇到利益时能想到道义,遇到危险时愿意付出生命,久处困顿之境还不忘自己当时说过的诺言,也就可以算作完人了。”
【赏析】
这段文字中孔子对“完人”提出了两个标准:理想中的完人是富有智慧、仁德、勇气、才艺又具有礼乐修养的人;现实中的完人是见利思义、见危授命,遵守诺言的人。
【原文】
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译文】
子贡说:“管仲不是仁者吧?齐桓公杀了公子纠,他不但不以身殉难,反而去辅佐桓公。”孔子说:“管仲辅佐桓公,称霸诸侯,匡正天下,人们到今天还受着他的恩惠。假若没有管仲,我们都会披散头发、衣襟左开而沦为落后民族。难道要求他像普通百姓一般守着小节小信,在田沟中上吊自杀却无人知晓吗?”
【赏析】
孔子对管仲的功业和仁德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孔子认为,管仲做事以大局为重,不拘束于小节小信,不做无意义的牺牲。
【原文】
子曰:“其言之不怍,则为之也难。”
【译文】
孔子说:“一个人说起话来大言不惭,他实行起来就难了。”
【赏析】
孔子教导学生们要注意自己的言行,说话要考虑清楚,不要夸夸其谈。如果一个人只注重口舌之利,那么他做起事来必定很困难。(www.chuimin.cn)
【原文】
子路问事君。子曰:“勿欺也,而犯之。”
【译文】
子路问如何侍奉君主。孔子说:“不要欺骗他,可以当面直谏。”
【赏析】
孔子认为,为人臣者,要竭心尽力,不以苟且私欲之心谄媚讨好君主,宁可出于道义之心而触犯君主。
【原文】
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译文】
孔子说:“古代的人学习是为了提高自己的学识修养,现在的人学习是为了向别人炫耀自己的才学。”
【赏析】
本节孔子阐述了古今学者为学目的的不同。批判了那些为取悦于人或追名逐利而学习的人。
【原文】
曾子曰:“君子思不出其位。”
【译文】
曾子说:“君子的思虑不越出自己的职权范围。”
【赏析】
孔子教育学生不要把精力浪费在自己无法掌控的事情上,需脚踏实地,各司其职,做好分内之事。
【原文】
子曰:“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译文】
孔子说:“君子以说得到而做不到为耻。”
【赏析】
孔子教育学生要少说多做,不要夸夸其谈,言必行,行必果。君子应敏于事而慎于言,而不是轻易许诺,然后又食言。
【原文】
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子贡曰:“夫子自道也。”
【译文】
孔子说:“君子所行的三件事我都没有能力做到:仁德的人不忧虑,智慧的人不迷惑,勇敢的人不畏惧。”子贡说:“这正是老师的自我写照啊。”
适卫击磬 孔子过蒲适卫,与弟子击磬。有荷蒉者过其门曰:“有心哉,击磬乎!”既而曰:“鄙哉,硁硁乎!莫己知也,斯己而己矣。深则厉,浅则揭。”子曰:“果哉!末之难矣!”
【赏析】
孔子认为,仁、智、勇是君子必备的重要品德,他从仁、智、勇三个方面来反思自己,觉得自己的修养还不够,可见孔子对人格修养的严格要求程度。
【原文】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译文】
孔子说:“不要忧虑别人不了解自己,只忧虑自己没有能力。”
【赏析】
本节孔子强调修炼内功,要培养自己的德行、能力。自己有本事才是最重要的,别人对自身的关注是次要的。
【原文】
子曰:“不逆诈,不亿不信,抑亦先觉者,是贤乎!”
【译文】
孔子说:“不预先怀疑别人行诈,不主观臆测别人不诚实,但又能及早察觉,这样的人该是贤者吧!”
【赏析】
本节孔子阐述的是待人的原则。既不事先怀疑别人存心欺诈,也不凭空猜想别人不真诚,但对别人的欺诈和不诚实能事先察觉,这就是贤者的表现了。
【原文】
子曰:“骥不称其力,称其德也。”
【译文】
孔子说:“千里马称骥,并不是赞美它的气力,而是赞美它的品德。”
【赏析】
孔子以千里马作比喻,强调高尚的品德对一个人的重要性。才气固然重要,但相对而言,高尚的品德才是立身之本。
子西沮封 楚昭王将以书社之地封孔子。令尹子西谏曰:“王之使臣有如子贡者乎?辅相有如颜回者乎?将帅有如子路者乎?官尹有如宰予者乎?孔丘得据土壤,贤弟子为佐,非楚之福也。”昭王乃止,于是孔子自楚反乎卫。
【原文】
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译文】
有人说:“用恩德回报怨恨,怎么样?”孔子说:“那用什么回报恩德呢?应该用正直回报怨恨,用恩德回报恩德。”
【赏析】
孔子不赞成以德报怨,应该以德报德,而对于怨恨,应当以正直的心来化解,这需要很高的道德修养才能实现。
【原文】
子曰:“莫我知也夫!”子贡曰:“何为其莫知子也?”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
【译文】
孔子说:“没有人了解我啊!”子贡说:“为什么说没有人了解您呢?”孔子说:“不怨恨上天,不责怪别人,学习一些平常的知识却懂得了高深的道理,了解我的只有上天吧!”
【赏析】
本节是孔子对自己满腔才华却怀才不遇的慨叹。
有关论语的文章
孔子以道德为标准将人分为君子与小人。[译文]孔子说:“君子向上,以求通达仁义;小人向下,追求财利。”[译文]孔子说:“君子成全别人做好事,不帮助别人干坏事。小人与此相反。”[译文]孔子说:“君子要求自己,小人苛求别人。”......
2023-11-16
宪问耻,子曰:“邦有道,谷;邦无道,谷,耻也。”译文原宪询问孔子关于可耻的事情。这句话放在《宪问篇》之中,可以说原宪在孔子死后,舍弃功名富贵,退隐于下层社会,绝不简单,他一定替下层社会,替人家解决了很多问题,做了很多关于大众福利的事情。......
2023-11-22
“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孔子似乎是一个宿命论者。其实,孔子并不相信命运,他说:“为仁由己。”他认为命运是没有的,时机往往决定人的一生。《韩诗外传》云:孔子困于陈、蔡之间,即三经之席,七日不食,藜羹不糁,弟子有饥色,读书习礼乐不休。可见,孔子不信命运,而信时机。所以他一直等待时机,希望有机会实现他公天下的梦想。......
2023-11-16
孔子之道广大,而尤重实践。夫仁人与圣人,既不易得而几矣,其次惟君子可学而至,故孔子每称君子。孔子所谓君子,喻德者多,喻位者少。孔子所谓君子,非通一能一艺之人而已,故《论语》曰:子曰:“君子不器。”已上皆论为子夏之学者之弊。以上所论,盖举孔子所称君子之一体而言之。孔子固又尝论君子之全德矣。......
2023-11-21
导读本篇主要记载了孔子的仁德与仁政思想。因首章记载孔子“农山言志”时,命弟子们“于斯致思”,即在谈论志向方面多用心力,故以“致思”名篇。在德刑关系上,孔子主张德刑并重,先德、礼,后政、刑,以刑佐教,执行法度要公正无私,常思仁义宽恕之心,树立恩德,感化百姓,反对严刑暴法。孔子四望,喟然而叹曰:“于斯致思,无所不至矣!二三子各言尔志,吾将择焉。”......
2023-11-01
孔子大力提倡孝敬父母。孔子认为孝敬父母要在父母活着时事之以礼,死时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孔子强调孝敬父母不仅要在物质上尽孝,更要在精神上尽孝,对父母要和颜悦色。要求子女对父母始终保持和颜悦色,是孔子对老年人做出的最大贡献之一。孔子说,侍奉父母,对父母的过失要劝阻,劝阻不听,也要恭恭敬敬。孔子严厉批评过他。孔子用丘吾子投水自尽的故事教育弟子孝敬父母。孔子目睹这件事,要求弟子们引以为戒,父母在,不远游。......
2023-11-16
如果礼物带给朋友是自卑、压抑或无法回报的沉重,那么友谊是否可以采取“君子之交淡如水”的态度呢!毫无疑问,和很多人一样,我害怕说“不”字。懂得自重,就应该学会说“不”。不想违心地办事,就要敢于说“不”。君子之交,是为了心灵的沟通。君子之交淡如水,是庄子的名言。与(中庸)上的“君子之道,淡而不厌”,是一个道理。君子交友之道,如淡淡香水,长流不息,源远流长。......
2023-08-09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