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孔子赞颜回,怒冉求-论语

孔子赞颜回,怒冉求-论语

【摘要】:孔子对颜回的评价颇高,同时,也对其英年早逝十分叹惜。颜渊死了,孔子哭得十分伤心。孔子对冉求为季氏搜刮民财一事十分生气,并号召大家去声讨他,愤慨之情可见一斑。

【原文】

子曰:“先进于礼乐,野人也;后进于礼乐,君子也。如用之,则吾从先进。”

【译文】

孔子说:“先学习礼乐而后做官的是一般百姓,先有了官位后来才学礼乐的是卿大夫的子弟。如果要选用人才,我就选用先学习礼乐的人。”

【赏析】

本节主要讲述的是孔子的用人观。孔子认为,学习礼乐、懂得礼乐就是为官从政的基本标准和前提条件。那些有世袭爵禄的人在为官前没有系统接受过礼乐知识的教育,他们还不知如何为官;而那些本无爵禄的平民在为官前已全面系统地学习了礼乐知识,知道如何为官。

【原文】

子曰:“从我于陈、蔡者,皆不及门也。”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

圣门四科 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

【译文】

孔子说:“跟随我在陈、蔡受难的人,现在都不在我这里了。”学生中以德行见长的: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以辞令见长的:宰我、子贡。以处理政事见长的:冉有、季路。以熟悉古代文献见长的:子游、子夏。

【赏析】

本节讲述孔子追忆往事,怀念当年在陈、蔡与他一起共患难的学生,并从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四个方面介绍了十个学生的特长。

【原文】

子曰:“回也非助我者也,于吾言无所不说。”

【译文】

孔子说:“颜回不是对我有所帮助的人,可他对我说的话没有不心悦诚服的。”

【赏析】

颜回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他可以闻一知十,对孔子的学说领悟极深且深信不疑,孔子对其评价很高。这里应是孔子对颜回的赞许。

【原文】

子曰:“孝哉闵子骞!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

【译文】

孔子说:“闵子骞真是孝顺啊!人们对于他父母兄弟称赞他的话完全没有异议。”

【赏析】

本节是孔子对闵子骞孝行的称赞。

【原文】

季康子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

【译文】

季康子问道:“你的学生中谁最好学?”孔子回答说:“有个叫颜回的最好学,不幸短命死了,现在没有这样的人了。”

商羊知雨 齐有一足鸟飞集于公朝,舒翅而跳。齐侯怪之,使使问孔子。子曰:“此鸟名商羊,水祥也。昔童儿屈脚挑肩而跳,且谣曰:‘天将大雨,商羊鼓舞。’今齐有之,其应至矣,急告民治渠修堤。”顷之,大雨,水溢,诸国伤害,惟齐有备免。

【赏析】

孔子对颜回的评价颇高,同时,也对其英年早逝十分叹惜。真可谓天妒英才。

【原文】

颜渊死,颜路请子之车以为之椁。子曰:“才不才,亦各言其子也。鲤也死,有棺而无椁。吾不徒行以为之椁。以吾从大夫之后,不可徒行也。”

【译文】

颜渊死了,他父亲颜路请求孔子卖掉车子给颜渊做一个外椁。孔子说:“不管有才能还是没才能,但总是自己的儿子。我的儿子鲤死了,只有棺没有椁。我不能步行来替他置椁。因为我也曾居于大夫之列,是不能步行的。”

【赏析】

孔子曾多次高度赞赏颜渊,颜渊死了,孔子虽伤痛,但却不愿卖车为其置椁,这是因为孔子对礼制十分严谨的态度,他曾任过士大夫,依照礼制,是不可以步行的。

【原文】

颜渊死。子曰:“噫!天丧予!天丧予!”

【译文】

颜渊死了。孔子说:“唉!老天要我的命呀!老天要我的命呀!”

【赏析】

本节表现孔子对颜渊英年早逝的无限悲痛。

【原文】

颜渊死,子哭之恸。从者曰:“子恸矣!”曰:“有恸乎?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

【译文】

颜渊死了,孔子哭得十分伤心。跟随的人说:“您太伤心了!”孔子说:“太伤心了吗?我不为这个人伤心又为谁伤心呢?”

【赏析】

本节通过对孔子因颜渊之死过度伤心的描述,反映了孔子对颜渊本人的深情厚爱。

【原文】

颜渊死,门人欲厚葬之。子曰:“不可。”门人厚葬之。子曰:“回也视予犹父也,予不得视犹子也。非我也,夫二三子也。”

【译文】

颜渊死了,孔子的学生们想隆重地安葬他。孔子说:“不可以。”学生们还是隆重地安葬了他。孔子说:“回呀,你把我当父亲看待,我却无法把你当儿子看待。不是我要这样做,是这些学生要这样做。”

【赏析】

孔子与颜渊情同父子,然而颜渊死后,孔子却反对为他厚葬,因为这不符合礼制。从侧而反映了孔子对礼的遵从。

【原文】

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曰:“敢问死。”曰:“未知生,焉知死?”

【译文】

子路问如何侍奉鬼神。孔子说:“活人尚不能侍奉好,怎么能去侍奉鬼?”子路又说:“我大胆地问死是怎么回事。”孔子说:“生都还没弄明白,又怎能懂得死呢?”

【赏析】

这段文字阐明了孔子关注现实以及对鬼神敬而远之的态度。

【原文】

闵子侍侧,言言如也;子路,行行如也;冉有、子贡,侃侃如也。子乐。“若由也,不得其死然。”

【译文】(www.chuimin.cn)

闵子骞侍立孔子身边,显出恭敬正直的样子;子路显出刚强的样子;冉有、子贡显出温和而愉快的样子。孔子非常高兴,但说了一句:“像仲由那样,恐怕不得善终。”

【赏析】

本节描绘了孔子与众弟子平日相处的一个片断,着重描写了闵子骞、子路、冉有、子贡一旁侍坐的仪容神态,其间透着浓浓的师生之情。末句对仲由不得善终的告诫表明孔子不仅为学生们各有特长而高兴,同时也深深地了解学生。

【原文】

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译文】

子贡问道:“颛孙师与卜商,谁强一些呢?”孔子说:“颛孙师有些过分,卜商有些不足。”子贡又说:“那么颛孙师要强一些吗?”孔子说:“过分和不足同样不好。”

【赏析】

孔子主张“中庸之道”,“过”与“不及”都不是恰到好处。同时也告诫我们凡事都要适当,不走极端,要把握好尺度。

【原文】

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译文】

季氏比周公还富有,而冉求还帮他搜刮民财以增加财富。孔子说:“冉求不是我的学生,你们可以大张旗鼓去声讨他。”

观象知雨 孔子行,命弟子持雨具,已而果雨,弟子问曰:“何以知之?”子曰:“《诗》不云乎:‘月离于毕,俾滂沱矣。’昨暮月不宿毕乎,是以知之。”

【赏析】

孔子对冉求为季氏搜刮民财一事十分生气,并号召大家去声讨他,愤慨之情可见一斑。

【原文】

子曰:“回也其庶乎,屡空。赐不受命,而货殖焉,亿则屡中。”

【译文】

孔子说:“颜回的修养算是可以了吧,却常常穷困不堪。端木赐不安本分,私自经商牟利,而货财不断增加,他对生意行情的猜度却每每成功。”

【赏析】

本节通过对颜回和子贡的对比,客观地指出两人不同的人生观和各自的生活状态。孔子既赞许颜回的学问道德,也欣赏子贡的聪明才智。

【原文】

子张问善人之道。子曰:“不践迹,亦不入于室。”

【译文】

子张问怎样才是善人。孔子说:“善人不踩着别人的脚印走,但他的道德学问也不能达到最高的境界。”

【赏析】

孔子在对待求知的问题上,鼓励学生多学习古代文献典籍,他认为,依循先贤的方法,才可领悟成功的要诀。

【原文】

子曰:“论笃是与,君子者乎?色庄者乎?”

【译文】

孔子说:“总是对言论笃实的人表示赞许。这种人到底是真君子呢?还是表面上做出庄重的样子呢?”

【赏析】

孔子认为,君子不但要言语笃实诚恳,而且要言行一致。在观察一个人时,不能被他的言谈所迷惑,要透过现象看本质。

【原文】

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译文】

子路问孔子:“听了后就去行动吗?”孔子说:“父兄还活着,怎么能听了就去行动呢?”冉有问:“听了后就去行动吗?”孔子说:“听了就去行动。”公西华对孔子说:“仲由问‘听了就去行动吗’,您说‘父兄还活着’;冉求问‘听了就去行动吗’,您说‘听了就去行动’。我感到不解,大胆地来问个明白。”孔子说:“冉求临事易退缩,所以给他以鼓励;子路好强争胜,因此要压制他。”

【赏析】

这段文字反映了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针对不同的学生做出不同的解答;同时,也反映了孔子的中庸思想,他教育学生既不要冒进,也不要畏首畏尾。

【原文】

子畏于匡,颜渊后。子曰:“吾以女为死矣。”曰:“子在,回何敢死!”

【译文】

孔子被拘禁在匡,颜渊最后才赶到。孔子说:“我以为你已经死了。”颜渊说:“您还活着,我怎么敢死呢!”

【赏析】

本节通过孔子与颜渊的对话,把老师对学生的担心和牵挂以及学生对老师的忠贞表现得淋漓尽致,可见他们师生之间的深厚情意。

【原文】

季子然问:“仲由、冉求可谓大臣与?”子曰:“吾以子为异之问,曾由与求之问。所谓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则止。今由与求也,可谓具臣矣。”曰:“然则从之者与?”子曰:“弑父与君,亦不从也。”

【译文】

季子然问孔子:“仲由、冉求可以算得上大臣吗?”孔子说:“我以为你问的是别人,原来问的是仲由和冉求啊。所谓大臣,应当依据道义来待奉君主,如果行不通,宁可辞职不干。如今的仲由与冉求,只可以说是具有相当才干的办事之臣吧!”季子然又问:“那么,他们会完全服从君主吗?”孔子说:“杀害父亲或国君这种事,他们也是不会听从的。”

【赏析】

这段文字表明了孔子对仲由、冉求未能尽为臣之责的批评,他告诫冉求、仲由应当以周公之道辅佐君主,如果行不通,宁可不干。孔子认为,君臣双方都应遵循道和礼。

【原文】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求!尔何如?”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赤!尔何如?”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三子者出,曾晳后。曾晳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曰:“夫子何哂由也?”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四子侍坐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盍各言尔志。”三子以富强摈相对,独点有春风沂水之趣。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译文】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陪同孔子坐着。孔子说:“由于我年纪比你们大一些,你们不要因此而感到拘束。你们平时总说‘没有人了解我啊’,如果有人了解且任用你们,你们将怎么做呢?”

子路不假思索地答道:“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夹在几个大国之间,外面有别国军队入侵,国内又碰上灾荒。如果让我来治理,等到三年时间,可以使人人恢复勇气,并且懂得道理。”孔子对他微微一笑。

孔子又问:“冉求,你怎么样?”冉求回答:“方圆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的小国家,如果由我来治理,等到三年,可以使人人富足。至于礼乐教化,只有等待贤人君子了。”

孔子又问:“公西赤,你怎么样?”公西赤回答:“不敢说我有什么本事,我愿意在这方面学习:宗庙祭祀或者诸侯会盟,我愿意穿着礼服,戴着礼帽,做一个小司仪。”

孔子又问:“曾点,你怎么样?”曾晳弹瑟正近尾声,便铿地一声将瑟放下,站起来说:“我的志向和三位所讲的不同。”孔子说:“这有什么妨碍呢?也不过是各人说说自己的志向罢了。”曾晳说:“暮春时节,春装已经穿定了,我和五六个成年人,六七个小孩,在沂水边洗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一路唱着歌回来。”孔子长叹一声说:“我赞同曾点的志向呀!”

其他三人都出去了,曾晳走在最后。曾晳问孔子说:“那三位同学的话怎么样?”孔子说:“也不过是各人说说自己的志向罢了。”曾晳又问:“您为什么对仲由的话微微一笑呢?”孔子说:“治国要讲礼让。他的话一点也不谦虚,所以我笑了他。”曾晳又问:“那么冉求所讲的不是国家之事吗?”孔子说:“怎么见得方圆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就不算国家呢?”曾晳又问:“公西赤所讲的不是国家之事吗?”孔子说:“有宗庙祭祀,有诸侯间的会盟,不是国家之事又是什么?如果公西赤只能做小司仪,那谁又能做大司仪呢?”

【赏析】

这段文字描述了孔子与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四名学生畅谈各自理想抱负的场景。曾晳描绘了一个礼乐之治下的景象,充分体现了以“仁”“礼”治国的原则,从孔子赞同曾晳的话可以看出孔子的治国主张和政治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