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仁义:论语里仁第四,心地坦荡,善恶分明,实践仁义的基本要求

仁义:论语里仁第四,心地坦荡,善恶分明,实践仁义的基本要求

【摘要】:子羔仁恕子羔为卫士师,刖人之足,俄而卫乱,刖者守门,逃子羔者三。只有仁者才能做到心地坦荡,善恶分明,决不会因为私欲而喜欢或讨厌某个人。仁作为人的基本道德要贯穿在人的一生之中,在人的行为生活中应该时时刻刻都体现“仁”。没有仁德的人所犯错误的性质相类似。这里的道是儒家的仁义之道,懂得了仁义的道理,就应该用一生去实践它。这也是仁的基本要求。

【原文】

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

【译文】

孔子说:“居住在仁德之地是美好了。如果选择住处不选仁德之地,怎能算作明智呢?”

子羔仁恕 子羔为卫士师,刖人之足,俄而卫乱,刖者守门,逃子羔者三。子羔怪问其故,刖者曰:“断足固我之罪。昔公欲免臣于法也,臣知之;当论刑,君愀然不悦,臣又知之。此臣之所以悦君也。”孔子闻之曰:“善哉,为吏其用法一也,思仁恕则树德,加严暴则树怨,公以行之,其柴乎!”

【赏析】

本节孔子强调了人所处环境对人的重要性。儒家思想很注重环境对人的影响,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与有仁德的人在一起,才能养成仁者的情操。

【原文】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译文】

孔子说:“不仁的人不能长久处在贫穷中,也不能够长久处在安乐中。仁者安于仁道,智者知道施行仁道有利于己。”

【赏析】

孔子认为,没有仁德的人长久处于贫穷或安乐中,会为非作乱,会骄奢放纵;只有仁者才能安于仁、施行仁。

【原文】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译文】

孔子说:“只有有仁德的人才能够真正喜爱人,真正厌恶人。”

【赏析】

本节孔子阐明了只有有仁德的人才能正确地爱和恨。只有仁者才能做到心地坦荡,善恶分明,决不会因为私欲而喜欢或讨厌某个人。

【原文】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译文】

孔子说:“财富与官位,这是人人所渴望的,但若不用正当的方法去获得,君子不会接受;贫穷和卑贱,这是人人所厌恶的,但若不用正当的方法来解决它,君子不会摆脱。君子如果抛弃了仁,怎么去成就声名呢?君子即使是一顿饭的时间也不能离开仁,即使在仓促匆忙之时也必定和仁同在,即使在颠沛流离之时也必定和仁同在。”

【赏析】

孔子认为,有仁德的人必会通过正当的方法和途径去获取富贵安逸,摆脱贫困卑贱。仁作为人的基本道德要贯穿在人的一生之中,在人的行为生活中应该时时刻刻都体现“仁”。

【原文】

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

【译文】

孔子说:“人的过失是各种各样的。只要观察人们的过错,就可以知道他是什么样的人。”

【赏析】

孔子认为,一个人之所以会犯错,从根本上讲是因为他缺少仁德,一个人若心中有仁,也就不太会犯错了。没有仁德的人所犯错误的性质相类似。这里依然是强调加强道德修养的重要性。

【原文】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译文】

孔子说:“早晨悟到了真理,当晚死去也是值得的。”

【赏析】

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是孔子的最高道德准则。这里的道是儒家的仁义之道,懂得了仁义的道理,就应该用一生去实践它。为了追求真理,哪怕是失去生命也在所不惜,这种精神在今天依然有着积极的意义。

【原文】

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译文】

孔子说:“君子心怀道德,小人心怀田土;君子关心法度,小人关心恩惠。”

【赏析】

本节讲的依然是君子与小人在思想上的根本区别。孔子认为,君子有高尚的道德情操,胸怀大志,思虑的是国家和社会的事;小人目光短浅,只知一己私利。

【原文】

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译文】

孔子说:“不担心没有职位,只忧愁没有任职的本领。不担心没人了解自己,只追求自己有什么可被别人了解的真才实学。”

【赏析】

本节讲的是孔子对自我修养和立身处世的态度。孔子认为,应该严于律己,立足于自身学问修养的培养,应该努力掌握安身立命的真正本领,而不是整日患得患失。

【原文】(www.chuimin.cn)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译文】

孔子说:“参啊!我的学说贯穿着一个基本观念。”曾子说:“是。”孔子出去后,其他学生问道:“这话什么意思?”曾子回答说:“老师的学说,就是忠和恕罢了。”

【赏析】

孔子的基本思想是忠和恕。这也是仁的基本要求。

猎较从鲁 孔子仕鲁,鲁人猎较,孔子亦猎较。孟子曰:“孔子先簿正祭器,不以四方之食供簿正。”

【原文】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译文】

孔子说:“君子明白的是义,小人明白的是利。”

【赏析】

孔子认为,利应服从义,应重义轻利。在道义和利益的取舍上,君子更重视道义,而小人更注重利益,对义和利的不同认识是君子和小人的根本区别。道德高尚者只需晓以大义,品质低劣者只能动之以利害。君子于事必辨其是非,小人于事必计其利害。

【原文】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译文】

孔子说:“看见贤人应该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就应该反省自己做得如何。”

【赏析】

看到比自己强的人,应该自觉树立榜样,督促自己上进,努力向别人靠齐;见到不如自己的人,要对照别人检查自己,吸取教训,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完善自己。

【原文】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译文】

孔子说:“父母在世时,不离家远行,如果要外出,也应有一定的去处。”

【赏析】

孔子认为,父母健在时,子女陪伴在父母身旁是应尽的义务。但孔子也不反对外出奋斗,特别强调了“游必有方”,在有了明确目标和去处之后,应告知父母,以免父母担心。

【原文】

子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译文】

孔子说:“如果能够长期不改变父亲的行为中合理的部分,就可以说是孝了。”

【赏析】

孔子认为,对于父亲生前的精神、原则能够坚持下去,也是孝的一种表现。

【原文】

子曰:“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

【译文】

孔子说:“古时候人们不轻易把话说出口,他们以自己的行为跟不上而感到羞耻。”

【赏析】

孔子主张谨言慎行,不轻易承诺。做人要讲究诚信,不能轻易表态,如若做不到,就会失信于人。轻易许诺之人必然缺少诚信,古之圣贤,都会因为承诺的事情办不到而感到可耻。

【原文】

子曰:“以约失之者鲜矣。”

【译文】

孔子说:“因为严于律己而犯过失的事总不会多的。”

【赏析】

孔子认为,做人要谨言慎行,严于律己,每日自省,怀敬畏之心,这样才可以少犯错误。

【原文】

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译文】

孔子说:“君子在言语上要迟钝,在行动上要敏捷。”

【赏析】

君子说话要谨慎,而行动要敏捷,即告诉我们说话不要口无遮拦,而做事一定要积极敏捷,果敢决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