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之道广大,而尤重实践。夫仁人与圣人,既不易得而几矣,其次惟君子可学而至,故孔子每称君子。孔子所谓君子,喻德者多,喻位者少。孔子所谓君子,非通一能一艺之人而已,故《论语》曰:子曰:“君子不器。”已上皆论为子夏之学者之弊。以上所论,盖举孔子所称君子之一体而言之。孔子固又尝论君子之全德矣。......
2023-11-21
【原文】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译文】
孔子说:“用道德原则治理国家,就像北极星一样处在一定的位置,其他众星都环绕着它。”
【赏析】
本节阐述了孔子为政以德的主张,统治者如果实行德政,那么君主就会像北极星被众星环绕一样,受到爱戴。
【原文】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译文】
孔子说:“《诗经》三百篇,用一句话来概括它,就是‘思想纯正无邪’。”
【赏析】
孔子对《诗经》研究颇深,他认为可以用“思无邪”来概括《诗经》的思想,《诗经》通篇都蕴含着纯正的思想精华,没有邪念。
俎豆礼容 孔子五六岁,时为儿嬉戏,尝陈俎豆,设礼容,与同戏群儿迥异。盖天植其性,不学而能也,由是群儿化效,相与揖让,名闻列国。
【原文】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译文】
孔子说:“我十五岁有志于学问;三十岁懂礼仪,能够立身处世;四十岁掌握了各种知识,不感到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命;六十岁对听到的一切能深明其义;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又不越出周礼的规范。”
【赏析】
本节中孔子自述了他学习和修养的过程。随着年龄的增长,思想境界逐步提高,每一个人生阶段的思想都是对上一个人生阶段思想的升华和提高,尤其是七十岁时的主观意识与做人的规则融合为一,达到了最高境界。
【原文】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大夫师事 孟僖子曰:“吾闻圣人之后,若不当世,必有达者。今孔子年少好礼,其达者?与我即殁,汝必师之。”故孟懿子与南宫敬叔师事孔子。
【译文】
子游请教孝道。孔子说:“现在的所谓孝,只看能够养活父母就行了。至于犬马这些动物,都能得到饲养;如果对父母没有敬顺之心,如何区分供养父母与喂养犬马呢?”
【赏析】
孔子认为,孝的实质是要以敬爱之心来孝顺父母,而不能只是在居住和饮食上尽到赡养义务。如果不能对父母心存敬顺,那与养狗养马有何区别?
【原文】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译文】
子夏向孔子请教孝道。孔子说:“儿子在侍奉父母时能保持和颜悦色是件很难的事情。碰到事情,由子女去操劳,遇到好吃好喝的,让年长的人享用,仅仅这样就可以称作尽孝道了吗?”
职司委吏 孔子既长,尝为季氏委吏,料量平。盖孟子所谓“委吏而会计”当也。
【赏析】
本节仍是说孝道。孔子认为,对父母敬孝不是表面功夫,而是由心而生的实际行动。心生孝顺,面色自然有好的表现。
【原文】
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译文】
孔子说:“观察他的所作所为,再观察他所采用的方式方法,然后了解这样做的心理动机。那么,这个人怎么隐藏得住呢?这个人怎么隐藏得住呢?”
【赏析】
本节讲的是观察他人的方法。孔子认为,观察一个人应当听其言而观其行,同时还要了解他做事的心理动机。从一个人的言论、处事方法、内心的忧虑三个方面,就能看到一个人的本质了。
【原文】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译文】
孔子说:“能够在温习旧知识时有新的体会、新的发现,就可以做老师。”
【赏析】
孔子认为,应当尽量广泛地阅读典籍,并反复思考其中的涵义,不断温习所学过的知识,就会获得新的领悟,新的知识。
职司乘田 孔子尝为季氏司职吏,而畜蕃息。盖孟氏所谓“乘田而牛羊茁壮长”也。
【原文】
子曰:“君子不器。”(www.chuimin.cn)
【译文】
孔子说:“君子不要像器皿一样只有单一的用途。”
【赏析】
孔子认为,君子是具有理想人格的人,应当博学多识,具有多方面才干,而不能像器皿一样只局限于某一方面的用途。
【原文】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译文】
孔子说:“君子团结而不相互勾结,小人相互勾结而不团结。”
【赏析】
本节孔子阐述了君子与小人的区别。君子是心胸开阔、宽容大度的人,能以公正之心待天下人,不徇私护短;而小人是心胸狭窄、嫉妒心强的人,善于结党营私。
【原文】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译文】
孔子说:“只读书而不思考,就会越学越糊涂;只思考而不读书,就会疑惑不解。”
【赏析】
孔子认为,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将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要将所学的知识和实践融合。只是一味地学习而不思考,就无法获得新的知识;只思考而不学习,就会失去理论指导,成为空想。
【原文】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译文】
孔子说:“由!我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正确态度!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聪明的。”
【赏析】
孔子教导弟子要用老实的态度来学习,要不得半点虚假和骄傲。要养成踏实认真的学习态度,实事求是的作风,虚心刻苦学习,这样才能学到更多的知识。
【原文】
子张学干禄。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
【译文】
子张向孔子请教求官职得俸禄的方法。孔子说:“多听,有疑惑的地方先予以保留,对其余的可确定的则谨慎地说出,就能减少错误;多看,有怀疑的地方先予以保留,对其余可确定的则谨慎地实行,就能减少懊悔。言语少过失,行为少懊悔,官职俸禄就在这里边了。”
【赏析】
本节阐述了孔子谋官求职之道。身居官位者,应当谨言慎行,说有把握的话,做有把握的事。为官者首先要知识和阅历丰富,其次要多思考,再者要慎言慎行。
【原文】
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译文】
鲁哀公问道:“怎样做百姓才会服从?”孔子回答说:“把正直的人提拔出来,置于邪恶的人之上,百姓就会服从;把邪恶的人提拔出来,置于正直的人之上,百姓就不会服从。”
【赏析】
本节阐述了孔子选用人才的策略。亲君子、远小人,举荐贤才、选贤用能,使民心顺服;若任用邪恶之人,则民心不服,国家大乱。
【原文】
【译文】
【赏析】
【原文】
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见义不为,无勇也。”
【译文】
孔子说:“不该由你祭祀的鬼神也祭祀了,这是献媚。遇到合乎道义的事却不做,这是没有勇气。”
丑次同车 孔子自蒲反乎卫,主蘧伯玉家。灵公与夫人同车,使孔子为次乘。孔子曰:“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去之。
【赏析】
本节中孔子提出了“义”和“勇”的概念,指出了懦弱与谄媚的具体表现。孔子认为,为人处世必须要符合于仁、礼的要求,不能无原则地讨好、谄媚。
有关论语的文章
孔子之道广大,而尤重实践。夫仁人与圣人,既不易得而几矣,其次惟君子可学而至,故孔子每称君子。孔子所谓君子,喻德者多,喻位者少。孔子所谓君子,非通一能一艺之人而已,故《论语》曰:子曰:“君子不器。”已上皆论为子夏之学者之弊。以上所论,盖举孔子所称君子之一体而言之。孔子固又尝论君子之全德矣。......
2023-11-21
孔子一贯之道,存于外者为礼,存于内者为仁。故就礼而施为政事,一以德为主。善言孔子务本之义,以推诸政事者,莫备于《礼记·大学》一章。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朱子以上一章为经,盖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言孔子德治之条理,莫备于此。盖孔子以家国天下本末一贯,当时儒者承为恒言。《左传》晋国铸刑鼎,而孔子论之。至于近说远来,而德治之效成矣。孔子又尝比论兵、食、信三者,盖尤重信,信其所以厉行德治之方与。......
2023-11-21
君主立宪战胜了君主专制在19世纪中后期这一段历史中,中国的道光皇帝、咸丰皇帝、同治皇帝、光绪皇帝以及慈禧太后这五位最高统治者,与英国的最高王权象征者维多利亚女王都处于同一时代,但两国的最高统治者却把各自的国家带向了截然相反的境地。表面上看是维多利亚女王打败了中国晚清的四位皇帝及一位太后,而最根本的却是君主立宪制打败了君主专制。......
2023-11-30
在传统文化中,“忠”不仅是个人修身的重要准则,而且是政治品德的最高原则。孔子所说的“忠”,也是处理君臣关系的道德规范。这就赋予了中国传统的“忠”的观念以新的内涵。切实保障人民的利益,加强经济建设,努力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使人民安居乐业。1研学活动3.“以民为本”,强化宗旨意识“民本”思想也是孔子“为政以德”思想的重要方面,是中华优秀传统政德文化中的重要内容。......
2023-11-01
④夔(kuí):古代汉族神话传说中一条腿的怪物。译文吴国讨伐越国,毁坏了会稽山,得到一节巨大的骨头,要用整辆车来装。周朝诸侯国陈国第一任君主。......
2023-11-02
孔子以道德为标准将人分为君子与小人。[译文]孔子说:“君子向上,以求通达仁义;小人向下,追求财利。”[译文]孔子说:“君子成全别人做好事,不帮助别人干坏事。小人与此相反。”[译文]孔子说:“君子要求自己,小人苛求别人。”......
2023-11-16
◇孔子的大同与小康时代论孔子在鲁国祭祀祖宗和百神时做助祭者,祭祀完毕,登上庙门前的望楼,突然发出长叹。孔子说,他没有能够赶上上古那非常美好的时代,但心里对那个时代向往极了。孔子描述那个时代说,那是一个伟大而美好的原则通行的时代。这就是大同时代。后来的儒者以此为标准,把上古的大同时代作为他们理想的时代,但认为那样的时代几乎是不可能实现的。实际上,他们又往往认为,孔子以后的时代,连小康也很难达到。......
2023-12-04
孔子之于伦理,尤重实行而不尚空言。于是孔子乃以孝弟二字为家庭道德之根柢。皇侃之说不可不谓之新解,盖欲使孔子之说与时势相协,故云然耳。孔子重孝,故卒主张三年之丧。自孔子以来,儒者始主行之,故墨子以为儒者之法,而矫为薄葬之说也。孔子之孝弟论尝为有若所述,见于《论语》。要至曾子而言孝益详,古书莫不称曾子至孝者,今略录一二于后。《论衡》所记甚异,盖曾子以至孝名于天下,故说者云尔。......
2023-11-2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