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真诚地对学生们说:“昨天,抄作业是该批评,但我对她的批评显然过分了,我武断地说以前的作业都是抄袭的,更是极端错误的。我向同学诚恳道歉。我还要感谢尹萍同学,是她帮助我意识到了我的错误,是她提醒我改正错误。希望同学们向尹萍学习,随时监督我!”从那以后,每当我面对犯错误的学生怒不可遏的时候,我就会想起尹萍对我的批评。......
2023-10-21
雅娟老师:
上封信谈到课堂的问题应该来自学生。那么新的问题来了:学生提的这些问题该如何处理呢?今天我就来谈谈这个问题。
首先要明确的是,如果学生的提问很多,那不可能都在课堂上解决。课堂上能够解决的问题只能是“重点问题”。在这里,所谓“重点问题”,一方面是指多数学生感到困惑的问题——这是学生学习的“重点问题”,另一方面是涉及教学重点的问题——这是教师教学的“重点问题”。根据我的教学经验,如果学生提问比较多,这两个“重点”往往可以“重叠”,也就是说,学生的提问中往往会包含教师本身也想提出的问题,至少会有所涉及。如何在学生众多的提问中,辨别并筛选出那个既是“学生重点”也是“教师重点”的关键问题,这需要教师高超的教学艺术。
举个例子。我在教《孔乙己》时,根据教材设定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把握人物形象,并感受认识孔乙己所处的特定社会环境”,如果是过去,我会首先提出问题:“请问,孔乙己有怎样的性格?他所处的社会有什么特点?”但现在我没有做任何预设性提示,而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预习自由提问,结果学生提了许多他们不理解的问题。在众多的问题中,有一个学生的问题被我敏锐地捕捉住了:“为什么作者在小说的结尾说‘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既是‘大约’,又是‘的确’,这好像是矛盾的。该怎么理解呢?”
我随即问大家:“有没有同学能够回答这个问题?”
顿时课堂上开始热闹起来,许多孩子纷纷解释这个看似“矛盾”的表述,虽然大多似是而非,一知半解,甚至完全言不及义,但至少说明这是一个大家都很关心的问题。
于是,我不动声色地抓住这个问题,引导大家思考:“为什么‘大约’?”(因为孔乙己的性格让他不被人关注,死没死无人在意。)“为什么‘的确’?”(因为那个吃人的社会必然吞噬孔乙己。)大家紧扣“大约”“的确”两个词进行挖掘与分析,从人物性格和社会环境两个方面理解了这篇小说深刻的内涵。
但是,如果学生没有提出这个问题呢?那就由教师自己提出来嘛!尊重学生先提问,并不意味着教师放弃了同样拥有的提问权。所以,我提倡学生提问,绝不是说教师不能提问,只是课堂上不能只是教师提问,而不让学生提问。
那么,面对学生许许多多的提问,是不是都需要教师回答呢?如果不一定,那又如何处理呢?(www.chuimin.cn)
学生所提问题,大体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关于字词认读和难句理解的问题;第二类是关于思想内容和写作手法的问题;第三类是超出课文重点而且是教师也没有思想准备的问题。我认为,这三类问题,教师都应该指导学生钻研、切磋,以寻求尽可能正确的答案。
对于第一类问题,可采用“甲问乙答”方式,由学生自己解决。因为这类问题一般比较简单,而且往往是一部分学生懂而另一部分学生不懂。比如“为什么‘联成一个整体’的‘联’不用‘连’?”(《中国石拱桥》)类似的问题,事前认真预习过的学生一般都能解答。但是,我在请学生解答时,着重要求学生说清楚“为什么”,以训练并展示其思考过程。
对于第二类问题,虽然直接涉及教学重点,但教师也不宜包办解答,仍应组织学生围绕这些问题讨论切磋。教师的作用,在于巧妙地引导学生的思维方向,并推动其思考的健康发展。教《社戏》时,不少学生提出疑问:“课文题目是《社戏》,可为何文章开头和结尾都写了许多与看社戏无关的事?”“根据文章的具体内容,可不可以把文章的标题改成《我的乐土》《我的童年》?”“文章写社戏本身并不多,而写看社戏的经过却不少,是不是可以删去一些?”……
学生的这些疑问都涉及了文章的中心与选材,而这恰好是我的教学重点之一。于是,我请学生们思考讨论:哪些内容与社戏无关?(钓鱼、骑牛、偷豆等等)这些内容表现了什么?(农家少年的纯朴、善良,“我”对自由生活的向往)文章的中心思想是什么?(赞扬农村孩子的纯朴、可爱,表现作者对劳动人民的热爱和对自由生活的向往)通过学生自己的讨论,认识逐步统一:文章是根据中心来选材,而不是根据标题来选材;《社戏》这个标题只是为了突出“社戏”在文中所起的贯穿情节、联系人物的作用。
让学生思考讨论,丝毫不意味着教师放弃主导作用,但是这种主导作用应该有利于学生主体地位的充分体现。因此,教师要善于把自己的教学思路巧妙地转化为学生的学习思路,让学生在体验思考乐趣的同时享受思想的成果。
那么,对第三类问题又怎么处理呢?我们下次再聊。
你的朋友 李镇西
2021年4月2日
有关李镇西答新教师101问的文章
我真诚地对学生们说:“昨天,抄作业是该批评,但我对她的批评显然过分了,我武断地说以前的作业都是抄袭的,更是极端错误的。我向同学诚恳道歉。我还要感谢尹萍同学,是她帮助我意识到了我的错误,是她提醒我改正错误。希望同学们向尹萍学习,随时监督我!”从那以后,每当我面对犯错误的学生怒不可遏的时候,我就会想起尹萍对我的批评。......
2023-10-21
我想,这对“问题学生”同样适用。转化“问题学生”不应该是教师一个人苦口婆心的孤军奋战。总之,转化“问题学生”除了耐心细致的思想教育,还必须有“十八般武艺”的行为引导、规范甚至必要的制约。引导“问题学生”自己战胜自己并体验其中的乐趣。让每一个“问题学生”都找一个与自己各方面情况接近的同学作为竞争对手,在纪律、学习等方面展开比赛,并定期让全班评比。......
2023-10-21
任何一个突发事件,都蕴含着教育资源,敏锐的教师总会充分挖掘并利用其中的教育资源,将每一次突发事件都变成一次自然而然的有效教育。并不是所有“突发事件”都是孩子犯错,只要是意外情况,老师都可以抓住时机进行教育。......
2023-10-21
能够作出这样的评价,就是初步的读懂。所以,一本书越是被批注得“体无完肤”越证明你读懂了,相反,一本书读了之后干干净净,很难说你是读懂了的。到了这时,可以说基本上读懂了。......
2023-10-21
但教育惩戒不是体罚,绝不能将二者混为一谈。体罚是以击打、刺扎等方式造成学生身体的痛苦,是对学生肉体和精神的双重伤害,而惩戒是用一些强制性手段对学生进行提醒与约束。因此,如何合理运用惩戒,的确是值得每一位教育者思考和研究的课题。我认为,完美的教育惩戒有四个要素——第一,是否需要?这才是教育惩戒要达到的目的。......
2023-10-21
尽管如此,我也没有每次都“说服”学生,但我从不认为我没有“说服”学生的谈心是失败的。我越来越认为,如果谈心是为了“说服”学生,这种想法本身就是违背教育真谛的。所谓“说服”学生,是建立在一种假想的前提上,即教师是真理的拥有者,而学生则是被动接受真理的服从者。而教师居然还时时想“说服”学生,这不是很愚蠢吗?你看,你本来是问我“如何说服学生”,可我最后的回答是“谁也别说服谁”。......
2023-10-21
怀疑自己是不是丢了初心。你来信问我,“我如何知道我还保持着初心?”或者还可以说,所谓“初心”,同时就是一颗“童心”。多年后,我成了所谓“教育名人”,我问自己:“我还保持着最初的童心吗?我现在已经是许多人眼里的所谓‘专家’了,可是,我内心深处还拥有当年第一次走进校园踏上讲台的那份纯情,那份憧憬,那份真诚吗?”然后,我又无愧地回答:“是的,我依然保持着!”......
2023-10-21
从字源上说,“民主”概念的基本含义就是“人民进行统治”或者说“人民当家做主”的意思。在杜威那里,“民主”的含义是很宽泛的。他认为民主不仅仅是一种政治制度,还是一种生活方式,并渗透于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这是对民主更为深刻的理解。......
2023-10-2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