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在不同人的眼里,同样的好课堂,模样却是不一样的。我首先想的是怎样才能吸引学生,让学生上我的课觉得有意思,至少不打瞌睡;然后还要考虑如何把知识讲清楚,我每上一堂课都有效果,即让孩子们上了一堂课就有一堂课的收获。有趣,是手段;有效,是目的。这是真正有效的课堂。......
2023-10-21
雅娟老师:
你来信说,最近上了一堂公开课,在“打磨”的过程中,教研组的老师们帮助你精心设计了很多问题,结果这堂课却不理想,因为学生们对你提的问题不感兴趣,多次冷场。你问我:“难道我设计的这些问题有问题吗?”
先不说你课堂上那些问题有没有问题,至少你今天给我提了一个很好的问题:课堂问题应从何而来?
这问题似乎早就解决了。在我们传统的教学观念中,课堂教学的问题当然应该是教师设计并提出,不然教师的主导作用何在?
在我年轻的时候,语文组的一位老教师曾谆谆教诲我:“备课一定要精心设计问题,如果你能设计出一个‘牛鼻子问题’,那么你的课就成功了一半。”他的意思是,教师一上课就应该抛出一个关系到教学重点和难点的问题,如同“牵牛鼻子”一样,激发学生思考,并引导学生们围绕这问题讨论,以带动整个教学活动,最后突破难点,完成教学。
我也曾这样上课。但很多时候,我抛出的问题并不能“牵一发而动全身”,我期待的势如破竹、风卷残云的教学效果并未出现。课堂气氛也显得比较沉闷,学生们对我的教学显然也并不满意。
我不是严格按照教学大纲(那时候还不叫“课程标准”)、教材要求、课文重点设计的一个个问题吗?可效果居然不佳,甚至没有效果。问题究竟出在哪里呢?
经过阅读、学习大量的理论著作,包括当代教育名家的教学经验,尤其是多次和学生深入沟通交流之后,我明白了问题所在:我备课只备了教材,而没有备学生;换句话说,我只是从大纲的要求和教材的重点出发,而没有从学生的精神困惑出发。
毫无疑问,无论大纲要求还是教材重点,总体上都顾及了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规律,但这并不意味着具体到每一堂课,教师的教学都能紧扣学生的心灵需求。很多时候,我们恰恰忘记了一个非常朴素的道理——
是学生在学,而不是教师在学;教师的教不过是为学生的学服务而已。
既然如此,那么无论备课还是上课,我们最应该关心的是:学生有什么问题,而不是“教师以为学生会有什么问题”。(www.chuimin.cn)
所以,课堂教学的问题当然应该来自学生的心灵,不是教师的教案。而学生源源不断的问题,应该是课堂教学的逻辑起点。
注意,我不否认教师备课时结合教学重点精心设计一些提问,毕竟这体现了教材重点和教学意图。但我们更提倡教学问题从学生中来。这样,学生在学习的一开始就会处于主动地位,而且教师能因此直接把握学生的思维状况,使教学更有针对性。真正高明的教师总能够将教师设疑与学生提问巧妙地结合起来。
然而,长期被动学习的学生往往是提不出来问题的。这就需要教师“逼”。
最初,我叫学生提问,学生很不习惯,也不愿发言。我便问他们:“这篇课文究竟是我学呢,还是你们学?”学生答:“我们学。”我又说:“一般不懂的才需要学,而不懂的地方就叫问题。既然你们没问题,可见都懂了,我也就没必要讲了!”这种“你不问,我就不讲”的“威胁”让学生感到了危机,也明白了这样一个道理:课文学习的第一步并不是老师“讲”,而是自己“问”。经过这样一“逼”,学生逐渐能提出一些问题。而且问题还会越来越多。有一次我教《故乡》时,学生共提了82个问题。这些问题有的涉及课文的思想内容:“文章最后一段该怎样理解?”“在这篇文章中,杨二嫂的塑造起什么作用?”“闰土是受哪些影响和‘我’隔膜起来的?”有的涉及课文的写作手法:“作者用‘故乡’作题目有什么好处呢?”“为什么在文章后面还要写海边沙地、金黄圆月?”“杨二嫂和闰土是对比吗?”有的是针对某一句话、某一个词的理解:“怎样理解‘只是他的愿望切近,我的愿望茫远罢了’?”“‘几房本家’是什么意思?”“文章后面写的‘我’的希望时,提到了三个‘辛苦’,这三个‘辛苦’是不是一个意思?”有的是对某一个字提出疑问:“‘我们日里到海边检贝壳去’,这里的‘检’字是不是该用‘捡’?”“‘这次是专门为了别他而来的’,这里的‘他’是不是应换成‘它’?”……
来自学生的提问越来越多,标志着他们的思维越来越活跃,这正是一堂课成功的开始甚至是标志。这样的课堂,你还担心学生不参与讨论,担心“冷场”吗?
当然,你可能会问:“难道一堂课就任由学生的问题左右吗?老师的教学主导作用何在?学生提的那么多的问题又怎么解决呢?”
好,我们下次再聊。
你的朋友 李镇西
2021年4月2日
有关李镇西答新教师101问的文章
也许在不同人的眼里,同样的好课堂,模样却是不一样的。我首先想的是怎样才能吸引学生,让学生上我的课觉得有意思,至少不打瞌睡;然后还要考虑如何把知识讲清楚,我每上一堂课都有效果,即让孩子们上了一堂课就有一堂课的收获。有趣,是手段;有效,是目的。这是真正有效的课堂。......
2023-10-21
比如,我首先要给你推荐的是《不跪着教书》。正因为这种爱,他对一切非人道的“教育”深恶痛绝。我们能把这个孩子教育成一个人吗?吴非在《不跪着教书》的自序中这样写道——年轻时以为教育就是诗,教师的一生也在为教育写诗,没想到后来总是要为教育写申告状,为学校的堕落而愤怒,为教师的尊严而呼喊。想要学生成为站直了的人,教师就不能跪着教书。我只能说,这是中国基础教育界的希望。......
2023-10-21
“复习平面图形的周长与面积”的教学设计,依据了《新课程》精神,充分考虑到以学生的发展为本,通过生活引入、回忆整理、构建网络、实际应用等环节,充分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动耳、动眼,在学生自主探索中合作交流,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由面到体,厘清知识脉络,形成知识网络,构建知识体系,提高学习与运用的能力。这将大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真正落实新课程的理念。学生可能会回答:树。......
2023-08-03
(三)递进式作业设计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潜能是不同的,学生的认知过程也是有阶段性和差异性的。在作业环节的设计上可以结合学生认知的阶段性特点,分阶段、分层次“递进”开发与提高学生的学习潜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教学实效。......
2023-07-15
我小时候,我们家的花盆里也长出过很多西瓜幼苗。后来这个杆长着长着断了,西瓜苗也就死了。什么地方的阳光强呢?对于西瓜来说,什么样的环境是最舒服的呢?我们回想一下,西瓜的祖先生活在非洲的沙漠里,那里天气炎热干燥,又有太阳暴晒。沙漠里没有任何的树或其他东西可以为西瓜苗遮阴。另外,西瓜的祖先生活在沙漠里,所以它喜欢掺有很多沙子的土壤。家里人都特别高兴,这是我们用西瓜籽亲手种出来的西瓜。......
2023-11-20
检查发动机ECU的接地线,发现接地线的塑料隔离架与接地片一同压住,汽车投入使用后,隔离架受热、软化、变薄,导致接地片松动。③电控系统大多数执行器采用接地线控制方式,执行器的一端始终连接电源,另一端连接控制单元。......
2023-08-30
除了内在的需求能够让我们主动阅读,养成习惯也是持续阅读的重要原因。的确,兴趣而已,习惯而已,关“勤奋”什么事呢?当然,习惯没有养成之前,通过毅力强迫自己每天读书,也是有必要的。坚持一段时间,当你哪天没读书就总觉得哪里不对劲,甚至有些内疚时,那就说明你已经开始养成读书的习惯了。......
2023-10-21
笔者从事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工作,在工作中发现课堂教学反思存在比较严重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常态教学反思普遍无效的情况,即使在公开课或者研究课的教后反思中,教学反思案例也存在空洞泛化现象。通过与多位教师的访谈,笔者了解到大部分教师认同教学反思的重要性,主要问题是不知道如何进行深入的教学反思。......
2023-08-05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