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孩子厌学,李镇西给出解决方案

孩子厌学,李镇西给出解决方案

【摘要】:这和我们的孩子“厌学”的原因不是很相似吗?小学第一天报名的路上,孩子是多么兴奋,一想到要当小学生了,就开心得不得了——哪里有半点“厌学”的味道?三年级的孩子就“厌学”,这种现象的根源在教师。如果我们做到了这些,孩子还会厌教吗?

利霞老师:

你说班上有几个孩子懒得很,不爱学习,给他们怎么谈心都没用,你不理解:“怎么三年级的孩子就厌学了?”

我先给你讲一个我吃羊肉的经历。我以前对羊肉谈不上特别喜欢,可并不反感,吃是没问题的。但是,2000年6月,陕西师大请我去讲课时,主人说要请我吃“咱们西安最正宗的羊肉泡馍”,于是他带我来到钟楼附近的一家羊肉泡馍馆。店伙计先端来一盘完整的馍,让我们自己掰碎。我问:“您把馍切碎连羊肉汤端上来不就行了吗?”他告诉我,掰馍就是吃羊肉泡馍的一部分。哦,我懂了,这是文化!于是细细地掰馍。半碗碎馍掰好了,店伙计终于端来热气腾腾的羊肉,连汤一起冲进我的碗里。我端起碗就连刨带喝吃了起来,但刚吃了第一口,我就感觉自己进了羊圈!鼻子冲,脑袋晕……从此我不但不再吃羊肉,而且一想起羊肉就反感。

你可能糊涂了:这个故事与你说的孩子“厌学”有什么关系?当然有关系。我原来是吃羊肉的,可为什么后来坚决不吃了?因为那次吃“羊肉泡馍”一下来得太猛,让我猝不及防,于是极度的反感,心理上也产生了厌恶的情绪。这和我们的孩子“厌学”的原因不是很相似吗?

其实仔细想来,我“厌”的不是羊肉,而是给我吃羊肉的方式——不由分说,硬灌给我一碗羊肉;因为对这种方式的厌恶,我恨屋及乌连同羊肉也“厌”了。我从不认为,有不爱学习的孩子,因为人的天性就有探索的欲望,好奇心、求知欲几乎是人的本能。你看幼儿刚刚能够说话,就缠着妈妈讲故事,或自己看绘本、小人书;把买回来的玩具拆得乱七八糟,总想知道里面的秘密……小学第一天报名的路上,孩子是多么兴奋,一想到要当小学生了,就开心得不得了——哪里有半点“厌学”的味道?可是,天真的孩子没想到,要不了多久,他所向往的学习生活将成为这样:背许多自己根本就不懂的话,一个字抄五十遍,作业多而很晚才睡,因为默写没过关被老师责罚,考试越来越多而和小朋友玩的时间越来越少了……别说孩子,换作成人,你“厌”不“厌”?

所以,孩子“厌”的不是学习知识,而是老师的教学方式。用我的朋友詹大年校长的话来说,孩子不是“厌学”而是“厌教”。记得有一年我对高一新生搞过一次关于语文学习的问卷调查,一个学生写道:“我喜欢语文,但不喜欢语文课!”这就是典型的“厌教”。

回到你的问题上来。三年级的孩子就“厌学”,这种现象的根源在教师。明白了这一点,作为教师要做的,不是反复给孩子“做工作”,而是改进自己的教学——在遵守国家课程标准的前提下,如何使课程内容更有趣,使教学形式更生动,如何让孩子迷上你的课堂,迷上他自己的学习——注意,我这里强调的是,让孩子迷上自己的学习。(www.chuimin.cn)

尤其对小学生,更应该注意知识教学的循序渐进,不要像我被猛灌羊肉汤一样,一下就大剂量地给孩子以知识灌输。当然,国家统编教材体现的知识能力序列是考虑到孩子的认知能力发展规律的,但具体到每一个单元每一堂课的知识传授和能力训练,还得靠每一位老师的教学方式。降低坡度,并伴随着有趣的教学方式,孩子不知不觉就掌握了知识,而不感到累。

这对教师的教学艺术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虽然对小学生来说,他并不懂抽象的“教学艺术”,但他能够感受到这个老师教我,我回家就没作业了,可以玩儿,而那个老师教我,作业却要做到九点过;他还能感到上这个老师的课有意思,不知不觉就下课了,而上那个老师的课就想睡觉。所谓“教学艺术”,更多的是体现于课堂上的师生关系上,体现于教师的教学语言、教学结构和教学方式上。平等、和谐、轻松的氛围,教师亲切和蔼、从容自然的神态气质,让孩子如沐春风;变教师的一言堂,为鼓励孩子参与到教学中去,甚至组织孩子之间展开争论或比赛,让孩子动起来,他必然会喜欢上课,而很难厌教。

避免学生厌教,还有一点很重要,就是关注每一个孩子的学习状况,前提是研究每一个孩子的个性特点。我曾在参观丹麦课堂后与一位丹麦老师聊天,我看她课堂上很少讲,而是走来走去和每一个学生低声交流。我说:“你们上课太轻松了!不怎么讲课,只是个别答疑。”她说:“不,每次上课对我都是挑战!”我问:“您的挑战来自哪里?”她说:“我要在课堂上弄清楚每一个学生的学习难点,从而有针对性地给他提出有效的建议。”我明白了,她要研究每一个学生,并给不同的学生提供“私人订制”的教学服务。

如果我们做到了这些,孩子还会厌教吗?

你的朋友 李镇西

2021年7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