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学生放松在教育中的尺度把握

学生放松在教育中的尺度把握

【摘要】:落实在教育上,我认为,只要把握“自由”的本来含义,就不存在担心学生“无法无天”的情况。教育中的“自由”,意味着给学生以舒展的心灵。培养出举止文明、行为规范、心灵飞翔、思想舒展的现代公民,这就是教育中“学生放松”的尺度。

陈罗老师:

你的烦恼是不好把握教育中的“学生自由”。你说,按理说应该尽可能给孩子以自由,但太放松了,他们就“无法无天”了。就此想听听我的看法。

谢谢你对我的信任!我不明白你说的“太放松”是什么意思,但我知道“自由”这个词的准确含义,在我们许多老师的头脑中它是相当含混不清的。那我今天就试着用简洁的语言把“自由”说清楚。

我们所说的“自由”,当然不是为所欲为。马克思说:“自由就是从事一切对别人没有害处的活动的权利。每个人所能进行的对别人没有害处的活动的界限是由法律规定的,正像地界是由界标确定的一样。”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也说过:“自由是做法律所许可的一切事情的权利,如果一个公民能够做法律所禁止的事情,他就不再有自由了,因为其他的人也同样有这个权利。”

落实在教育上,我认为,只要把握“自由”的本来含义,就不存在担心学生“无法无天”的情况。

第一,教育学生在行为上自律与他律的统一。所谓“自律”,就是让学生随时提醒自己,是否侵犯了别人的权利,是否妨碍了他人的自由,也就是说,内心深处要有一个“敲钟人”。所谓“他律”,就是让学生知道,自由的保障恰恰是相关的纪律、规章乃至法律,因而时时注意遵守相关规则。

关于这一点,我相信许多老师都做得不错,甚至有过分之处,即以防止学生“过度自由”为由,限制学生应有的权利。比如课间休息,只要学生没有违纪,没有妨碍他人,就应该保证学生课间十分钟休息的权利,而且一分钟都不能克扣。可在一些学校,为了所谓“良好秩序”,课间不许学生走出教室,只能在室内休息。这就是侵犯了学生的自由。

第二,充分尊重学生的思想自由。一般我们说“自由是在法律范围内的自由”,指的是公民做一切事都不能妨碍他人,这是对的。这是在人的行为层面上说的“自由”。但在人的精神层面,所有思想都不应该受任何束缚,用通俗的话说,就是“爱怎么想就怎么想,谁也管不着”。这点非常重要。可我们不少老师混淆了行为规范与思想自由的界限,而有意无意地干涉和压制学生的思想自由。这是我们应该警惕和避免的。因为一个国家的创新能力往往是萌芽于孩子的“胡思乱想”之中。

现在我们都爱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具体到教育上,更多的是技巧创新,比如“一题多解”,比如作文的“构思新颖”,比如出人意料的开头、别具新意的结尾,或者是小发明、小制作等等。技术(包括技巧)的创新当然是需要的,但比技术创新更重要的,是思想创新。对于孩子来说,说“思想创新”也许有点高大上,但鼓励他们与众不同的思考和想法,则是应该的。(www.chuimin.cn)

教育中的“自由”,意味着给学生以舒展的心灵。

我想你一定读过陶行知先生这段话:“在现状下,尤须进行六大解放,把学习的基本自由还给学生。一、解放他的头脑,使他能想;二、解放他的双手,使他能干;三、解放他的眼睛,使他能看;四、解放他的嘴,使他能谈;五、解放他的空间,使他能到大自然大社会去取得更丰富的学问;六、解放他的时间,不把他的功课表填满,不逼迫他赶考,不和家长联合起来在功课上夹攻,要给他一些空闲时间消化所学,并且学一点他自己渴望要学的学问,干一点他自己高兴干的事情。……只有校长、教师、学生、工友团结起来共同努力,才能造成一个民主的学校。”

你看,陶行知把这“六大解放”称为“学习的基本自由”,而且他说的不是“给”而是“还”——“把学习的基本自由还给学生”。

“六大解放”中最关键的是第一条“解放他的头脑”,让学生能想也敢想。比如语文课的阅读教学中,与其煞费苦心地“引导”学生找这个“关键词”、寻那个“关键句”,不如让学生畅抒己见,宁肯让阅读课成为学生精神交流的论坛,也不要让它成为教师传授阅读心得的讲座。又如作文教学,与其仅仅让“训练”学生如何在“怎样写”上下功夫,不如放开让学生在“写什么”上多动脑筋。衡量一堂语文课成功的标志,不在于学生与教师有多少“一致”,而是看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有多少“不一致”。从某种意义说,宽容学生的“异端”,就是对学生创造精神和创新权利的尊重。

培养出举止文明、行为规范、心灵飞翔、思想舒展的现代公民,这就是教育中“学生放松”的尺度。

你的朋友 李镇西

2021年8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