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如何做到引文准确:李镇西新教师101问解答

如何做到引文准确:李镇西新教师101问解答

【摘要】:所以有时适当引用点名人名言还是有必要的。这里说的“准确”,首先是指所引语录的出处要准确。苏霍姆林斯基严肃而详尽地分析了这样的儿童产生的原因,提出了积极面对这些孩子的建议。引文准确是文章起码的要求。当然,要让一线老师对每一条名人名言都查到出处,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如果非要引用却实在找不到出处怎么办?至少应该在引文后注明“转引自”什么什么文章。

邝欣老师:

你说有一次写文章时引用了一句名人名言,但后来有读者指出,这话不是那人说的,弄得你很尴尬。

我认为,写文章免不了要引用权威观点或语录。这是很正常的。

本来,我不主张一篇文章过多引用别人的话,能够自己说清楚最好就别引用。当然,引用名人名言,会增加我们立论的说服力。同样的话,普通人说出来就不如名人说出来有权威性。比如,老百姓说:“说话要有依据。”但一引用毛主席说的“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感觉就不一样了。所以有时适当引用点名人名言还是有必要的。

但是,引文一定要准确。

这里说的“准确”,首先是指所引语录的出处要准确。随意地从别人的文章中转引,引来引去,可能会以讹传讹。比如,常常见到有老师的文章中这样写道:“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我就感到吃惊,因为我没有看到苏霍姆林斯基的哪本书里有这句话。后来又有人说这话是“冰心说”“霍懋征说”……其实,这句话的意思几乎所有教育家都说过,很难说是谁首先说的。如果不知道出处,就别说是谁说的,直接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也是可以的。

我还读过一篇文章,说“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句话是苏霍姆林斯基说的。其实不然,在《和青年校长的谈话》一书中,苏霍姆林斯基这样写道:“直到不久前,这种说法还是相当流行的:‘没有不好的学生,只有不好的教师’,既然如此,那就应当没有难教的学生了。而所谓难教的学生,是无能的教师臆想出来的而为自己的教育无能找借口。”(《和青年校长的谈话》上海教育出版社1985年6月第一版第132页)

看清楚没有?在这里,苏霍姆林斯基是作为批驳靶子而引用这句话的,他接着便用了大量篇幅来论证:“难教的儿童总会是有的,无论如何也不能摆脱他们。”苏霍姆林斯基严肃而详尽地分析了这样的儿童产生的原因,提出了积极面对这些孩子的建议。可是后来这话却被有些人认为是苏霍姆林斯基说的,并以讹传讹。这是不是冤枉了苏霍姆林斯基?

还有一句“教育名言”也流传甚广:“教育就是一棵树摇动一棵树,一朵云推动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读许多一线教师甚至是一些著名专家的教育文章,常常可以看到这句话;走进一些学校,看到墙上也写着这句话。无论是教育文章的引用,还是学校墙上的展示,这句话都被醒目地标明是“雅思贝尔斯”说的。

第一次读这段话,我就被打动了。我一直想找到这句话的出处,结果看到许多引用者都说出自雅思贝尔斯的《什么是教育》一书。于是,我买了一本《什么是教育》仔细阅读,但从头到尾没有找到这句话。(www.chuimin.cn)

我猜想,能说出“教育就是一棵树摇动一棵树,一朵云推动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这样优美句子的人,一定也是一位非常有教育情怀的教育者,我为中国有这样的教育者而自豪。他看到自己的句子被误以为是雅思贝尔斯的“名言”而被广泛流传,估计是高兴大于遗憾吧?只是如果现在他真的站出来认领这句话,说自己才是这句话的作者,谁会信呢?

后来我终于读到一位严肃学者的严谨论证,论证了这句话是如何以讹传讹成为“雅思贝尔斯名言”的。这位学者叫陈俊一,他对这句话的来龙去脉进行了非常认真的研究考证,写了长文《雅斯贝尔斯说过这句话吗——对一句“教育名言”的源流考辨》。原来这句“教育名言”最初源自2005年的一个网页,中途不断被人引用同时又不断被人加工,逐渐演变为现在这样的句子。

引文准确是文章起码的要求。现在我写文章,很少引用名人名言——我怕查不到出处。一旦引用就一定要知道出处,尽管我不一定在文章中注明,但如果有人要问我,我能够说得出这话出自何处,否则我就不引用。

当然,要让一线老师对每一条名人名言都查到出处,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如果非要引用却实在找不到出处怎么办?至少应该在引文后注明“转引自”什么什么文章。

我们都应该有这样一种老老实实的态度。既尊重别人,也尊重自己。这是写作的态度,也是做人的态度。

你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了,很好,相信你以后写文章会更加严谨,不会再有你说的“尴尬”了。

你的朋友 李镇西

2020年5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