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教育惩戒不是体罚,绝不能将二者混为一谈。体罚是以击打、刺扎等方式造成学生身体的痛苦,是对学生肉体和精神的双重伤害,而惩戒是用一些强制性手段对学生进行提醒与约束。因此,如何合理运用惩戒,的确是值得每一位教育者思考和研究的课题。我认为,完美的教育惩戒有四个要素——第一,是否需要?这才是教育惩戒要达到的目的。......
2023-10-21
云箫老师:
你说你苦恼于喜欢读书却不知是否读懂:“有时候拿着一本书翻来覆去地读,似懂非懂。”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书是否读懂没有一个统一的客观标准,不同的读者因为不同的人生阅历和知识背景,对“读懂”的理解也不尽相同。这里,我只能谈几点我的看法,供你参考。
第一,读到自己。即在读一本书时,读到自己曾经有过的相似的思想、情感,包括熟悉的生活、时代……比如,读《把整颗心献给孩子》时,我由苏霍姆林斯基所描述的充满诗意的教育故事,以及他所揭示的教育那纯真、纯正、纯净的人性之美,想到自己每一天平凡而同样美丽的教育实践,进而心潮起伏,难以自已。这其实是一种“共鸣”,而这种“共鸣”就是我所说的“读到自己”。没有这种和作者心灵互动的体验,很难说真正读懂了。读到自己,是欣赏,是联想,是审美。
第二,读出问题。即读出书中不明白的地方,不同意的观点,甚至可以批判的思想。对于自己专业以外根本不懂的书,我们读的时候是发现不了任何问题的,但一个问题都提不出来恰恰证明我们一窍不通,根本没读懂;而对于我们的专业书,我们读的时候却会发现很多问题,这恰恰证明我们读进去了,也就是读懂了。我正在拜读的《“教育学视界”辨析》,作者陈桂生教授对许多人们习以为常的教育“常识”“公理”提出的质疑,敲打着我的心房,使我对作者的质疑以及其他一些教育“常识”也投去质疑的目光,以至放下该书后,我那被作者点燃的思想火把还在继续燃烧。读出问题,是质疑,是追问,是批判。
第三,与作者“互相照亮”。即在阅读时,如果你已经不知不觉和作者心灵契合,甚至感觉和作者在精神对话,那就说明你已经沉浸于书中,就是读懂了。我举一个具体的例子——
年轻时,我爱带着学生玩,和他们在郊外摸爬滚打。结果不但领导批评我“带着学生游山玩水忘记了自己是一个老师,对学生完全不负责任”,还听到了一些老教师的讥讽:“他在显示自己爱学生啊!”
这时候,我读到了苏霍姆林斯基《帕夫雷什中学》中,作者对自己买船带着学生去探险的一段描述。他这样评论:“可能有人会想,作者想借这些事例来炫耀自己特别关心孩子。不对,买船是出于我想给孩子们带来快乐,而孩子们的快乐,对于我就是最大的幸福。”
我感到我的心一下子被苏霍姆林斯基照亮了:“可能有人会想,作者想借这些事例来炫耀自己特别关心孩子。不对,……孩子们的快乐,对于我就是最大的幸福。”这说的不就是我吗?我仿佛听到苏霍姆林斯基拍着我的肩膀说:“小伙子,别怕,你没错,一点都没错!”同时,我感到我也把苏霍姆林斯基这段话照亮了,我以一名中国青年教师的名义,用自己的案例为苏霍姆林斯基这段话加了一条中国式的注释,增强了这段话的真理性。(www.chuimin.cn)
这就是我所说的读者与作者的“互相照亮”。这就是“读懂”了。
第四,能够将“读”转化为“写”或“说”。即读了之后,能够把读到的东西表达出来,或写成文章,或与人口头解说。我在读书时,喜欢一边读一边勾画批注,这就是一种简单的表达,表达我对书中某些段落或某个观点的评价。能够作出这样的评价,就是初步的读懂。所以,一本书越是被批注得“体无完肤”越证明你读懂了,相反,一本书读了之后干干净净,很难说你是读懂了的。
我一直有读一本书写一篇文章的习惯,即写书评或读书笔记,尤其是国外作品。除了我多次提到的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还有马克斯·范梅南的《教育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帕克·帕尔默的《教学勇气》、玛莎·努斯鲍姆所著《告别功利——人文教育忧思录》、尼尔《夏山学校》、蒙台梭利《童年的秘密》等,因为是翻译作品,读起来不是那么轻松,得一边读一边想,所以我每读一篇都要写一篇文章,概述作者的基本观点并作评价。我把这当作读懂的标准。
读一遍是第一次理解;为了写文章心里要梳理一遍,这是第二次理解;梳理之后又要写出来,这是第三次理解。到了这时,可以说基本上读懂了。前不久,我重读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和恩格斯的《费尔巴哈·路德维希及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这两本书应该说并不是特别通俗,但当我写完读书笔记后,我告诉自己:“我至少基本上读懂了。”
云箫老师,你可否也试着把以上几条作为“读懂”的标准来检验一下自己的阅读呢?
你的朋友 李镇西
2021年4月22日
有关李镇西答新教师101问的文章
但教育惩戒不是体罚,绝不能将二者混为一谈。体罚是以击打、刺扎等方式造成学生身体的痛苦,是对学生肉体和精神的双重伤害,而惩戒是用一些强制性手段对学生进行提醒与约束。因此,如何合理运用惩戒,的确是值得每一位教育者思考和研究的课题。我认为,完美的教育惩戒有四个要素——第一,是否需要?这才是教育惩戒要达到的目的。......
2023-10-21
教学实录最大的特点是原汁原味的现场感。说起来,教学实录是很容易写的,无非就是忠实记录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包括师生的互动、讨论,有什么就记录什么。叙事式的教学实录,就是执教者以第一人称的方式,写出教育过程,类似于一个教学故事。注意无论哪种形式的教学实录,都一定要有分析和反思。......
2023-10-21
怀疑自己是不是丢了初心。你来信问我,“我如何知道我还保持着初心?”或者还可以说,所谓“初心”,同时就是一颗“童心”。多年后,我成了所谓“教育名人”,我问自己:“我还保持着最初的童心吗?我现在已经是许多人眼里的所谓‘专家’了,可是,我内心深处还拥有当年第一次走进校园踏上讲台的那份纯情,那份憧憬,那份真诚吗?”然后,我又无愧地回答:“是的,我依然保持着!”......
2023-10-21
我想,这对“问题学生”同样适用。转化“问题学生”不应该是教师一个人苦口婆心的孤军奋战。总之,转化“问题学生”除了耐心细致的思想教育,还必须有“十八般武艺”的行为引导、规范甚至必要的制约。引导“问题学生”自己战胜自己并体验其中的乐趣。让每一个“问题学生”都找一个与自己各方面情况接近的同学作为竞争对手,在纪律、学习等方面展开比赛,并定期让全班评比。......
2023-10-21
我想我已经说清楚了,当你在考虑“如何让自己的文章发表”时,首先应该想的不是托“名家”找“门路”,而是如何提高自己的稿件质量水平。当你打开电脑拖出键盘准备写文章时,你要问问自己:这篇文章无论是否发表我都必须要写吗?你看,与其苦苦琢磨如何托“名家”推荐,不如多多打磨自己的每一篇文章。......
2023-10-21
因为,要让班规切实可行,就要真正让它来自学生的内心。共识达成后,我开始和学生们确定制定班规的原则:可行性、广泛性、互制性。否则,班级规定很可能又成为一纸空文。最后,全班同学对修改后的班规进行无记名投票,并当场唱票。一旦通过,班规便成了“班级法律”。班规的每一条都写明了执行者,并对执“法”不严者有明确的惩罚规定。班规专门设了“班主任”一项,有如此规定。......
2023-10-21
我真诚地对学生们说:“昨天,抄作业是该批评,但我对她的批评显然过分了,我武断地说以前的作业都是抄袭的,更是极端错误的。我向同学诚恳道歉。我还要感谢尹萍同学,是她帮助我意识到了我的错误,是她提醒我改正错误。希望同学们向尹萍学习,随时监督我!”从那以后,每当我面对犯错误的学生怒不可遏的时候,我就会想起尹萍对我的批评。......
2023-10-21
我不知道你说的需要孩子“尽快改正”的坏习惯具体是什么,但“上午说了要改正,下午却旧病复发”,却并不一定是在“欺骗”你。你现在首先需要的,不是找到让孩子“尽快改正坏习惯”的方法,而是改变你的急切心态,重新认识孩子这种“屡教不改”的现象。成人尚且如此,何况还不成熟的孩子?星星老师,你看,你问我“如何让孩子尽快克服坏习惯”,我却告诉你孩子不可能“尽快克服坏习惯”,并给了你“循序渐进”的建议。......
2023-10-2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