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教师需具备哲学素养,才能获得成功

教师需具备哲学素养,才能获得成功

【摘要】:所以,我说要“让哲学思考成为每一位教师的自觉”。换句话说,每一位老师的教育实践或多或少都包含着哲学思想,但是否“自觉”,是优秀教师和平庸教师的重要区别之一。从具体现象出发,又超越具体现象而做“形而上”的思考,就是哲学素养的体现。而爱追问“为什么”的老师,其哲学素养就要高得多。

毅然老师:

在许多老师不重视理论学习的今天,你能够给我提出这个关于哲学素养的问题,我非常高兴。

的确,在现实中,相当一部分一线教师认为,所谓“理论”意味着“高高在上”“空洞玄虚”“不接地气”;如果再说到哲学,很多老师更会本能地敬而远之,也一拒了之,而且还会理直气壮地说:“别玩儿虚的,直接说操作吧,我们一线老师就喜欢务实!”

其实,作为一个教师,哪怕你仅仅满足于领工资——我多次说过,为谋生而工作绝不可耻——没有一点哲学思考,最终你的工作也做不好,所以工资也未必那么稳当。何况,对于许多愿意在教育实践的同时还做点研究的老师来说,有一些哲学思考的自觉,会使自己从教育中获得更多的成就感和幸福感。

柏拉图说:“教育,从最高意义上讲就是哲学。”而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其实不可能离开哲学思考。比如,“实践出真知”“因材施教”“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牵牛鼻子”“失败乃成功之母”“成功乃成功之母”“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静等花开”……这些我们经常挂在嘴边的话,都是“哲学”,只是我们没有意识到而已。所以,我说要“让哲学思考成为每一位教师的自觉”。换句话说,每一位老师的教育实践或多或少都包含着哲学思想,但是否“自觉”,是优秀教师和平庸教师的重要区别之一。

比如,关于处理好“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意思是我们面对各种错综复杂的矛盾,要全力找出主要矛盾,这样一切问题便迎刃而解了。这个原理的运用其实与我们日常生活的联系是很紧密的。请看下面这个

案例——隔壁的锯木声

在一堂语文课上,师生刚刚兴趣盎然地读完一篇范文,正要准备开始写作文,突然在教室隔壁传来了刺耳的锯木声、敲击声,原来这是邻居在“大兴土木”。锯木声、敲击声看起来不可能短时间停下来,学生们个个皱起了眉头,原来的构思全被打乱,这时候环境与学习的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老师分析了新情况,立刻决定:今天的作文主题是《隔壁的锯木声》,请学生们打开自己的想象,隔壁的邻居是不是分了新居,还是在布置新房?是自己在打立柜,还是在做根雕

这时候,学生们再听到锯木声、敲击声,不但不那么反感,反而仔细倾听这些声音的各种变化,揣测着隔壁主人的行为、心态。于是干扰下降为次要矛盾,而教与学又上升为主要矛盾。(www.chuimin.cn)

这个案例说明,当主要矛盾(教与学)突然受到干扰时,次要矛盾(环境与学习)便上升为主要矛盾,但只要教师引导得法,这完全可以发生转化——干扰下降为次要矛盾,而教与学又上升为主要矛盾。

读到这里,可能有老师会情不自禁地说:“呀,我有时也是这样做的。”对呀,哲学离我们就是这么近,换句话说,哲学其实蛮“接地气”的!

我曾谈到教师成长的四条途径:不停地实践,不停地思考,不停地阅读,不停地写作。我以前认为,这四点中,前三点是比较容易做到的,难的是最后一点——写作。后来我发现,最难的,还是思考,因为阅读和写作都需要思考。有的老师教了一辈子书,兢兢业业,勤勤恳恳,却永远停留在“手头上的活儿”,满足于“熟能生巧”,缺乏思考。因此,其教育境界很难得到提升。而每天都带着一颗思考的大脑对待每一堂课、每一个孩子、每一道难题,就是最好的教育。

注意,我说的是“思考”,而不是“想”。任何教师工作中不可能不想问题,但和一般的“遇到困难动脑筋”的“想”不同的是,“思考”更多的是通过琐碎寻常的教育现象对教育进行追问:是什么?为什么?怎么产生的?会怎样发展?内因和外因?偶然或必然?特殊还是普遍?……从具体现象出发,又超越具体现象而做“形而上”的思考,就是哲学素养的体现。所以,简单点说,所谓“哲学思考”就是“追问”;再通俗点说,就是多问几个“为什么”。而爱追问“为什么”的老师,其哲学素养就要高得多。

当然,在思考的同时,还要有意识地读一些哲学著作。这方面的书是很多的,但今天我就给你推荐两本比较通俗的著作:《苏菲的世界》和《中小学教师如何用哲学》。前者是挪威作家乔斯坦·贾德创作的一本关于西方哲学史长篇小说,它以小说的形式,通过一名哲学导师向一个叫苏菲的女孩传授哲学知识,揭示了西方哲学史发展的历程。后者是中国学者冉乃彦专门为我国中小学一线老师写的,深入浅出,夹叙夹议,作者通过一个又一个源于校园、来自课堂的小案例和小故事,将一个个抽象的哲学观点融入生动活泼的日常教育生活之中,读来不但一点不枯燥,反而觉得很亲切。

毅然老师,读点哲学,学会哲学思考,你会更加富有智慧,且更容易获得职业的成功与幸福。

你的朋友 李镇西

2021年7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