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文章的毛病就是语言不得体。写文章时的语言得体,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得文章用途之“体”,即你写的文章是做什么用的。普及共青团知识的文章算是公文,用语应该庄重而规范,这样令人啼笑皆非的文字,就是典型的不得体。大多数老师的思考能力和表达水平显然还没有达到这种高度,所以行文还是注意语言得体为好。......
2023-10-21
王晓波
“李老师,听了您的讲座非常激动也非常感动,可是,感动之后不知道怎么做,怎么办?”在听完李镇西老师的报告后,一位年轻的男教师站起来问李老师。
“李老师的书很好看很感人,可是我读完之后除了感动仍旧不知道怎么做。”工作室的一位老师在交流阅读心得时说。
我相信,有类似困惑的老师不在少数。在常州报告会上,李老师开讲的第一句话便是:“我的报告可能会有些枯燥,有些乏味,因为我要讲的是教育的理论……”“相对于枯燥的理论,一线教师更喜欢听具体的操作,他们称之为‘接地气’,然而,我仍旧要讲一讲理论……”这个开场白,我很有共鸣。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身边越来越多的人喜欢阅读实操类的书,热衷于参加诸如“七天教会你……”“30天……”的速成培训,而害怕啃理论性的书,听专业的报告。实操类的书和培训提供具体做法,浅显易懂,方法可以直接拿来用。思想理论类的书和讲座,营养丰富,但要么晦涩难懂,要么读完精神振奋,浑身有力,却不知力往何处使。两者的关系不能简单用孰优孰劣来评判。
《易经·系辞》说:“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所谓形而上就是非具体的、抽象的,某种程度上无法准确描述只能意会的“道”。形而下谓之器,“器”在这里可以理解为“术”,而术就是具体的技巧和方法。老子说:“有道无术,术尚可求也。有术无道,止于术。”实操提供“术”,思想贡献“道”,道术合二为一,才是正道。巴金曾说过:“文学的最高技巧,就是不讲技巧。”如果把这个观点移到教育上来,似乎也可以这样说:教育的最高技巧,就是不讲技巧,即道术合一。在我看来,李镇西老师就是这样一位不讲技巧,不着痕迹,却又“嬉笑怒骂皆教育”的智者。无论报告还是著作,抑或是他本人,都是一本值得细细研读品味的经典,给人智慧,更给人力量。
经常有人问我:“是什么成就了现在的你?”我想是我遇见的人、经过的事、读过的书以及走过的路,才最终形成了今天的我吧。而在所有遇见的人中,对我影响最大的莫过于李镇西老师。甚至可以这么说,如果今天的我在班主任工作方面有那么一点点成绩的话,那完全得益于李老师对我的引领、点拨与影响。因为李老师,我开始接触并试着走近苏霍姆林斯基,走近陶行知,我开始尝试每天做“五个一工程”:上好一堂课,找一位学生谈心或书面交流,思考一个教育问题或社会问题,读不少于一万字的书,写一篇教育日记。虽然李老师经常说“自己培养自己”,但如果自己培养自己的方向和方法都是错的,结果可能离正道越来越远,又如何谈得上“成长”呢?正因为如此,无论是坐在台下聆听他的报告,还是面对面与他交流,我都会问自己:李老师的价值何在?我们应该向李老师学什么?
一、尊重儿童,守住教育的常识
儿童——只有儿童,才是教育最高的价值。李老师的言谈举止和字里行间,都透露着对儿童的尊重和爱——尊重儿童的天性,儿童的个性,儿童的尊严,儿童的视角,儿童的需要,儿童的精神世界,儿童的发展潜力,儿童无限的可能性……这些话,我们都会说。可是,我们做到了多少?
2007年,是我担任班主任的第五个年头。五年里,我从一个管不好纪律的班主任,成长为带出榜样班级的班主任;我从一个备受质疑的班主任,成长为一名别人眼里的优秀班主任。或许正是因为这样的成长,那年的12月15日,我获得了一次外出培训的机会,得以聆听李老师的报告。第一次聆听李老师的报告,带给我的不仅仅是感动,更多的是思考。
李老师的带班模式,他与学生的相处方式让我发现,我所谓的成功不过是一种集体的管控和训练,是一种技巧的展示,一种组织的管理,而并非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在我的眼里,只有班级整体而没有一个个具体的儿童。我训练班级整齐划一,而忽视学生不同的个性。既然看不见儿童,就谈不上关注他们生命的成长了。可以说,正是因为李老师,我才看到了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也正是因为眼里和心里有了儿童,我才有了一些独特和创新的教育方法。这些方法,用李老师的话说:“哪是什么创新?不过就是常识而已。”正是因为偏离常识太多,坚守常识的做法才会如此独树一帜。那一刻,我觉得自己作为班主任的“任督二脉”被打通了,思想意识和专业修为上升到了一个新的境界。
及至后来,当我自己也开始带团队的时候,我对成员提的第一个要求就是“做一个眼里有人,富有温度的班主任”。我对他们说,首先,这里的“人”,不是抽象的“学生”,而是指一个个具体的学生。作为班主任,你们每天要面对很多的琐事,尤其是在当下,班主任不仅要投入心力教育学生,带好班级,还要分出精力做好家校沟通工作,家教指导工作。一天下来,身心疲惫,扪心自问:长期下去,你是否被琐事绑架,成为琐事的奴隶,而忽略了教育的出发点是一个个具体的学生?面对学校的各项评价,你是否被评比绑架,成为荣誉的奴隶,而忘记了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人?亲爱的老师们,在这个飞速向前的时代里,我希望你们能够慢慢走,不时停下来问问自己:教育到底是什么?黎巴嫩诗人纪伯伦说:“我们已经走得太远,以至于我们忘记了为什么而出发。”这句话同样适合教育。如果要问教育最初的出发点是什么,答案不正是一个个具体的学生吗?其次,希望你们善待每一个学生,让每一个生命都能在教室里开花。世界上没有两片同样的树叶,也没有两个相同的学生,作为班主任,要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特点和差异,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引导,让每个孩子都能在知识、情感、道德等方面收获不同程度的成长。最后,教育这门学问,固然有其技法和章法,但更多的,它是一门情感的学问。李镇西老师在《爱心与教育》中所言:“一个真诚的教育者同时必定又是一位真诚的人道主义者。素质教育,首先是充满感情的教育,一个受孩子衷心爱戴的老师,一定是一位最富有人情味的人。只有童心能够唤醒爱心,只有爱心能够滋润童心。离开了情感,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从这个意义上说,我希望你们做一个有温度的班主任。
向李镇西老师学习,要学习他的带班方法,更要学习他的教育思想。
二、守住教室,让每个生命开花(www.chuimin.cn)
李镇西老师做了一辈子班主任。阅读、写作、思考、实践……都为了更好地研究学生、研究教育。他在培养学生的同时也成就了自己。或许,相对于著作等身,荣誉无数,他更在意的是不断超越自己,“用一生的时间寻找那个让自己惊讶的‘我’”,将自己镌刻在了每一个学生的记忆里。
因为担任行政职务,我有几年没有做班主任。2015年1月,新教育“缔造完美教室”研讨会在北京举行,我因另有活动而没有参加。1月8日晚上,李镇西老师发来短信:“你怎么没有来呢?我们都理所当然地以为你要来北京参加研讨会呢,因为你是‘缔造完美教室’的榜样教师啊!”“不是实验学校,只要你在做,也可以来呀!你和新教育走得那么近,还需要我提醒吗?”“你想想,许多新教育的榜样教师,敖双英等,不都是孤军奋战吗?不要紧,我支持你!而且,永远支持你!”在寒冷的冬夜,读着李老师带着温度的文字,已然干涩的眼睛湿润了。
新教育,是我踏上工作岗位后最早接触的教育理念和模式,无论是它描绘的教育蓝图,还是教师成长途径,都是我所向往并且矢志不移的。在我的心里,新教育的种子早已生根发芽,并且正在开出一朵朵绚烂的花,我早已认定它并愿意永远追随它。李老师的一番话让我决定重新走上班主任的岗位,重拾新教育,守住自己的教室。而这样的用心坚守也让我实现了自我的超越,诚如李老师所言:“王晓波的志向是‘让每个生命在教室里开花’,她做到了;而且,当她让每个孩子的生命‘开花’时,她自己的生命也‘开花’了。”我的班级被评为全国新教育“十佳完美教室”,成为“全美最佳教师”雷夫常州行唯一到访的班级,而我也从一个“教科学”的单科教师,成长为“教孩子”的综合型班主任,成长为全国优秀班主任、江苏省“年度十佳班主任”、常州市“学生最喜爱的班主任”、常州市特级班主任、龙城十佳班主任,成为《班主任》《江苏教育》等杂志的封面人物。
心理学家安吉拉·李·达科沃斯,是“麦克阿瑟”天才奖获得者。她花多年时间搞了一个调查——决定一个人能否成功的最重要因素是什么。她调查了西点军校,调查了很多体育明星,调查了很多商界成功人士,最后她发现,决定一个人能否成功的最重要因素,不是智商,不是情商,不是人脉,不是兴趣,不是勇气,不是长相,而是“grit”——坚毅。“向着长期目标,坚持自己的激情,即使经历失败,依然能够坚持不懈地努力下去,这种品质就叫作坚毅。无论在何种情况下,比起智力、兴趣、人脉等因素,坚毅才是最为可靠的预示着成功的指标。”
向李镇西老师学习,要学习他的“四个不停”,更要学习他的专注和坚毅。
三、坚守良知,用人格赢得尊重
2016年11月,我接到《江苏教育》杂志社关于“封面人物”的约稿,其中有一项内容是找一位专家为我写一篇点评的文章。我第一个想到的便是李老师,但因为看到李老师实在太忙,一直没好意思打扰。眼看着交稿的日子越来越近,我不得不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向李老师提出请求。没想到李老师一口答应,当然他也批评我没有早点告知他,因为他那几天实在太忙,一直在路上。
那天晚上11点多收到他的信息:“明天我全天讲座。放心,我今晚就是熬夜也赶出来。”担心我等得着急,他又给我发信息:“我可能要弄到很晚,你先睡,不要等。也许是凌晨。总之我肯定会给你写好的,到时候我就发在微信上。”李老师治学严谨,对于我文章中的一些信息甚至还电话确认。我在自述中曾说起读叶嘉莹先生的《唐宋词七十讲》,但写的时候写成“唐宋诗词七十讲”,多了一个“诗”,他还特意打电话和我确认。除了感佩,真是找不到一个更好的词语来描述我当时的心境了。
那晚,想到他老人家熬夜赶稿,心疼又内疚,反正也睡不着,发了一条朋友圈:认识老师九年,初识时的叮咛仍在耳畔,九年间的引领历历在目,所有的一切都化作成长的动力,融进血液。知道他忙,很少打扰;知道他粉丝众多,更提醒自己,切不可假借他名粉饰自己。做好自己,带好学生,便是对他最好的回报。而今,却还是叨扰他老人家了。在列车上,在等车的间隙读稿,在宾馆熬夜写稿,对文中的错误及细节电话确认斟酌……李老师教给我们的,固然有诸如“四个不停”“五个一工程”等成长方法,李老师影响我们的,固然有诸如“爱心”“民主”等教育思想,但更多的是他言传身教的示范,他的良知,他的较真……这便是他的“以心灵赢得心灵,以人格塑造人格”吧?最好的管理莫过于示范,最好的教育莫过于感染,向亲爱的李老师致敬。
向李镇西老师学习,要学习他的为人处世,更要学习他的品格风骨。
2021年8月13日
(作者为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人民路小学教师)
有关李镇西答新教师101问的文章
很多文章的毛病就是语言不得体。写文章时的语言得体,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得文章用途之“体”,即你写的文章是做什么用的。普及共青团知识的文章算是公文,用语应该庄重而规范,这样令人啼笑皆非的文字,就是典型的不得体。大多数老师的思考能力和表达水平显然还没有达到这种高度,所以行文还是注意语言得体为好。......
2023-10-21
教学实录最大的特点是原汁原味的现场感。说起来,教学实录是很容易写的,无非就是忠实记录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包括师生的互动、讨论,有什么就记录什么。叙事式的教学实录,就是执教者以第一人称的方式,写出教育过程,类似于一个教学故事。注意无论哪种形式的教学实录,都一定要有分析和反思。......
2023-10-21
也许在不同人的眼里,同样的好课堂,模样却是不一样的。我首先想的是怎样才能吸引学生,让学生上我的课觉得有意思,至少不打瞌睡;然后还要考虑如何把知识讲清楚,我每上一堂课都有效果,即让孩子们上了一堂课就有一堂课的收获。有趣,是手段;有效,是目的。这是真正有效的课堂。......
2023-10-21
但教育惩戒不是体罚,绝不能将二者混为一谈。体罚是以击打、刺扎等方式造成学生身体的痛苦,是对学生肉体和精神的双重伤害,而惩戒是用一些强制性手段对学生进行提醒与约束。因此,如何合理运用惩戒,的确是值得每一位教育者思考和研究的课题。我认为,完美的教育惩戒有四个要素——第一,是否需要?这才是教育惩戒要达到的目的。......
2023-10-21
因为,要让班规切实可行,就要真正让它来自学生的内心。共识达成后,我开始和学生们确定制定班规的原则:可行性、广泛性、互制性。否则,班级规定很可能又成为一纸空文。最后,全班同学对修改后的班规进行无记名投票,并当场唱票。一旦通过,班规便成了“班级法律”。班规的每一条都写明了执行者,并对执“法”不严者有明确的惩罚规定。班规专门设了“班主任”一项,有如此规定。......
2023-10-21
能够作出这样的评价,就是初步的读懂。所以,一本书越是被批注得“体无完肤”越证明你读懂了,相反,一本书读了之后干干净净,很难说你是读懂了的。到了这时,可以说基本上读懂了。......
2023-10-21
怀疑自己是不是丢了初心。你来信问我,“我如何知道我还保持着初心?”或者还可以说,所谓“初心”,同时就是一颗“童心”。多年后,我成了所谓“教育名人”,我问自己:“我还保持着最初的童心吗?我现在已经是许多人眼里的所谓‘专家’了,可是,我内心深处还拥有当年第一次走进校园踏上讲台的那份纯情,那份憧憬,那份真诚吗?”然后,我又无愧地回答:“是的,我依然保持着!”......
2023-10-21
作为一个退休教师,我愿意给你谈谈,如何让学生喜欢自己的课。必须说明,“让学生喜欢”并不是评价一堂课的唯一标准,甚至不是第一标准。让学生喜欢,就是让学生感到听课“好玩儿”“很有意思”。那么如何才能让学生喜欢自己的课呢?但上述种种超越具体学科的教学艺术,都能让学生喜欢上课,这是毫无疑问的。学生不喜欢听你的课,却不敢对你说,而回家对爸爸妈妈说。......
2023-10-2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