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云南省极小种群野生植物保护名录:2021年成果亮眼

云南省极小种群野生植物保护名录:2021年成果亮眼

【摘要】:自2010年云南省人民政府批复《纲要和行动计划》以来,云南省积极推进极小种群野生动植物的保护工作。省重点实验室建成和省创新团队的设立是极小种群野生植物保护研究领域的里程碑式的事件。通过“十二五”和“十三五”期间的实践与探索,云南省形成了一套完善的极小种群野生植物保护体系。2018年,云南省政府发布了《云南省生物多样性保护条例》,这是我国第一部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地方性法规,其中极小种群野生物种保护概念得到强化。

自2010年云南省人民政府批复《纲要和行动计划》以来,云南省积极推进极小种群野生动植物的保护工作。2010年到2020年的十年间,云南省实施极小种群物种拯救保护项目120项,结合中国科学昆明植物研究所主持实施的国家科技基础资源调查专项“中国西南地区极小种群野生植物调查与种质保存项目”的实施,共建设了30个保护小区或保护点,保护了23个分布于保护区有效保护范围外的极小种群野生植物或一些种类的种群,使就地保护的极小种群野生植物物达到67种15万余株,保护了以巧家五针松(Pinus squamata)、漾濞槭(Acer yangbiense)、云南金钱槭(Dipteronia dyeriana)、多歧苏铁(Cycas multipinnata)、华盖木(Manglietiastrum sinicum)等为代表的一批典型极小种群野生植物;在云南省内的植物园、树木园或其他种质圃共繁殖栽培了61种极小种群野生植物10万余株,在植物园和种质圃构建了25个迁地保育种群;在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保存了83种极小种群野生植物的种子71万粒、192种极小种群野生植物的DNA材料1.8万份;建立了18个迁地和4个近地保护基地(园)、16个物种回归试验基地,这些基地中保护的物种达52个。华盖木、漾濞槭、巧家五针松等一批极小种群野生植物人工繁育苗木5万余株,回归自然15种3000多株,壮丽含笑(Michelia lacei)、华盖木、滇桐(Craigia yunnanensis)、云南金钱槭、萼翅藤(Getonia floribunda)、富民枳(Poncirus polyandra)、漾濞槭等15个物种的迁地保护(植物园、树木园、其他专业种质资源圃开展植物栽培保存)植株已开花结实(Yang et al., 2020)。这些受到保护的极小种群野生植物不仅有《规划纲要》和《行动计划》列出的物种,还包括“中国西南地区极小种群野生植物调查与种质保存”项目中分布于云南的目标物种。2020年3月,依托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建设的第一个省级重点实验室“云南省极小种群野生植物综合保护重点实验室”(英文:Yunnan Key Laboratory for Integrative Conservation of Plant Species with Extremely Small Populations)通过云南省科技厅组织的专家验收,正式挂牌。同时,云南省极小种群野生植物保护与利用创新团队(团队带头人:孙卫邦)于2021年12月通过云南科技厅认定。省重点实验室建成和省创新团队的设立是极小种群野生植物保护研究领域的里程碑式的事件。

通过“十二五”和“十三五”期间的实践与探索,云南省形成了一套完善的极小种群野生植物保护体系。一是多元保护模式日益完善。云南省在开展专项调查的基础上,形成就地保护、近地保护、迁地保护、回归自然与种群重建等综合保护体系。对于分布在自然保护地有效保护范围内的极小种群野生植物,云南省加强了就地保护力度,进行科学管护和动态监测;同时设立保护小区或保护点,保护分布于保护地有效保护范围外的物种、种群及其生境。对于分布区极为狭窄、生境极为特殊、分布点极少的物种,开展近地保护,通过人工繁殖并构建苗木数量和种群结构,在其分布区周围选择气候相似、生境相似、群落相似的自然或半自然地段进行固定管护,并逐步形成稳定物种种群。对于生境不断恶化导致物种生存和繁衍受到严重威胁的物种,开展迁地保护,将其人工繁殖的后代迁移到自然生境以外,活体保存这类物种的种质资源。昆明植物园从2015年开始建设了“极小种群野生植物专类园”,已成功构建了44种极小种群野生植物的迁地保护种群。二是建立了多渠道资金筹措机制。云南采取“科技支撑单位与基层林业部门”联合实施的方式,突破了过去单一靠政府预算的筹资方式,通过“政府—科研机构—非政府组织”合作,形成以科技为先导和支撑,以法制建设和资金投入为保障的资金筹措机制。三是地方性立法让极小种群野生物种保护具备了法律基础。2018年,云南省政府发布了《云南省生物多样性保护条例》,这是我国第一部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地方性法规,其中极小种群野生物种保护概念得到强化。(www.chuimi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