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原野的故事:作物轮作继续,取得显著成果

原野的故事:作物轮作继续,取得显著成果

【摘要】:修复性作物主要有三叶草、紫花苜蓿、红豆草、土豆、甜菜根和大头菜等,而谷物类都属于消耗性作物。同样的道理,第五年要再种一茬修复性植物,比如红豆草;接着再种最后一茬谷物,比如燕麦。可用于轮作的作物多种多样,轮作的周期也可长可短。

土地也有“累”的时候。当作物从土壤中吸收大量生命所需的各类物质,土壤的营养被掏空时,土地就很“虚弱”了。要想帮土地恢复曾经的肥沃,需要消耗大量肥料,但下面这些方法或许比施肥更为有效。

其实,“什么都不干”就是一种使土地恢复的好方法,换句话说就是好几年不打理土地,任其荒芜。这样一来,杂草疯长,水、空气和严寒一一作用于土壤,或将其打散,或将其变得松软,能促进土壤中形成植物所需的某些物质。杂草最终会变成腐殖质,如此经过一段时间的休养,土壤便能重新养育作物了。只是这种方法见效慢,需要好几年时间;通过犁地,或适量补充肥料可以缩短这个时间。

另外,只要土壤不是非常贫瘠,还有一种在同一片土地上不间断耕种的方法也可以达到这个目的。我们知道,所有植物的营养都来自大气和土地两个方面,不过有些主要来自大气,有些主要来自土地。植物是通过叶片来吸收分散在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的,所以叶片面积越大、数量越多的植物,吸收的二氧化碳就越多。主要从大气中获取“食物”的植物拥有非常繁茂的枝叶,例如土豆。而营养几乎全部来自土壤的植物,叶片较少,而且又小又薄,例如小麦

对我们来说,土豆有用的部分只是占整个植株一小部分的块茎,所以土豆收获后,它的茎叶都可以埋入土壤变为腐殖质。这样,土豆就将从大气中吸收营养物质转移给了土壤,它对土壤的回馈远远大于索取。正是出于这个原因,土豆被称为修复性植物。相反,谷物虽然浑身都是宝(其茎秆和谷粒都大有用处),但除了根以外,什么都不会留给土壤。同时,由于叶片稀少,它们所有的营养几乎都来自土地,这种从土壤中索取多、回馈少的植物被称为消耗性植物。

因此,在同一片土地上相继种植两种互不影响的作物,也可以使土壤的肥效得到最大利用,土地肥力逐渐恢复。这就是我们之前讲过的轮作。

轮作的基本原理是在消耗性作物与植修复性作物交替种植,也就是枝叶非常繁茂的作物和叶片稀少的作物周期性地互相替换。修复性作物主要有三叶草、紫花苜蓿、红豆草、土豆、甜菜根和大头菜等,而谷物类都属于消耗性作物。

一般来说,在同一块地里种植一系列不同作物有一个周期,通常为4-6年,然后又以同样的顺序重新开始。下面就是一个以6年为周期轮作的例子:

第一年  ..土豆  ..修复性

第二年  ..小麦  ..消耗性

第三年  ..三叶草 ..修复性

第四年  ..小麦  ..消耗性

第五年  ..红豆草 ..修复性(www.chuimin.cn)

第六年  ..燕麦  ..消耗性

第一年时,土壤肥力极高。肥料丰富的副作用就是会出现杂草,如果不仔细除草,它们就会抢夺土地,妨碍作物生长。因此除草很有必要,可以手动除草,也可以使用工具,用什么方式都行。但是,并不是每种作物都方便除草。要除草的植株间必须有一定距离,否则在除草时植株会被踩到,或被工具割断甚至连根拔起。为小麦除草就相当困难,因为麦秆之间太过紧密;但土豆植株的间隔很大,除草很容易。除草时要将所有无用和有害的植物全部消灭,在它们的种子成熟前把其连根拔起,以防再生。把土地完全清理干净后,就可以种植那些比较娇贵的作物了。所以第一年时要种植土豆或者其他易于除草的作物,有利于之后栽种谷物。

第二年便可以“邀请”小麦进驻田间了。经过第一年的除草后,地里几乎没有杂草了。同时,也不需要施肥,因为土豆的消耗的营养物质并不是小麦所需的那一类;而且土豆的茎叶埋入土壤后转为腐殖质,将其从大气中吸收的营养又补偿给了土壤。所以,小麦来得正是时候。

但是,如果第三年继续种植小麦,就不会有什么收益了。土地刚刚产出了一轮小麦,已经消耗了大量营养,再种必然会收成不佳,增施肥料又会花费很大。所以,第三年要种植一茬修复性作物,比如三叶草。在最后一次收割后将三叶草埋入土壤,它的所有残体——根、茎、叶——都会转化为腐殖质,为土壤补充肥料,以备第四年再种植小麦。同样的道理,第五年要再种一茬修复性植物,比如红豆草;接着再种最后一茬谷物,比如燕麦。这样,一轮轮作就完成了,之后可以重新开始第二轮。

可用于轮作的作物多种多样,轮作的周期也可长可短。但必须始终遵守一个原则,那就是——种植每一茬谷物之前都要先种一茬修复性作物。

图4.小麦

图5.黑麦 

图6.大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