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如何培养孩子的分享能力,增强心理承受力

如何培养孩子的分享能力,增强心理承受力

【摘要】:在西方社会学会与他人分享是一个小孩子从小就学习的美德,也是重要的社交能力之一。另外,对有分享行为的孩子给予积极的评价和鼓励,激发自己的孩子向他们学习。父母也可以让孩子与其他孩子相处,并教导、鼓励孩子与人分享、帮助他人。方法3:让孩子学会合作,并予以表扬。让孩子看到一起工作和分担任务的好处,或者告诉孩子他可以得到一份好吃的东西,但必须两个人分享。承认孩子的所有权会使他感到分享是在他控制之下的。

人与人之间需要交往,需要沟通,需要关怀。痛苦需要与他人分担,快乐需要与他人分享,关怀别人其实就是关爱自己。

现在,有很多因素导致孩子越来越自私自利。没有兄弟姐妹,让孩子缺乏互爱互让的经验,再加上父母的迁就和忍让,很容易让孩子养成独占、自私的行为。另外,男孩更具有攻击性,自我意识强,因道德认知不完善,没有建立正确的评判标准,在与同伴发生冲突时,无法做到与人正确沟通从而引起不必要的误会。

西方有句谚语“Sharing is Caring”,意即“与人分享是关心照顾别人”。在西方社会学会与他人分享是一个小孩子从小就学习的美德,也是重要的社交能力之一。一个乐于分享的男孩子,自然能够交到更多的朋友,更加受欢迎,拥有一个快乐人生!

每个父母都不会希望自己的儿子心胸狭隘,步入人生的死胡同。为此,让孩子懂得分享显得格外重要,如果孩子不愿意与人分享,父母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着手改变孩子自私的毛病。

方法1:父母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榜样。

在生活中,多与孩子的爷爷奶奶、邻居一起分享自己的快乐或成功。另外,对有分享行为的孩子给予积极的评价和鼓励,激发自己的孩子向他们学习。让孩子多与具备分享意识和能力的孩子一起游戏,在游戏中,孩子会自觉地通过观察、模仿学习对方的行为。

方法2:有意地为孩子创造分享的情境。

现在,绝大多数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家庭,孩子没有同龄小伙伴,不管什么东西,包括吃的、穿的、用的、玩的,都是他一个人的。因此,“什么都是我的”正是他的理解,这无可非议。关键在父母,要创造机会让他和别的小朋友一起玩,假日里带孩子到亲友家去串门,请有小孩的同事、朋友带孩子到家里来做客,让孩子把自己的玩具、图书拿出来与小伙伴分享。开始一定很困难,次数多了,孩子不仅愿意拿出玩具和大家玩,而且会很高兴。

总之,父母可以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培养孩子分享的习惯。让孩子经常做些家务,如晾衣服、倒垃圾等。父母也可以让孩子与其他孩子相处,并教导、鼓励孩子与人分享、帮助他人。

方法3:让孩子学会合作,并予以表扬。

让孩子看到一起工作和分担任务的好处,或者告诉孩子他可以得到一份好吃的东西,但必须两个人分享。这些训练十分有利于培养孩子的合作精神。(www.chuimin.cn)

一旦发现孩子表示出或做出慷慨的行为时,应该及时表扬,并且用一些词汇如“分享”、“快乐”、“慷慨大方”等,让他知道这是好行为,把分享看成是快乐的事。

方法4:分享训练有一定的原则和技巧。

父母要适当地引导孩子,多给他鼓励,让他感到分享对他不是一种剥夺,而是一种增添更多乐趣的机会。父母不妨从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对孩子进行分享训练,通过反复训练,让孩子学会互惠与信任。

方法5:父母和孩子一起分享一些自己的喜怒哀乐。

不要刻意地去掩盖竞争下的艰难和残酷,让孩子从小认识生存的难度,在和父母一起分担忧愁困苦中,理解到生活的不容易。这样,他们才会懂得珍惜现在的生活,才会关心别人。

方法6:让孩子说出自己的感觉。

如果孩子们为玩具发生争执,你要帮助他们搞清楚到底是怎么回事。如果是某个小伙伴拿着东西不放,你要给孩子解释那个小家伙可能是怎么想的。比如你告诉他:“因为小强真的喜欢那个玩具,他现在不想让别人玩。”另外,也要帮助孩子把他自己的感觉说出来。如果他没有表现得特别大方,要问问他是怎么回事。可能你会发现他特别宝贝他的变形金刚,是因为那是爷爷送给他的生日礼物

方法7:尊重孩子的意愿,不要期望太多。

父母要根据孩子的心理特点,给孩子成长的时间,永远不要期望孩子在很短的时间内,变成一个又懂事又大方的乖孩子。他们的表现可能有时让你感到欣慰,有时却不尽理想。在要求孩子把玩具拿出来让别人玩时,一定要使他有足够的时间玩自己的玩具。承认孩子的所有权会使他感到分享是在他控制之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