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培养男孩子心理承受能力,不养啃老族

培养男孩子心理承受能力,不养啃老族

【摘要】:当下,“啃老族”是一个流行的词汇。可见,“啃老族”的出现是父母应该反思自己教育的时候了,父母要把孩子推出家门,让他们去经历外面的风风雨雨,这样他们才能更好地成长。这个词出自英国,在中国这类人被称为“啃老族”。所以,对男孩进行教育,必要的时候,学会放手去养,把男孩推出家门,让他们尝试生活中的酸甜苦辣,让他们独立一些,“啃老族”自然就会出现下降的趋势。

当下,“啃老族”是一个流行的词汇。据统计,当下的年轻人,56.4%的人都有过“啃老”的经历。

有这样一些人并非找不到工作,而是主动放弃了就业的机会,赋闲在家,不仅衣食住行全靠父母,而且花销往往不菲,知名快餐店、时尚卖场、环球嘉年华……成了他们的聚集地。我们给这样的一群人起了一个名字——“傍老族”,说得更狠一点,也叫“啃老族”。

“啃老族”一般都从心理上拒绝长大,他们共同的致命缺陷就是不求上进、责任心差、不愿竞争,加上父母溺爱,致使他们心高气傲。可见,“啃老族”的出现是父母应该反思自己教育的时候了,父母要把孩子推出家门,让他们去经历外面的风风雨雨,这样他们才能更好地成长。

当今社会出现了不少“NEET族”,是指那些在结束了义务教育之后,不继续上学、不工作也不参加职业培训的年轻人。这个词出自英国,在中国这类人被称为“啃老族”。由此可见,“啃老”现象已遍布全球,只不过,这种现象在国外比较少见,国内比较多见而已。

欧洲人的生活条件很好,可是他们在信奉上帝之余,还信奉一个在中国人看来不能理解的教育理念——再富也要“穷”孩子。他们觉得在父母过分呵护下成长的孩子,没办法自立,而且不懂得感恩。

在美国费城纳尔逊中学门口有两尊雕像,右侧是一匹奔马,左侧是一只苍鹰,然而雕塑所要表达的意思并不是我们所认为的“鹏程万里、马到成功”之意,这两座雕像并没有那种向上的豪气,它象征的是一匹被剥了皮的马和一只快要饿死的鹰。原来,那匹马的第一个主人是位磨坊老板,它嫌老板给它的工作多,就向上帝乞求,让它到农夫家里工作,之后,它又嫌农夫喂自己的饲料太少,又请求上帝允许它和其他马对换,总之,它就是不想干活。最后,它到了一个皮匠家中,果真,它不用干活了,而且饲料又多又美味,它生活得很惬意。可是没过多久,皮匠就把它的皮剥下来做了皮革。而那只苍鹰则是为了快速实现自己飞遍整个世界的伟大理想,练就了各种高超的飞翔本领,最后却忘了学习如何觅食,结果它只飞了4天就活活饿死了。(www.chuimin.cn)

这两座雕像告诫人们,好吃懒做、不懂得用自己的双手换取成就和缺乏起码的独立生存能力的人,无论他有多高的才华,有多么伟大的理想,日后都难以有所成就,他们的人生终会因为缺乏自立的观念和能力而有所缺憾。

据调查,“啃老族”中的男孩绝大部分是独生子,他们从小受到父母的百般爱护,从未受过什么委屈,这是其社会适应能力较差的原因。又因为受传统观念影响,父母对男孩的期望过高,大多数父母在抚养男孩的过程中,非常关注他们的生理健康和物质生活,在衣食住行各个方面都非常关心,唯独忽略了他们的人格是否成熟的问题。即使有些男孩学习成绩不错,但是因为缺乏独立性和责任感,最终还是难以适应社会。

在2004年6月24日,一座名为《出征》的狼群雕塑在深圳某小学揭幕,其含意是东方主张“羊”的教育,培养出的多是安于现状和逆来顺受的人;而西方则是进行“狼”的教育,培养出的多是敢于挑战、个性张扬的人。这所小学之所以摆放狼群雕塑,就是为了向西方学习“狼”的教育。

这种做法曾引起了社会各界的争议。但以“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现状来看,适时对孩子实施“狼”的教育还是必要的。受“羊”的教育培养出来的孩子虽然温顺,但其依赖性也非常强,而如果孩子身上有一种“狼”性,就会敢于挑战和不断超越自我。

所以,对男孩进行教育,必要的时候,学会放手去养,把男孩推出家门,让他们尝试生活中的酸甜苦辣,让他们独立一些,“啃老族”自然就会出现下降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