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由休闲体育管理对象的主体性所决定的。休闲体育管理不同于学校体育管理、竞技运动管理,甚至不同于群众体育和社会体育管理,后者所提供的产品主要是公共产品和准公共产品,而市场提供的休闲体育是私人产品,这就决定了这部分的休闲体育管理是按照市场机制去进行经营活动的。......
2023-10-21
1.积极引进先进文化
校园体育文化作为附属于高校的一种社会文化,由于各个学校的历史背景、学校结构、培养目标的不同,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校园体育文化建设要坚持既弘扬主旋律又倡导多样化的原则,这也正是校园体育文化具有无限生命力,对学校成员具有巨大的号召力、感召力的根源所在。以先进文化引领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就是最大限度地发挥校园体育文化的导向凝聚功能、整合创新功能,全面提升人才综合素质和核心竞争力,使学校在强劲而深厚的文化动力中获得跨越式发展。
首先,将外来或地方文化的物质方面即体育设施引进高校,与高校体育文化设施融为一体,使之成为地方体育文化最重要、也是最好的体育设施。比如当地学校的学术交流中心和体育场馆等,应该与当地社会联合共建,共同享用,成为地方体育文化的一个标志。
其次,将高校体育文化硬件和软件建成当地社会体育文化的精品,成为当地社会体育文化、活动中心和体育教育的基地,以此吸引地方乃至全国的文艺、体育团体到大学校园里举办活动,为地方经济和社会文明进步发展服务。
最后,积极引进其他高校的有文化底蕴、开展较好的体育文化活动。将格调高雅、内容健康、有利于增长学生才干和智慧的外来体育文化引进校园,扩大其影响。而且应该让那些外来文化与我国高校体育文化进行交汇融合,在交汇融合中,加强正确的引导,使学生自觉地、主动地、正确地对各种外来体育文化信息进行辨析、筛选、消化、吸收,使自身体育文化素质和发展过程变成一个自我教育、自我完善的过程[9]。
2.加强校领导对体育文化的认识
高校领导是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的组织保证,他们的办学理念和指导思想,决定了学校的体育教学与文化建设的内容,学校的领导应首先加强自身对体育文化的作用和意义认识,加强对体育活动的组织管理,增加对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支持力度。
3.提高高校体育师资的素质
高校体育教师是学校体育工作的组织者和实施者,是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重要力量,他们的体育知识、能力、兴趣、爱好、专业特长等都会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学校、体育院系部应采取措施,一方面,采取多种激励措施鼓励他们不断加强自身学习,多出成果;另一方面,学校应积极为体育教师创造外出学习培训和交流的机会,不断提高他们的素质,完善他们的知识、能力结构,培养他们的爱岗敬业精神,这对高校体育文化建设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4.激发教职员工建设体育文化的积极性
高校体育文化的主体不仅仅是广大学生,广大教职员工也是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生力军,因此必须最大限度地动员广大教职员工积极参与高校体育文化建设。校园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开展生动而具体的体育实践活动,这些活动既能反映学校的物质文明,也能反映学校的精神文明,体现出校园精神和校园风貌。
在校园体育文化建设过程当中,尤其在校园的体育实践活动中,要采用多种方式积极动员教职员工参加,激发广大教职员工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和热情。教职员工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高,会成为促进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的关键因素,师生们在体育活动中碰撞、交融,会使师生关系保持一种和谐、稳定的状态。[10]
5.完善体育场馆设施的建设
校园体育物质文化建设的最终评测,反映在学生对学校可利用的体育场馆设施的满意程度上。体育特有的实践性特点决定了学校内拥有场地器材的多少、场馆设施的质量等物质条件,对学校体育文化的传播具有促进或制约作用。所以,学校有必要增加校园体育设施的投资力度,将学校体育设施的建设纳入学校整体物质文化建设的规划中去,通过良好的体育设施环境,激发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加强体育场馆设施建设,还要充分挖掘场馆设施中蕴含的人文价值。校园里的标志性体育建筑、雕塑、宣传栏等凝聚和展示着师生的知识、思想和价值观。因此,这里所说的继承,不仅是指对旧的硬件设施的继承,更多的是对民族精神、校园文化传统的继承。
高校体育教育目标主要是通过体育教学内容来实现的,当前的体育教学内容除了要实现体育教学目标外,还要满足学生个体的生理与心理需求,强调教学内容的健身性、娱乐性、终身性以及提高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但一直以来,高校在选择体育教学内容时,过分地强调其实用价值,过多地强调基本技术与基本技能的双基教学,忽视了体育的健身功能与体育文化素质的培养,忽视了体育的教育价值,造成体育教学内容单一,无法满足当前素质教育的要求和实现学生身心健康共同发展的教学目标。
在教学内容选择上,首先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特点,选择适合学生身心特点的、易于接受的,取消那些对运动技能要求很高、不易掌握的内容,以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对体育文化的需求和兴趣。其次,还应增加体育理论课的比重,课中应增加身体锻炼知识、锻炼方法营养与健康、运动损伤处理等体育知识。最后,专门开设体育欣赏课程,该课程以欣赏者的视听为主要手段,以学生的内心体验为特征,从而使学生达到领悟体育的真谛,得到精神上的愉悦。同时还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方面的教育,利用体育名人成长事例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在教学方法与手段上,应摒弃过去的那种局限于运动技术传授的“填鸭式”教学,而采用那些能传递体育文化思想,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思维能力的教学方式。在教学手段上要体现多样化、个性化,应多借助现代化教学手段中的图片视频、广播站、网络等多媒体教学。教学形式上要克服竞技化倾向,以保证体育文化的传授。最后要大力尝试程序教学、发现教学等新的教学方法,同时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如多媒体、电化教学方式也应得到广泛应用。
在教学评价上,要注重体育综合素质。在校园体育教育中,应努力完善体育课程的评价机制,改变过去只注重运动技能,忽视体育综合能力的评价方式。在评价方法上转变终结性评价为终结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在评价内容上除了应评价学生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外,还应侧重评价学生的体育态度及体育参与过程。对学生在课堂中表现出来的体育参与的热情、良好的体育精神、学生取得的进步及课外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等进行评价。除了对体育基本知识及技能表现优异的学生进行嘉奖外,对取得巨大进步、表现出良好体育精神的学生也进行表扬,以此激励更多的学生参与到校园体育文化活动中来,以此养成体育运动的能力和习惯。最终通过提高学生的体育综合素质来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
(三)拓宽体育课外活动,培养体育行为习惯
1.建立课余体育俱乐部(www.chuimin.cn)
体育俱乐部是广大学生自愿参与,以健身娱乐为主要目的的体育组织。其开展可激发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兴趣和体育锻炼的自觉性;提高学校的体育场馆和设施的利用率;此外,体育俱乐部可以形成一种无形的凝聚力,将利益相关者聚集在一起,帮助学生进行互动,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的体育参与意识和体育活动能力,最终有利于学生体育行为习惯的形成。
2.开展体育文化节
体育文化节是以体育与健康为内容,以全校师生为主体,融竞技体育与健身体育、娱乐体育为一体的一种特殊的课外体育活动形式。体育文化节的开展拓宽了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时间、内容和形式。体育文化节可通过竞赛、表演、讲座等方式开展,从健身与育人出发,集知识性、健身性、娱乐性和教育性为一体,可有效提高学生的体育兴趣,提高他们参与体育健身的积极性,增强体育锻炼意识,最终形成体育锻炼行为习惯。
3.建立专业体育运动队
专业体育运动队是学校课外体育活动的重要组成形式,专业运动队可以给予那些拥有体育特长的学生完美的展示平台。首先,体育运动队是学校精神文明的窗口,能扩大学校的知名度。其次,其可以产生强大的凝聚力,吸引全校师生的关注与评论。体育运动队的建设可以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体育运动,同时也有利于扩大体育的影响力。
4.开展体育竞技比赛,锻炼体育竞争能力
人文精神的体育,就是尊重人、锻炼人、教育人、熏陶人、提升人的体育。所以,学校体育必须树立“以培养体育精神为主”的教育观。同时,校园体育竞赛是一种隐性的教育过程,它对学生的教育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我们应在校园内通过体育竞技比赛,营造良好的竞赛氛围,熏陶师生,使其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体育精神文化的教育。这里应强调在校园开展竞技比赛,应多以集体项目比赛为主,这样有利于促进学生集体合作,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进而促进学生共同合作,从而培养其体育人文精神。同时,集体项目的比赛将个人竞争转化为集体竞争,有利于减轻竞技结果对学生的影响,削弱其竞技性。
(三)积极创新校园体育精神
要挖掘学校体育特色,就要积极促进“体育精神”的形成,既要重视传承学校的优良体育传统,又要根据时代发展的需要规划校园体育文化发展的前景。任何一种文化,对于文化创新和改革都有抵抗性,行为制度层面相对更容易改革,难度比较大的是精神层面的创新,也就是高校校园长期形成的价值观念。因此,在进行校园体育文化创新的时候,要充分认识到创新的难度。应该在立足学校历史文化传统的基础上,根据各高校的实际情况科学合理地进行规划。首先要把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放在整体办学方向和培养目标的大背景下来操作实施。各目标高校历史、地理条件各异,而且本身发展过程各具特色,培养人才的目标和重点不一,校园体育文化建设要基于学校发展的大背景,才能更有效地开展工作;其次把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与学校的体育课设置、师资配备、课程开设等结合起来,要特别注重实效性,注重社会需要和适应学生个性发展。高校在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中应该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质量管理,最大限度发挥校园体育文化的功能,培养出与时代发展相契合的有用人才。
【注释】
[1]曹阳,张丽.再论校园体育文化与高校体育教育[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2(5).
[2]周传山.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初探[J].甘肃教育学院学报,1999(3).
[3]王革,张引.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内涵与构建[J].韩山师范学院学报,2001(4).
[4]陈建国,任燕.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是素质教育中最理想的潜在课程[J].四川体育科学,2002(4).
[5]蔡云.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特点与建设初探[J].山东体育科技,2004(3).
[6]马万凤,徐金华,夏小平,平朋刚.试论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特征及其功能[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26).
[7]刘铮,滕炜莹.论校园体育文化[J].体育文化导刊,2001(4).
[8]汪焱.高校体育文化发展、创新的方向与营造的基本途径[J].体育科学研究,2006(10).
[9]刘永高.社会转型道德观念的嬗变及导控[J].延安大学学报,1998(20).
[10]李少华.论校园文化与素质教育[J].北京大学高等教育论坛,2002(1).
有关体育产业与体育文化发展管理探索的文章
这是由休闲体育管理对象的主体性所决定的。休闲体育管理不同于学校体育管理、竞技运动管理,甚至不同于群众体育和社会体育管理,后者所提供的产品主要是公共产品和准公共产品,而市场提供的休闲体育是私人产品,这就决定了这部分的休闲体育管理是按照市场机制去进行经营活动的。......
2023-10-21
从我国新实施的三次产业分类法可见,体育作为一项产业被列入第三产业中,体育产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组成部分。而我国体育产业一词的提出历史较短,关于体育产业的概念尚处于初步摸索阶段。因此,对于体育产业的确切界定也是众说纷纭,目前还没有达成统一的认识。以上对体育产业概念的界定和认识,是从各自研究的角度和层面来阐述的,对体育产业一词的科学解释提供了有益的思路和借鉴。......
2023-10-21
休闲体育的重要功能是健身,而娱乐和休闲则是其核心。休闲体育活动是时代文化的反映,与经济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具有密切的关系。人们在参与相应的休闲体育运动时,体现了时尚的特点。在这一过程中,一些新的休闲体育活动不断被创造出来,并快速在全世界范围内传播,这是休闲体育运动的流行性特点。而休闲体育运动项目的参与性更强。......
2023-10-21
体育产业发展路径的治理原则是基于厘清政府、社会和市场角色状态下的职能和职责。发展体育产业的目的最终是服务社会以及满足广大人民群众体育消费需求,在政府为社会提供基本体育公共服务的基础上,鼓励单项体育组织、民办非企业组织、社会企业等组织以提供体育专业服务来满足自身组织建设的需求,为其自身独立运行提供平台,发挥社会组织在体育产业运行中的聚集作用。......
2023-10-21
(一)体育产业发展的经营目标体育经营设置的经营目标,是尽可能促使更多的人加入到体育队伍中来,积极、主动地进行体育活动。因此,它是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设置具体经营目标的基点或起点。所以,体育产业的经营目标不仅层次清晰,还统一明确,在获得经济利益的同时创造着社会价值。为了提高体育的经营质量,经营者就必须拥有各种构成体育服务的资源。......
2023-10-21
经济发展,特别是普通百姓可支配收入的增长,是休闲体育文化价值在现代社会中实现的基石。政府通过对包括场地器材在内的休闲体育硬件设施的合理规划布局,可有效实现对地区休闲体育发展的调控,并以此作为提升区域休闲体育文化现代价值实现程度的途径。这是一种休闲体育的自觉意识,是对休闲体育文化的良性传承,也是确保休闲体育价值实现的最根本途径。......
2023-10-21
由此可见,对高校体育产业进行科学的管理是大势所趋,不仅是当前教育和产业大背景下高校体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更是高校体育产业发展中极为重要的创新。因此,在高校体育产业飞速发展的今天,对其进行科学的管理十分必要。此外,高校体育产业管理有利于充分开发和利用高校优秀的体育资源,进而使其产业效益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因此,在新的历史时期,及时建立和完善高校体育产业管理,对于高校体育产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2023-10-21
体育产业产值的外部结构是指体育产业总产值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份额,反映体育产业的地位和作用。体育产业包含本体产业、相关产业和外围产业三大部分,其中本体产业的发展是整个体育产业的领头羊。体育产业横跨二、三产业,但主体是体育服务业,产业增长吸收的就业机会较多。(四)体育产业的需求结构体育产业的需求结构,是指体育市场中各种不同类型的需求数量构成状况。......
2023-10-2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