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植物民俗与传说:鲜花的礼仪与历史

植物民俗与传说:鲜花的礼仪与历史

【摘要】:原始社会早期,鲜花大多用于礼仪场合。纵观由古至今的历史,鲜花已经融入世界各地的宗教仪式和典礼中。古罗马用花神节庆祝春日回归,主题就是明媚盛开的鲜花。罗马人似乎对节日花环特别敬畏,认为公共场合不宜戴花环。此外,据说15世纪时曾经有一位国王在佛牙寺摆了至少六百四十八万零三百二十朵鲜花。在科林斯,尤罗芭游行上曾出现巨大的桃金娘花冠,周长达三十英尺,可见当时鲜花仪式规模之盛大。

原始社会早期,鲜花大多用于礼仪场合。纵观由古至今的历史,鲜花已经融入世界各地的宗教仪式和典礼中。这并不奇怪,因为人类对大自然匠心之作既敬佩又喜爱。鲜花曾经是古代异教徒祭拜仪式上的祭品,与重要的习俗之间产生了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也就愈发让人尊崇。各种仪式典礼都需要大量花卉,无疑促进了园艺的发展,即便是在原始部落部族也不例外。因此墨西哥人创造了著名的漂浮花园,而各国流传下来的无数社会生活记录中也不乏对植物习性和特点的描述。

过去几百年,因为崇拜神灵,世界各地都曾对花卉丰富的种类进行了整理记录,正好辅证了原始时期人类对植物的了解和认识已经达到了何等精细何等广泛的程度,以及这些美丽、灿烂的鲜花作为祭品呈现出的场景是何等壮观。在一些部落,用作宗教仪式的花卉神圣不可侵犯,除有幸负责筹备祭品的人外,其他人禁止嗅闻,更谈不上摆弄了。历史上,古希腊罗马曾经从四处精挑细选最精美的花卉用于宗教仪式,详尽记述了照料、布置它们的细节,古书中的典故更是不胜枚举。

很久之前,大量使用鲜花就已成为罗马凯旋游行的惯例,对此麦考利记叙道:

“他们骑马前往广场,

月桂枝和鲜花,

从屋顶和窗户抛出,

如阵雨,散落他们的羽冠。”

任何我们可以想到的场合都需要鲜花,它们可以营造出价值不菲的奢华感。古罗马用花神节庆祝春日回归,主题就是明媚盛开的鲜花。花神节历史悠久,时间是每年的五月,此时乡村狂欢,处处是花环和颂歌。还有泉水[1],是古罗马一年中非常重要的一天,鲜花更多,所有的水井和喷泉都会戴上花冠

“在罗马的泉水节,白日盛典上,喷泉饰满鲜花,戴上花冠,人们畅饮美酒,互相抛掷鲜花,互致祝福。”[2]

升天节有一个历史悠久、流传至今的小传统:提辛顿镇井饰。节日当天,人们把树枝和花朵交错排列在精美的器皿里,组成特定的符号或文字,把水井装点得美不胜收。诗作《弗莉丝》[3]这样描述这种与花相关的仪式:

“仙女们,踮着脚尖,轻盈妙曼,

在这边,那边是翩翩少年,

隔着溪流,花儿千朵,涟漪荡漾,

白百合、红玫瑰紫罗兰、粉石竹,

映衬绿的布勒、薄荷和百里香;

三叶草摇曳着手臂,

峡谷水声潺潺,风俗沿岸流传,

从瑞金山山巅到多尔瓦恩城堡的巨岩,

早早,就让萨布丽娜梦绕魂牵。”

韦茅斯的风俗与之异曲同工。为了能从海里获取食物果腹,每年五月的第一天,渔民会出海把花环抛撒到海浪上,以此为供奉的祭品。兰伯特小姐曾说:“这种联系只是链条上的另一个联结点,让我们想起印第安人更原始的做法。为了顺利穿越苏必利尔湖,沿密西西比河顺流而下,红印第安人以珍贵的烟草为祭品,用飘散的烟草味道抚慰水底的洪水之神。”

罗马人似乎对节日花环特别敬畏,认为公共场合不宜戴花环。因此,凡戴花环出现在公共场合的人都将受到法律严惩。传言,第二次布匿战争[4]期间,银行家卢修斯·富尔维乌斯被指控头戴玫瑰花环从房子的阳台向下看,元老院由此下令将其关进监狱,卢修斯在牢中待了整整16个年头,战争结束才得以释放。还有一个更加极端的事例,传说姆纳修斯·普郎因为使用马耳叙阿斯[5]雕像上的鲜花为自己制作花冠而遭到三执政的谴责,镣铐加身。

过往的文献中,类似评价举不胜举,记得孟德斯鸠说过,罗马是靠着两三百顶橡树头冠才征服了世界。

宴会上,宾客们佩戴椴树皮捆扎的花环,以免中毒;花环要按佩戴者的身份制作。一位诗人在诠释贺拉斯[6]的篇章时曾对这种习俗做过说明:

“不,不,我的孩子,

精致隆重奢华不属于我;

给我简单朴素的花环就好,

用椴树缠绕;

不希求花香吹拂,

这孤独的玫瑰。”

不仅要用鲜花装扮宾客,还会用大量的鲜花装饰侍者、酒杯和房间。“总之,”正如《花卉与花卉民俗》一书的作者所说,“要想列举出不用鲜花的场合着实不易。几乎所有用于制作花环的植物都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人们以此为依据完成制作。”[1]人们还向舞台上的演员扔花环,这一习俗流传至今,形式更为张扬。

现在,英国还有其他一些国家在重要场合使用很多鲜花,起因大多都可追溯到这一时期,数百年后,特定植物的象征意义依旧鲜活。读者若想了解相关信息,笔者推荐阅读兰伯特小姐发表在《十九世纪》上的两篇论文[2]。在这两篇趣味横生的论文中,兰伯特小姐围绕花卉这一主题,对既往所有的主要信息进行了简明扼要的梳理。随意翻阅这些论文,我们会发现古人已经掌握了如此丰富详尽的植物学知识,甚至让我们怀疑,现今教堂盛典上摆放的最昂贵的植物花束能否与早期异教徒在神庙里布置的鲜花媲美。这些论文让我们深入了解异教徒在后几个世纪如何大量使用鲜花,一窥鲜花与各种宗教信仰形式之间的密切联系。僧伽罗人使用鲜花的程度可谓令人瞠目结舌,古老编年史书记载了一座二百七十英尺高的阮文磊舍利塔从基座到尖顶,如何用花环进行装饰,最后变成一个完整的大花束。此外,据说15世纪时曾经有一位国王在佛牙寺摆了至少六百四十八万零三百二十朵鲜花。13世纪时檀巴德尼亚的寺庙规定之一就是“每天供奉鲜花十万朵,一天一种花”。这些事件着实让人吃惊,但类似的事情的确不少。

蒙丘尔·康韦先生曾写道:“说起希腊,我们现在看到的花草树木,在伊壁鸠鲁、伯里克利和皮斯特拉特斯美丽的花园里基本都有,要说找不到的,可谓少之又少。”[3]纪念仪式上的花环和花冠通常使用玫瑰、紫罗兰、银莲花、百里香、草木樨、风信子、番红花、黄百合和其他一些黄色花朵。据修昔底德讲,在伯罗奔尼撒战争的第九年,阿尔戈斯的朱诺神庙被一场大火付之一炬,原因是女祭司克律塞伊斯[7]把花环放在了燃烧的火炬边后睡着了。花环着了火,女祭司意识到自己做了错事的时候,损失已无法挽回。在科林斯,尤罗芭游行上曾出现巨大的桃金娘花冠,周长达三十英尺,可见当时鲜花仪式规模之盛大。在雅典,桃金娘是权威的象征,地方官员常佩戴着桃金娘叶子制作的花冠。有时候,犹太大祭司的主教冠上也装饰有天仙花。花环还有别的用处,日本人在这方面十分随性[4],男男女女都可以佩戴芬芳扑鼻的花环。在中国,香气四溢的橄榄花环是对作家文学贡献的一种嘉奖。在印度北部,非洲万寿菊被奉为圣花,人们用万寿菊花环装饰大黑天三叉戟,节日的时候,男女都会戴着万寿菊花朵制作而成的花冠。整个波利尼西亚在“庄严的宗教性或值得庆贺的社会性”节日里都会按惯例戴上花环,而在汤加,花环表示敬重。简而言之,似乎从远古时期开始,花环就已经普遍用于各种节日庆典了,文明昌盛和落后地区都是如此。也许,以后依然这样。

鲜花在婚礼上不可或缺,今天仍无处不在。穷尽列举不同国家婚礼习俗使用的花卉已非易事,更别提那些带有婚姻象征意义的花卉了。早在朱诺的时代就是如此,从荷马画面感十足的记述中我们便可知一二:

“大地孕育万物,在她宽广的胸怀里,

万物花草肆意生长;

新生紫罗兰生机一片,枝繁叶茂,好似柔毯,四处铺满,

莲花一簇簇,香气四溢,宛如华床徐徐而升;

风信子瞬间晕染大地,

山头藏红花怒放,遍地似火。”

希腊有一个非常古老的习俗,就是新娘要吃榅桲,戴山楂花制成的花环。希腊新娘们至今仍遵循此法,戴山楂花环,牧师站的讲坛上也装饰着山楂花。榛树在罗马人心中占据了非常重要的位置,新婚当夜燃烧榛树火把可保证新婚夫妇婚后生活幸福美满。不管在希腊还是罗马,新婚夫妇都会头戴墨角兰花环。罗马婚礼仪式上手拿橡树枝寓意早生贵子,多子多福,新娘的花环则用新娘亲手摘下的马鞭草编成。冬青花环代表祝贺,欧芹和芸香环可以驱赶邪恶神灵。马鞭草富有神秘主义色彩,从前是爱情的催生剂,象征着魅力,所以在德国人们常常向新娘赠送马鞭草制成的花环。新娘自己也会戴上桃金娘花环,犹太少女也是如此,但寡妇或离异的女人断然不能佩戴。德国婚礼宴会上向新郎新娘赠送扁桃已是惯例,而捷克婚礼上,扁桃则是馈赠给客人的礼物。瑞士人过去十分重视花卉及其象征意义,“瑞士曾经有一项非常严格的法律条款规定,如果新娘不再是少女,不得在教堂里或婚宴的任何时候戴花冠或花环”[5]。瑞士姑娘眼中,雪绒花是一种神圣的花,因为它生长在人迹罕至的地方,采摘需要冒极大风险,也是恋人为挚爱献身的明证。在意大利,和古时候一样,婚礼庆典上到处是坚果,人们往往还会朝新婚夫妇扔玉米,这是古罗马时赠送新娘玉米习俗的延续。印度婚礼也流行类似的风俗:“新婚第一夜后,男方的母亲和所有女性亲属来到新娘身边,在她头上放一些玉米——象征生育繁衍。丈夫随后从新娘的头上取几把玉米,撒满自己全身。”波兰还有一个古老的习俗,来客在新娘家门口扔小麦、黑麦、燕麦、大麦稻米和豆子,只要新娘尽职尽责,就能永远衣食无忧。蒂罗尔州有一片松树林,按年代久远的习俗,每一对喜结连理的新婚夫妇都会在此种下一棵象征婚姻的树,一般是松树。古希腊皮奥夏人喜欢野生芦笋制作的花环,而中国人普遍认为桃花是新娘的象征。

在英格兰,尽管流行风尚千变万化,不同时期也有差异,但婚礼上大量使用鲜花的习俗从未改变。恋人们佩戴鲜花表示已经订婚,夸尔斯[8]的名作《牧者的神谕》(1646)中写道:

“相思如狂的情郎,

灯芯草做戒,桃金娘果莓做链;

身上插着金凤花,帽檐边儿,

缀着月桂枝,高唱爱的诗篇。”

斯宾塞在《牧人月历》[9]四月诗篇中写道“情人们佩戴的康乃馨和酒里花瓣”,“酒里花瓣”是香石竹(拉丁学名Dianthus plumarius)的别名,虽然普莱尔博士把它叫作石竹(拉丁学名Dianthus caryophyllus)。遭到另一半遗弃的人佩戴柳枝。新娘的花冠上,迷迭香占据重要位置,除了在婚礼仪式可以看见它们的身影外,迷迭香也可以浸入香气扑鼻的水中,这一典故出自博蒙特和弗莱彻[10]合写的戏剧《傲慢的夫人》。在戏中,有人问道:“迷迭香树枝放进水里了吗?”和新娘花环密切相关的另一种花是百合花。韦斯顿先生与弗朗西斯·斯图尔特小姐结婚时,本杰明·琼森曾为挚友韦斯顿先生赋诗:

“看玫瑰百合多么闪耀动人啊,

百合和玫瑰铺满了道路(代表着夫妇两方),

只为迎接美丽的新娘。”

若是爱人婚礼前过世,惯例是在逝者的坟头种植玫瑰。新娘花冠上有月桂树的嫩枝,还有寓意婚后生活富足的玉米穗。现在的新娘花环大多全部采用柑橘花朵制作,搭配铁线蕨做背景,再用舌瓣花枝四处点缀一番。至于为什么要用舌瓣花,至今无法得知确切缘由,大家普遍接受的观点是舌瓣花象征果实累累。据期刊《札记与问答》[11]的一位通讯作者给出的信息,这种传统最早可以追溯至撒拉逊人,他们认为柑橘花朵是婚姻幸福美满的象征,因为在东方,柑橘树上同时挂着盛开的花朵和成熟的果子。

新娘的手捧花和多年前相比已大变模样。“手捧花的制作不要求最珍贵稀缺的鲜花,也不要求精心设计——只需取一些自己钟爱的花朵即可,”赫里克说,“比如三色堇、玫瑰、碎米荠、景天、昙花和白蔷薇。”手捧花还常搭配一枝荆豆,毫无疑问是因为古老谚语——“荆豆花谢,亲吻过季”。到了春季,大家都会用到紫罗兰和报春花,大抵因为正当花期,产量大,即便这两种花常意味着英年早逝。

与婚礼有关的许多花卉习俗中有一种婚礼花饰,以前颇为风靡,至今柴郡的纳茨福特仍十分流行。婚礼场合上用的花卉有象征意义,若是新娘恰好不招人待见,去教堂的路上可能会收到寓意不太好的花。无独有偶,荷兰也有类似做法,新婚夫妇门槛上一般都会用鲜花装点,月桂照例是最显眼的。自古以来,用鲜花祭奠亡灵最为普遍,实例众多,不胜枚举,只能从英国和其他国家的记录里列举一二。想了解有关葬礼上鲜花礼仪的详情,就要从远古的文献查起,如此一来,收集到的史料大概足够编撰一本厚厚的书卷了。早期希腊人敬畏逝者,兰伯特小姐引用佩塔拉在阿尔西弗龙信札中对萨马利翁的抱怨之词,证明鲜花对于逝者的特殊意义——“我的爱人像是哀悼者,不像恋人;他送给我花环和玫瑰的时候,宛如敬奉于早夭人的坟头,他说,他哭着,熬过一个又一个漫漫长夜。”[6]

撒在逝者坟头的多是西洋樱草、桃金娘和野苋菜,自从阿尔西弗龙信札中出现玫瑰之后,人们认为玫瑰代表逝者的特殊美德:

“痛苦和疾病侵扰,

汁液可以宽慰失意的心;

逝者西去,

馨香亦留存。”

据传,厄勒克特拉[12]曾抱怨父亲阿伽门农的坟墓上没有及时用桃金娘装点——

“没有酒,也没有桃金娘树枝,

我亲爱的父亲岂能安息。”

希腊人在坟墓周围种植白阿福花和锦葵,认为它们的种子可以滋养死去的人。哀悼逝者的人在葬礼上也佩戴鲜花,帖撒罗尼迦人在阿基里斯葬礼上曾使用了苋菜花环,荷马描述了这一场景。罗马人观察力也很敏锐,奥维德在流放之地写给妻子的信中祈祷——“我死后,你定会为我举行葬礼,你的泪水浸湿奉上的花冠。大火可以把我的身体烧为灰烬,可那余灰仍可感受到你对我的深情。”和希腊人一样,玫瑰在罗马人的葬礼上有特殊意义,他们死前会叫人在坟头上种植钟爱的玫瑰,据说这一习俗后来传入了英国。卡姆登和奥布里都曾间接提及这一习俗。今天,在威尔士,白玫瑰表示坟里葬着年轻未婚女孩。

再谈现代,在意大利,早夭孩童的坟头大都有号称“死亡之花”的长春花——尤其是在托斯卡纳。在德国的一些地方,起类似作用的是石竹。在波斯则是:

“罗勒草摇曳,

坟头花儿香四溢。”

中国人把玫瑰、银莲花和一种石蒜种在坟头,马来西亚人则用罗勒。的黎波里的坟墓有柘橙、茉莉、桃金娘和玫瑰等甜美芬芳的花草。在墨西哥,印度康乃馨俗称“逝者之花”,大溪地人用精心挑选的鲜花遮盖逝者的身体。在美国,共济会成员会把金合欢树枝放在死去弟兄的棺木上。佛教徒主要在丧礼上使用鲜花,柽柳在印度又叫“阎摩的信使”,阎摩是印度的死亡之神。马达加斯加人常在坟头种含羞草,在挪威,殡葬仪式上常见的植物是刺柏和冷杉。法国使用鲜花的习俗更为盛行,在法国南部省份,年轻逝者的棺木里放着玫瑰和柘橙花。这一习俗十分普遍,“怀疑论者和信徒们都遵循,不论逝者是政客、军人,还是王亲国戚,是学者、稚童,还是少女,都照此办理”。(www.chuimin.cn)

据传,在奥尔登堡,人死后的房屋周围必须撒上玉米秆作为符咒,以免不幸再次降临。在蒂罗尔州,新的坟头常常种有接骨木。

在英国,为逝者戴上花冠,在坟墓上播撒花种的做法早已盛行。莎士比亚曾用典雅的诗句,在《辛白林》第四幕第二场中描述过这一习俗,令人感伤:

“当夏天尚未消逝,我还没有远去的时候,斐苔尔,

我要用最美丽的鲜花装饰你的凄凉的坟墓:

你不会缺少像你脸庞一样惨白的樱草花,

也不会缺少像你血管一样蔚蓝的风信子,

不,你也不会缺少野蔷薇的花瓣,

不是对它侮蔑,

它的香气还不及你的呼吸芬芳;

红胸的知更鸟将会衔着这些花朵送到你的墓前,

羞死那些承继了巨大的遗产,忘记为他们的先人树立墓碑的不孝的子孙。

是的,当百花凋谢的时候,我还要用茸茸的苍苔,掩覆你寒冷的尸体。”[13]

阅读古代作品时,常会与这样的典故不期而遇,布兰德先生已收集整理了很多。几年前,葬礼上携带迷迭香嫩枝是惯例,大概是认为迷迭香有纪念的象征意义:

“远近的邻居们都来吊唁,

悲伤地望着少女的灵柩;

小伙子和姑娘们戴着春日开放的迷迭香,

神色忧郁地跟在牧师后面。”[7]

盖伊说撒在坟头上的花有“迷迭香、雏菊、蝶粉花和菊苣”,佩皮斯提到南安普敦附近的一座墓地里种着鼠尾草。很早之前,柏树就有死亡之意,古人常常在墓地周围种植柏树。在英国,柏树在葬礼上使用,科尔斯提到迷迭香和月桂树的同时也提到了柏树:

“柏树枝花环柔顺,葬礼上用得很多。葬礼和婚宴上也用迷迭香和月桂树。这些植物采摘后很长一段时间都不会枯萎,(我猜想)是为了暗示我们不会(立马)忘了眼前的庄重肃穆,而是要长长久久地记在心里。”

远古时起,教堂院子里就种有红豆杉,红豆杉也在葬礼上使用。在巴黎演出的戏剧《罗密欧与朱丽叶》第五幕第三场中有一段话:

“你到那边的红豆杉下直躺下来,

把耳朵贴着中空的地面,

地下挖有许多墓穴,土是松的;

要是踉跄的脚步走到坟地上来,

你准听得见。”

莎士比亚还在《第十二夜》第二幕第四场中提到了把红豆杉铺在殓袍上的风俗:

“我白色的殓衾上铺满了红豆杉;

我死了,却没有一个真心的人为我而悲哀。”

爱情不幸的恋人棺材上放着柳树、红豆杉和迷迭香花环,戏剧《处女的悲剧》[14]中就曾对此有过描述:

“在我的灵柩上,

放上那凄凉的红豆杉花环;

少女们,拿着柳树枝,

说我真的是为爱赴死。

我爱上虚假,但我爱得坚定,

自我降生之时;

直至我的身体躺进那柔软的泥土,轻轻地。”

除此之外,其他的丧葬习俗还包括葬礼后,把少女灵柩上悬挂的鲜花和香草花环挂置在教堂里。尼古拉斯在著作《兰开夏历史》(第二卷第一章第382页)中提到地处福姆兰德分郡区的沃尔瑟姆:“教堂的每个拱门下都悬挂着一个花环,只要有没出嫁的年轻女孩去世了,就挂上一个,这已成了惯例。”盖伊对此颇有感触——

“花环串起,眷念她的甜蜜回忆,

斯人已去,椅子空空,唯有花环挂那里。”

事实上,从摇篮到坟墓,在生命所有重要的仪式上,鲜花都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它们的象征意义历久弥新,成为不同场合选择的缘由。

注释

[1]希尔德里克·弗兰德:《花卉与花卉民俗》,第147页。

[2]艾格尼丝·兰伯特:“花卉与礼仪”,《十九世纪》。

[3]《弗雷泽杂志》,1870年,第711页。

[4]希尔德里克·弗兰德:《花卉与花卉民俗》,第149—150页。

[5]艾格尼丝·兰伯特:《十九世纪》,1880年5月,第821页。

[6]艾格尼丝·兰伯特:《十九世纪》,1878年9月,第473页。

[7]《民间古物观察》,第二卷,1870年,第24页等。

【注释】

[1]泉水节(Fontinalia),古罗马节日,时间在每年的10月13日和冬至节(12月21日)之间。

[2]原文为拉丁文。

[3]原文为“The Fleece”,此处音译。

[4]布匿战争(Punic war),公元前3世纪开始,古罗马和古迦太基为争夺地中海沿岸霸权发生了三次战争,统称布匿战争。

[5]马耳叙阿斯(Marsyas),希腊神话人物,擅长吹笛。

[6]贺拉斯(Horace),罗马帝国奥古斯都统治时期著名的诗人、批评家、翻译家,代表作《诗艺》。

[7]克律塞伊斯(Chryseis),古希腊神话人物,特洛伊阿波罗祭司克律塞斯之女,为阿伽门农所俘。

[8]即弗兰西斯·夸尔斯(Francis Quarles),17世纪英国诗人。

[9]《牧人月历》(The Shepheardes Calender),或译作《牧羊人日记》,是斯宾塞最早的田园诗作,仿照罗马诗人维吉尔等的古代牧歌写成,共十二篇,每篇正好对应一年中的一个月份。

[10]即弗朗西斯·博蒙特(Francis Beaumont)和约翰·弗莱彻(John Fletcher),16—17世纪英国剧作家,英国文学史上一对著名的文艺创作合作者。

[11]《札记与问答》(Notes and Queries),牛津大学出版社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英国语言、文学和历史方面的札记、读者问答和书评。

[12]厄勒克特拉(Electra),希腊神话中的一个女性人物,厄勒克特拉情结就是恋父情结。

[13]参考莎士比亚:《莎士比亚全集·增订本》,第7卷,辜正坤译,译林出版社,2016年版,第166页。

[14]《处女的悲剧》(Maid's Tragedy)是弗朗西斯·博蒙特和约翰·弗莱彻合著的戏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