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80年代至90年代软件园区的发展历程及影响

80年代至90年代软件园区的发展历程及影响

【摘要】:在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印度班加罗尔软件园、爱尔兰国家科技园、以色列创新园等软件园区纷纷崛起,发展势头迅猛,对中国软件园区概念的提出产生了深远影响。中国软件园区资质认定情况见表1。2012年6月,在工业和信息化部软件服务业司的组织指导下,全国78家软件园区联合成立了“中国软件园区发展联盟”,为全国软件园区的共同发展开启了新局面。

随着软件产业的发展,软件园区在美国应运而生。硅谷的前身——斯坦福科学园在斯坦福大学及其教授的推动下于1951年创立,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早的软件园区,其后硅谷几十年的持续成功为世界软件园区的发展树立了典范。在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印度班加罗尔软件园、爱尔兰国家科技园、以色列创新园等软件园区纷纷崛起,发展势头迅猛,对中国软件园区概念的提出产生了深远影响。

国内软件园区的发展经历了三个历史阶段:

一是探索期,即20世纪90年代初期。伴随着“863计划”计算机软件科技攻关的深入实施,国家在借鉴美国、印度模式的基础上,首次提出了建设软件园区的概念,在北京、上海浦东和珠海建立北方、东部和南部软件基地,各运营主体在政府主导下相继成立。当时的软件园区尚停留在概念梳理和规划蓝图阶段,还未实质建设运营。

二是发展期,即20世纪90年代中期到2000年。1995年开始,由原国家科委组建国家火炬计划软件产业基地,辽宁沈阳的东大软件园是第一个试点单位,与济南、成都、长沙等地一起,拉开国内软件园开发布局的序幕,而后大连、昆明、厦门、石家庄、广州、深圳、海口、青岛等地也相继跟进,开始发挥示范和带动作用。由于一些园区所在区域先天条件不足,再加上政府扶持和实际投入不够,园区之间发展不甚均衡。

三是成熟期,即2000年至今。国务院18号文《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于2000年颁布实施,国家开始从宏观政策层面引导、推动软件产业发展,公共服务、财税减免等方面的政策向软件园区倾斜。2001年原信息产业部批准设立了11家“国家软件产业基地”,2003年国家发改委、原信息产业部和商务部认定了6家“国家软件出口基地”。从2010年起,工业和信息化部开始认定以软件园区作为核心载体的“中国软件名城”,并从2011年起开始认定“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软件和信息服务)”,至此软件园“国家队”初具规模。中国软件园区资质认定情况见表1。(www.chuimin.cn)

各地软件园区在软硬件环境营造、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人才教育培训方面不断加大投入,为全国范围内的发展成熟奠定了基础。2012年6月,在工业和信息化部软件服务业司的组织指导下,全国78家软件园区联合成立了“中国软件园区发展联盟”,为全国软件园区的共同发展开启了新局面。

表1 中国软件园区资质认定情况[1]

注:以上数据截至2017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