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话语和行为的发展变化:成为终身学习者的启示

话语和行为的发展变化:成为终身学习者的启示

【摘要】:学生的话语权是指学生这一特殊群体在教育活动中,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理性或感性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态度以及理念的权利。这一点是显而易见,由于学校和课堂有着比较固定和规范的结构,学生在发言之前,都需要先表现出举手这一行为,然后教师再根据自己的一套标准来确定谁能够发言。其二,话语内容被规定。作为学生他们的话语总是受到限制的,他们的话语表现为一种服从性,即服从教师的抉择和分配。

话语是主体表达自身思想、情感、态度的主要方式,它代表着一种权力。它意味着谁有发言权,谁无发言权。从传统的学校和课堂结构来看,教师是话语的占有者,而学生在话语关系中多处于一种沉默或缺失的状态。学生的话语权是指学生这一特殊群体在教育活动中,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理性或感性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态度以及理念的权利。它是学生获得关于人类一切知识的必备权利,它决定着学生在教育活动中有什么样的话语方式(如何说或不说的权利)和话语内容(说什么的权利)。学生的话语具有以下特点:其一,话语权源自教师。这一点是显而易见,由于学校和课堂有着比较固定和规范的结构,学生在发言(提问或是回答问题)之前,都需要先表现出举手这一行为,然后教师再根据自己的一套标准来确定谁能够发言。其二,话语内容被规定。在我们的教学实践当中,教师的教学往往采用了一种比较保守的“忠实取向”,即无论是最后的考试还是平时的上课回答问题,往往都有统一的标准答案。与标准答案一致的、相同的就是对的,与标准答案不一致的、不相同的就是错的,而那些与标准答案不太相关的、接近但也有合理之处的,甚至是具有启发意义的回答似乎并不被提倡。因此,学生的话语内容在一定程度上是被规定好的。其三,话语机会不平等。话语的主导权主要在教师,哪些学生能够正常行使自己的话语权是由教师而定的,因此,在实际中学生的话语权是处于一种不平等的状态,总是一些学生有更多的发言权,而一些学生有较少的发言权。学生的学习成绩、课堂行为表现,教师的教学风格、对学生的认知程度,座位的布局,以及师生关系等都是影响教师赋予学生话语权的因素。上述三点特征在二东等人的叙事中都有较为明显的体现,如二东的“想好了再回答”,夏荷的“成绩好的学生回答问题”,常青的“和老师关系好的回答”等。作为学生他们的话语总是受到限制的,他们的话语表现为一种服从性,即服从教师的抉择和分配。当学生意识到他们作为学习者的身份时,他们会主动地行使自己的话语权,寻求表达自我的机会。学生作为学习者身份即意味着个体主体意识的觉醒,他们会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当中,通过与教师的平等对话(而不再是按指令行事),从一种“不能说、不敢说、不愿说”转变到“敢说、会说、乐说”,从而来实现自我声音的表达。(www.chuimi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