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二东、春丽、夏荷及常青等人的叙事中,归属感对他们的学习产生了不小的影响,他们的归属感主要受师生关系的影响。马斯洛认为归属感是人的一种基本需要,它是个体在整个发展历程当中一直在探寻的情感需求。因此,当外界因素发生变化时,例如,遭遇二东、春丽、常青叙事中的“换班”事件,他们的归属感也不再会发生剧烈的变动。......
2023-10-21
1.自我的认知:从典型的学生到自主的学习者
个体对自我的认知总是处于一个动态的、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之中,这个过程既和个体的成长和成熟有着紧密的联系,也和个体的学习甚为相关。从二东、春丽、夏荷及常青的四个案例中我们可以发现,个体对自我的认知是一个从典型的学生[8]到自主的学习者的转变过程。典型的学生通常是这样定义自己的,即“我是一个学生,我的主要任务就是学习”。因此,他们往往对于学习并没有太多的概念,并不一定清楚学习是什么,自己为什么要学习,自己应该如何学习,以及谁应该对学习负责。例如,在春丽的叙事当中,小学时期的学习主要是与获得他人的表扬和赞许有关,初、高中时期的学习主要是为了考试和升学,而到了大学时期才开始真正地关注自我。同样,二东等人的叙事也有同样的变化轨迹。由关注外界到关注自身,这是由学生向学习者转变的一种标志。
个体自从进入学校之日起,就被贴上了“学生”的标签,个体认为“我是一个学生”是一件非常顺其自然的事情。同样作为学生,上课、写作业、考试、升学等也是不需要去多想、多问的事情,只要按照要求去做,只要跟着老师的引导走,只要符合学生的规范就没有任何问题。然而,这些看似习以为常的背后却有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很容易导致学生养成一些依赖、被动、顺从等习惯,而失去了批判、质疑、自主、创新的品质。随着个体的发展成熟,当个体开始意识到应该对自己的学习负责,认识到学习应该是一种自主学习时,原有的学生身份已经变成为一种干预、一种困扰、一种阻隔,而身份的改变并非是可以轻易实现的,它需要对已有身份进行解构,然后再建构新的身份。在新的身份得到确立之前,个体很容易产生身份认同危机,并伴随着茫然、焦虑、孤独、失落等情感体验和心理反应。然而,个体为了能够主动地适应外界变革的挑战,为了保持内在自我与外在自我的一致性和同一性,又不得不建立新的身份。总之,学生需要在学习过程中尽早建构一种主动性的身份,这种主动性的身份能够促使个体根据外界的改变来调适和整合自我。
2.学习的认知:从被动学习到自主学习
在常青的例子中,常青认为大学以前的学习是被动学习,老师教什么就学什么,只要跟着老师的步子走即可,学生对老师形成了很强的依赖,而到了大学之后,教师的教学方式发生了变化,学生需要在一定程度上对自己的学习负责,因此,他们必须要学会自主学习。特里·海克认为学生是学校教育的顺从者,他们寻求的是“知识”(knowledge),而学习者是提出问题、直接与内容互动、满足好奇心、自我指导的人,他们寻求的是“成功”(success)。[9]同样,在二东等人的叙事当中,当他们是“典型的学生”时,他们并没有思考学习的意义,学习只是发生在学校里、课堂上的一种计划性的活动。教师根据一定的教育目标,按照一定的顺序组织教学内容,然后再通过一定的媒介将教学内容传递给学生,而学生只需要跟着计划往前走即可。在这个过程中,所有的环节都是被提前计划好的。学习是一种有着固定规范和结构的活动,学生在这个活动中主要是对教师的教学行为做出回应,而少有机会参与到其他的过程之中。所有学生均处于同样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进程以及学习评价之中,学生的主体性、个体化差异、多元化需求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忽视。因此,“典型的学生”即意味着一种被动的学习倾向。(www.chuimin.cn)
学习者的学习需要个体在学习过程中以一种主动的姿态投入其中,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具有比较充分的自主性和灵活性。能够知道自己为什么学习,如何学习,何时学习,采用何种方法学习,学习过程中应该和谁互动、何时互动、如何互动,并能够参与到对自身学习结果的评价之中。换言之,学习者的学习是一种自主学习、一种个性化学习,他们不仅需要对自己的学习负责,还需要在学习过程中根据环境及任务水平的改变对自我的学习动机、学习策略、心理状态等进行监控、管理和调试,而且能够根据自身的需要和身心特点制订学习目标,选择学习方法,计划学习进程,评价学习结果。更为重要的是,学习者的学习是一种持续性的学习,它跳出了固定的时间和空间限制,并整合了正式学习和非正式学习情境模式,例如发生在学校中的学习和日常生活中、工作场所中的学习等。总而言之,学习者的学习是一种可在他人协助下,自己主控、自己负责的学习活动。
3.总体的认知:渐渐清晰的自我图像
从二东等人的叙事中可以发现,他们的总体认知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渐趋成熟的,学习和自身之间的联系也开始由分立走向融合,并呈现出一幅渐渐清晰的自我图像。学生认知的这种发展变化除了生理原因之外,还有非常重要的一点儿,即个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的互动。根据伊列雷斯的理解,任何学习都包含两个过程:获得过程和互动过程。获得过程既包括内容方面的获得,又包括心理方面的获得,获得过程的结果表现为个体经验的累积,而互动过程的发生使得个体与环境之间的联系更加复杂和紧密。在这两条主线下,个体对自我的认识变得更加清晰,例如在常青的案例当中,小学时候的常青是个“乖孩子”,努力学习只是为了得到他人的赞许,这也意味着其关注他人要多于关注自我。到了初中时期,常青进入了青春期,虽然也开始关注自我,不过还是取决于他人眼中的自我形象。到了大学时期,日渐清晰的自我图像才慢慢凸显出来,常青知道了自己为什么迷茫、焦虑,开始反思自己的过往,并试图寻找真正有意义的生活。
有关如何成为终身学习者:基于学习和身份的启示的文章
在二东、春丽、夏荷及常青等人的叙事中,归属感对他们的学习产生了不小的影响,他们的归属感主要受师生关系的影响。马斯洛认为归属感是人的一种基本需要,它是个体在整个发展历程当中一直在探寻的情感需求。因此,当外界因素发生变化时,例如,遭遇二东、春丽、常青叙事中的“换班”事件,他们的归属感也不再会发生剧烈的变动。......
2023-10-21
认知感处于正方体的正前方,它是个体对自身一种较为直接的认知,如认为“我是一个学生”“我是一名教师”等,这些身份的认知往往可以通过某种外在的或显性的方式得以展示,比如当个体符合一定条件进入学校学习时,便具有了学生身份,因而也形成了对“我是一个学生”的认知感。同样,当个体获得了教师从业资格,正式进入学校或其他机构从事教学活动时,他在获得教师身份的同时也形成了对“我是一名教师”的认知感。......
2023-10-21
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来看,此处的“学生”主要是对进入鸿都门学习的人的一种称谓,它表明了一种身份或资格。而从词的构成来看,“学生”是由“学”和“生”组成。其他的意义如“生育”“生命”“生活”等都是由本义引申而来的。例如“学”字的“学习”“模仿、效仿”“学习之人”的含义,“生”字的“有生命力”“不成熟”等含义。......
2023-10-21
常青的叙事更能体现出他作为后者的一面,常青为了成为“三好学生”,努力地成为他人眼中的图像。尽管常青这里没有明确提及学习,但是从“老师说什么就做什么”的话语中可以看出,他的学习多为一种被动的学习,他所体现出来的身份图像也更倾向于一种典型的学生身份。当师生关系紧张时,常青对英语学习非常消极,而当师生关系比较亲密时,常青对英语学习又非常积极主动,并获得了明显的学习效果。......
2023-10-21
我们不否认学习者所处的社会环境背景的重要作用,不过,相对于学习者的学习而言,他们所处的社会环境仅是以协同的方式发挥作用,因此,可以被看作学习的内容、材料或学习的条件。环境能够促进学习,不过赋予学习以意义的是学习者本身。此外,一个人赋予知识的意义并不能直接被传递给另外一个人,只有学习者本人才能炼制属于他自己的意义,并通过自身经验将这个意义与他之所“是”相兼容。......
2023-10-21
而就现代意义上的“学生”而言,它的准确由来时间,目前已经很难考证,当前已有的文献并没有就现代“学生”一词出现时间有明确的记载。因此,现代“学生”的概念是蕴含在古代“学生”概念之中,随着教育形式的改变而渐渐地形成现在的意义。学校作为一种主要的教育机构,对学生的学习产生了重要及深远的影响,其中,非常鲜明的一点儿是赋予了学习者以“学生”的身份。......
2023-10-21
个性化的评价是一种差异性的评价,评价的目的不在于检测学生取得的共同进步情况,而在于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对于学校而言,学校必须建立严谨的跟踪评估体系。这就需要每所学校都建立一套系统化的、符合学生需求的评估体系对学生进行定期、有效的成绩评估及跟踪。学生参与的个性化学习评价可以让学生及时地了解自身的学习状态,自定学习步调。......
2023-10-2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