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学习和身份:认知感的发展变化

学习和身份:认知感的发展变化

【摘要】:学生认知的这种发展变化除了生理原因之外,还有非常重要的一点儿,即个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的互动。

1.自我的认知:从典型的学生到自主的学习者

个体对自我的认知总是处于一个动态的、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之中,这个过程既和个体的成长和成熟有着紧密的联系,也和个体的学习甚为相关。从二东、春丽、夏荷及常青的四个案例中我们可以发现,个体对自我的认知是一个从典型的学生[8]到自主的学习者的转变过程。典型的学生通常是这样定义自己的,即“我是一个学生,我的主要任务就是学习”。因此,他们往往对于学习并没有太多的概念,并不一定清楚学习是什么,自己为什么要学习,自己应该如何学习,以及谁应该对学习负责。例如,在春丽的叙事当中,小学时期的学习主要是与获得他人的表扬和赞许有关,初、高中时期的学习主要是为了考试和升学,而到了大学时期才开始真正地关注自我。同样,二东等人的叙事也有同样的变化轨迹。由关注外界到关注自身,这是由学生向学习者转变的一种标志。

个体自从进入学校之日起,就被贴上了“学生”的标签,个体认为“我是一个学生”是一件非常顺其自然的事情。同样作为学生,上课、写作业、考试、升学等也是不需要去多想、多问的事情,只要按照要求去做,只要跟着老师的引导走,只要符合学生的规范就没有任何问题。然而,这些看似习以为常的背后却有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很容易导致学生养成一些依赖、被动、顺从等习惯,而失去了批判、质疑、自主、创新的品质。随着个体的发展成熟,当个体开始意识到应该对自己的学习负责,认识到学习应该是一种自主学习时,原有的学生身份已经变成为一种干预、一种困扰、一种阻隔,而身份的改变并非是可以轻易实现的,它需要对已有身份进行解构,然后再建构新的身份。在新的身份得到确立之前,个体很容易产生身份认同危机,并伴随着茫然、焦虑、孤独、失落等情感体验和心理反应。然而,个体为了能够主动地适应外界变革的挑战,为了保持内在自我与外在自我的一致性和同一性,又不得不建立新的身份。总之,学生需要在学习过程中尽早建构一种主动性的身份,这种主动性的身份能够促使个体根据外界的改变来调适和整合自我。

2.学习的认知:从被动学习到自主学习

在常青的例子中,常青认为大学以前的学习是被动学习,老师教什么就学什么,只要跟着老师的步子走即可,学生对老师形成了很强的依赖,而到了大学之后,教师的教学方式发生了变化,学生需要在一定程度上对自己的学习负责,因此,他们必须要学会自主学习。特里·海克认为学生是学校教育的顺从者,他们寻求的是“知识”(knowledge),而学习者是提出问题、直接与内容互动、满足好奇心、自我指导的人,他们寻求的是“成功”(success)。[9]同样,在二东等人的叙事当中,当他们是“典型的学生”时,他们并没有思考学习的意义,学习只是发生在学校里、课堂上的一种计划性的活动。教师根据一定的教育目标,按照一定的顺序组织教学内容,然后再通过一定的媒介将教学内容传递给学生,而学生只需要跟着计划往前走即可。在这个过程中,所有的环节都是被提前计划好的。学习是一种有着固定规范和结构的活动,学生在这个活动中主要是对教师的教学行为做出回应,而少有机会参与到其他的过程之中。所有学生均处于同样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进程以及学习评价之中,学生的主体性、个体化差异、多元化需求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忽视。因此,“典型的学生”即意味着一种被动的学习倾向。(www.chuimin.cn)

学习者的学习需要个体在学习过程中以一种主动的姿态投入其中,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具有比较充分的自主性和灵活性。能够知道自己为什么学习,如何学习,何时学习,采用何种方法学习,学习过程中应该和谁互动、何时互动、如何互动,并能够参与到对自身学习结果的评价之中。换言之,学习者的学习是一种自主学习、一种个性化学习,他们不仅需要对自己的学习负责,还需要在学习过程中根据环境及任务水平的改变对自我的学习动机学习策略、心理状态等进行监控、管理和调试,而且能够根据自身的需要和身心特点制订学习目标,选择学习方法,计划学习进程,评价学习结果。更为重要的是,学习者的学习是一种持续性的学习,它跳出了固定的时间和空间限制,并整合了正式学习和非正式学习情境模式,例如发生在学校中的学习和日常生活中、工作场所中的学习等。总而言之,学习者的学习是一种可在他人协助下,自己主控、自己负责的学习活动。

3.总体的认知:渐渐清晰的自我图像

从二东等人的叙事中可以发现,他们的总体认知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渐趋成熟的,学习和自身之间的联系也开始由分立走向融合,并呈现出一幅渐渐清晰的自我图像。学生认知的这种发展变化除了生理原因之外,还有非常重要的一点儿,即个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的互动。根据伊列雷斯的理解,任何学习都包含两个过程:获得过程和互动过程。获得过程既包括内容方面的获得,又包括心理方面的获得,获得过程的结果表现为个体经验的累积,而互动过程的发生使得个体与环境之间的联系更加复杂和紧密。在这两条主线下,个体对自我的认识变得更加清晰,例如在常青的案例当中,小学时候的常青是个“乖孩子”,努力学习只是为了得到他人的赞许,这也意味着其关注他人要多于关注自我。到了初中时期,常青进入了青春期,虽然也开始关注自我,不过还是取决于他人眼中的自我形象。到了大学时期,日渐清晰的自我图像才慢慢凸显出来,常青知道了自己为什么迷茫、焦虑,开始反思自己的过往,并试图寻找真正有意义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