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如何成为终身学习者:揭示学习者身份

如何成为终身学习者:揭示学习者身份

【摘要】:夏荷对学习的不同认知,一方面与其当时的认知发展水平有关系,另一方面也与其当时的学习环境、学习特点有着紧密的联系。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一点在夏荷的学习经历当中体现得非常明显。因此,夏荷在英语学习中表现十分积极。从夏荷的这段叙事当中不难发现,英语老师是她持续投入学习的一个动力因素。

1.认知感

“太在意别人的看法”和“不敢勇敢做事”

别人的看法,也是促使自我认知感形成的一个重要途径。然而在对别人的看法方面,需要有选择性地取舍,需要把握一个度,既不能完全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也不能太过于注重别人的看法。在高中以前,夏荷是比较自信的,而到了高二以后,夏荷变得不再那么自信了,主要原因可以归结为夏荷过于注重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她说:“我上初中的时候其实从来没有在意过别人对我的看法,那时候压根儿就没有想到过这些事,我觉得那时候很单纯,玩得开心,学得很投入。到了高中的时候,尤其是高二下学期之后,我比较在意别人对我的看法了,在意别人对我的评价,不知道为什么,以前不太在意的东西现在却特别在意了。我觉得自己没有像初中时候那么纯粹和勇敢了,明明有些事情可以去做,可以去表达,但是都要经过很多次的自我斗争后才敢去尝试、去做。还有就是当时选择理科的时候,就是因为很多同学都认为学理科的人聪明,所以我才选择了理科,其实我自己还是更喜欢文科一点儿……”在夏荷的叙事当中可以看出,她实际上经历了一种自我认识上的转变,即从初中时期的自我意识比较薄弱到高中时期过于关注自我的转变。然而,这种自我意识不是源自自我的感知,而是源自别人对自我的看法和评价。由于过于在意自己在别人眼中的形象,夏荷出现了不敢勇敢做事、内在自我挣扎等问题。就在文理分科做选择的时候,因为别人眼中的“理科”学生比“文科”学生聪明,就放弃了自己喜欢的文科而选择了并不擅长的理科。不过,后来的夏荷也改变了这种认知,她觉得选择自己喜欢的、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学习:一种走向自我实现的途径

对于夏荷而言,她对学习的认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不断发展变化的,这种变化表现为对学习的认识从不知到知、从浅层到深刻这样一个过程。夏荷叙述道:“上小学的时候,可能是因为太小,我也不知道学习是什么,每天就那样过来了,不过我还是很努力地去学习,因为我想当一名老师。到了初中时期,我觉得学习能够给我带来快乐。在高中的时候,虽然说要高考,但是感觉目的也不是非常明确,不知道要考什么,选择哪种学校。到了大学以后,可能是因为长大了的缘故,我觉得能让我学到很多东西。怎么说呢,学习会让你变得有涵养,能让你去思考很多以前没有思考过的东西,你会有不一样的看法,能够认识更多的人。同时,生活本身也是一种学习,通过学习你能够成为自己想要成为的人,就是自我实现吧!”夏荷对学习的不同认知,一方面与其当时的认知发展水平有关系,另一方面也与其当时的学习环境、学习特点有着紧密的联系。小学时期,夏荷并不清楚学习的目的是什么,只知道好好学习才能够实现当老师的愿望;初中时期,她把学习看作获得快乐的一种方式;到了高中,由于学习氛围变得很紧张,高考几乎是学习的唯一目的;而大学时期,学习成了生活中的一部分,学习是走向自我实现的一种途径,学习能够实现自己想要的生活。

2.动机和情感

学习动机:“最主要的是自己的兴趣”

夏荷对看小说和学英语比较感兴趣,她在这一过程中一直比较主动积极,不用任何人去督促,这也是她自始至终能够坚持做好的事情。她很享受看小说和学英语的过程,有一种比较愉快的情感体验。她说:“从我上高中开始我就很喜欢英语,我会自己去外面买英语杂志看,有时还看英语新闻、收集各种比较感兴趣的话题。我也非常喜欢看小说,记得高中有个暑假,我看了将近20本的小说,现在想起来都觉得自己当时很疯狂。我现在也对它们很感兴趣,但是不会像高中那个时候那样痴迷,现在有时间还是会主动地去看一些英语类的杂志、书籍。我就是那样,自己感兴趣的东西会很喜欢,比如学习英语,而不喜欢的东西我可能不会去碰它。”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一点在夏荷的学习经历当中体现得非常明显。夏荷喜欢英语、喜欢看小说,对它们感兴趣,愿意投入时间到这些方面,而且乐此不疲。而不感兴趣的东西,她感觉学起来会很有压力,对于夏荷而言,兴趣是她学习的最大动力。

“回报老师的关照”

在夏荷的英语学习过程当中,老师也扮演了关键的角色,英语老师对于夏荷非常关照,非常喜欢她。因此,夏荷在英语学习中表现十分积极。夏荷叙述道:“其实到了大学时期,虽然我还是很喜欢英语,但是没有像上高中时那么有激情了。不过,由于英语老师对我超级好,而我又是英语课代表,所以当我不想听课的时候,我还是说服自己去认真听课。老师提出的问题,我基本上都是最积极回答的。我觉得,大学不像是高中那个时候,大学老师一般都是上课来下课走,很多老师也叫不上你的名字,而我们英语老师对我特别好,我很尊敬她,要对得起她对我的关照。”从夏荷的这段叙事当中不难发现,英语老师是她持续投入学习的一个动力因素。在英语课上,她总是会表现得很积极,对于老师的互动给予积极的反馈,而在其他课上的表现则并非如此。这也间接地证明了良好的师生关系确实有助于学生的学习投入和对学习的认识,认同某位老师可能会喜欢某门课程,喜欢某门课程则会更愿意投入时间和精力去学习。

3.意义

“实现当老师的理想”

夏荷小时候的理想就是当一名老师,而好好学习是成为一名老师的必由途径,这是夏荷小时候对学习意义的认识。这种认识主要是源自家庭(如爷爷奶奶)的影响。夏荷说道:“我小的时候非常喜欢当老师,因为我的爷爷奶奶都是老师,我记得小的时候,爷爷奶奶就告诉我,想当老师就要听话,要好好学习,只有学习好的孩子才能当老师。因此,在小学的时候,我都非常听话,学习也很努力,每次考试成绩都非常好。可能那时候觉得学习的意义就是能让我成为一名老师吧。”家庭作为个体童年时期最重要的成长环境,家人的正确引导是儿童形成某种认知的关键,且这种认识在儿童的整个发展历程当中的影响都是持久和深远的。在夏荷的经历当中,成为一名老师这一理想从小学一直延续至今,而成为一名老师就必须通过好好学习才能实现,这种认识虽然在表现形式上可能有所不同,但是本质都是一样的。由此可见,学习的意义就是实现自我的一种方式。(www.chuimin.cn)

“获奖后我更加自信”

夏荷初中的时候有两次难忘的获奖经历,这两次获奖经历对于夏荷而言是一个很大的肯定和鼓励,使得夏荷不仅更加愿意学习,更为重要的是使夏荷整个人都变得更加自信。她说:“当时浙江那边也有学区演讲比赛,我记得当时我比较犹豫参不参加,就在我犹豫不决的时候,我的数学老师,也就是我们的班主任,他就很鼓励我去尝试。最令我意外的是,最后竟然还获得了一等奖。后来就进入了县里面的演讲比赛,当时我又获得了二等奖,这件事情对我鼓励非常大。还有就是,当时我的科学课并不是很好,我觉得还是有点薄弱,但是在一次奥赛比赛中很意外地获得了二等奖,我当时觉得很意外。这两次获奖对我很有影响,我觉得不管干什么事情一定要勇敢去尝试,不要在没有做之前就轻易否定自己。”在夏荷的叙事当中可以发现,夏荷的收获至少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获得了荣誉,即奖励本身;二是夏荷心理层面的收获,这种收获对于夏荷而言也许意义更重要,从刚开始“犹犹豫豫”到最后表示“一定要勇敢尝试”,这是一个非常明显的转变,这种转变意味着夏荷建立起了对自我的某种自信。

4.话语和行为

成绩好的学生回答问题

在学校和课堂的场域中,学生回答问题的权利是由教师来支配的。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分配风格和差异,例如:有的教师喜欢让成绩好的学生发言,有的老师喜欢让乖巧听话的学生发言,有的教师喜欢让坐在前排的学生发言。总之,每个人的发言机会是不一样的。夏荷说道:“我的小学语文老师有个习惯,她总是喜欢叫语文成绩好的学生起来回答问题,而成绩不好的学生或是不听话的学生,她很少注意到他们。我的同桌,似乎天生就是个爱动的人,不管什么课,总喜欢说话、做小动作,再加上学习成绩比较差,很多老师都不太喜欢他,语文老师也是如此。有一次上语文课,好像是学习古诗词《题西林壁》,老师问了一个问题:这首古诗反映了怎样的人生哲理?我的同桌好几次举起手来,老师的目光都跳了过去,而回答问题的最后还是那几个成绩好、比较听话的学生,而我的同桌始终没有得到允许。”虽然这件事情不是发生在夏荷身上,但她还是能够意识到,同桌的话语权实际上被剥夺了。在那节语文课上,她的同桌始终没有发言的机会,他的声音实际上是被抑制的。在课堂中,回答问题是一种最为基本的话语表达形式,也被认为是一种“正规”的途径和方式。这种话语形式主要是存在于教师和学生之间,并以教师作为话语行为的主导者,教师往往会根据自己的某种标准选择性地分配话语权,例如,选择成绩好的学生,选择积极活泼的学生,而一些处于“边缘状态”的学生则容易被忽视。

5.归属感

“良好的师生和伙伴关系”与“积极的学习投入”

夏荷初一和初二的时候是在浙江某个中学就读的,那段时光对夏荷来说非常难忘,主要原因是其与老师和同学建立了良好的师生关系、伙伴关系,夏荷觉得那个时候学习非常开心,因此在学习上也表现得十分积极。她说:“刚上初中的时候,从湖南来到了浙江的一个中学读书。那时候非常幸运,遇到的老师和同学都非常非常好,我觉得那时老师对我的影响挺大的,现在的一些‘三观’很多都是受那段时间的影响。我当时有很多关系比较好的同学,我们经常在一起学习、一起玩。不知道为什么,我那时候一直保持一种很积极向上的姿态,然后成绩特别好,一直保持在班里的前三名。当时不知道学习为什么,就是觉得很单纯很快乐,那段时间是我最开心的时候,我觉得。现在回想起来,我觉得主要是因为当时和老师、同学的关系都特别好的原因吧!”从夏荷的叙事中不难看出,夏荷在学习上的积极投入,以及所取得的良好学习成绩,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于和老师及同学所建立的良好关系,这种关系给夏荷营造了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物质的和心理的),使得夏荷在学习过程中产生了比较正向的、积极的情感体验。

6.已有学习经历

从“被别人教”到“教别人”

夏荷大二、大三的时候开始去做兼职,主要是去做家教和在辅导机构上课,后来也去过当地的一所小学实习,在做家教、辅导机构上课以及实习的经历当中,夏荷对学习及自身的看法和认识发生了明显的改变。这种改变主要体现在从“被别人教”到“教别人”的两种不同认识上。夏荷说道:“在学校的时候,总以为自己是学生,老师让干什么就干什么,尤其是在大学以前,感觉一直都是被别人牵着鼻子走,我们只要做好老师要求做的就够了。上了大学才发现,原来当老师并不是像我之前想象的那个样子,当老师一点儿都不能被动,你必须主动地去教学生,主动地与学生沟通,遇到难题也必须主动地想办法去解决。而学生就不一样,什么事情都由老师操心,不会做的题问老师就行。在做兼职和实习的时候我才发现,天呢,要做的事情太多了,我要想办法给学生讲明白学习的内容,想办法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当他们做错题的时候思考应该如何帮他们避免以后再犯类似的错误。我自己要学好多好多的东西,比如,要学习如何进行教学设计,学习如何制作微视频教学课件,等等。总之,以前就是等着别人教,而现在是思考应该如何去教别人。而在教别人的这种角色中,真的有好多好多东西要自己去学习。”夏荷做兼职和实习的经历对她自身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她觉得当自己是学生身份的时候,主要是接受式学习,即从教师那里接受知识,学习只要跟着老师走即可。而当她扮演了不同的角色时,如准教师的角色,她发现学习根本不是接受式的,而是需要自己不断地学习和探索。其实,在夏荷做兼职和实习的过程中,一方面,她依旧保留了学生身份,因为她仍然是学校里的学生;另一方面,当她在实习、教别人的情境中,扮演了准教师的角色。在这种准教师的角色情境中,夏荷具有了新的身份,即学习者的身份,她需要改变对学习的已有认识,需要主动地承担起学习的职责,需要自主地从事学习活动,例如,夏荷主动地学习教学设计和微视频制作,自主地反思等。由此可以看出,不同的身份使得夏荷表现出了不一样的学习姿态,从一个被别人教的学生转变为一个教别人的“准教师”角色的学习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