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成为终身学习者:学习者身份图像

成为终身学习者:学习者身份图像

【摘要】:从二东的叙事中可以发现,从小学到高中,二东的学习有两个特点:一是自身积极主动地完成老师所布置的各项学习任务,二是在老师的关注和督促下学习。二东用“被老师牵着鼻子走”来形容高中及以前的学习,这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视为二东对之前自我学习的一种认知图像。经过以上准备,二东最后获得了较为满意的学习结果。在老师的表扬和关注下,二东的学习更为积极。

1.认知感

“被老师牵着鼻子走”

整个小学时期,二东似乎对学习没有形成某种“概念”,甚至从来没有想过学习有什么用,学习到底意味着什么。中学时期,学习也主要是跟着老师的教学走。二东说道:“记得以前在上小学的时候,每天放学老师都会布置很多作业,语文主要就是抄写,数学会有很多练习题。第二天到了学校,要把作业交给小组长检查,再由小组长向老师报告作业的完成情况。如果谁的作业没有完成,就会面临惩罚。初中的时候,我的学习成绩还不错,可能是之前养成的习惯吧,只要是老师的要求,我都能按时完成。初中管理得比较严格,每天都有早晚自习,而且一般都会有老师来检查,督促我们学习。那时候,经常测试,只要学习成绩有下滑,老师就会专门找我谈话,虽然我知道老师是为了我好,但是现在看来那时的学习还是‘被老师牵着鼻子走’。高中时候,感觉老师没有像初中老师那样关注我了,高中的学习成绩就有所下滑了。”从二东的叙事中可以发现,从小学到高中,二东的学习有两个特点:一是自身积极主动地完成老师所布置的各项学习任务,二是在老师的关注和督促下学习。这种学习既包含了主动的一面,又体现出了更多被动的特征。例如,小学时期,虽然二东每次都能主动完成学习任务,但是完成任务的起因却是为了避免受到惩罚,而不是基于自身的一种内在兴趣或需求等。初中时期,学习成了一种例行常规的活动,有老师的专门监督、检查和评价,学习是在老师的计划下进行,老师的关注是二东能保持良好学习成绩的重要因素。然而,这种主要基于教师外在关注所进行的学习行为并不稳定,当教师的关注消失或减退时,学习行为可能会受到很大的影响,这点从二东高中学习成绩中就可以得到印证。二东用“被老师牵着鼻子走”来形容高中及以前的学习,这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视为二东对之前自我学习的一种认知图像(cognitive image)。

“自考心理咨询师的准备”

和过去相比,大学时期的二东显得更为积极,他对自己有着较为清晰的规划,并能够根据自己的需要主动去学习,二东讲述了他大三时期准备考心理咨询师的经历。他说:“虽然我的专业是心理学,但是我感觉自己的专业学习还是很弱。大三那年,我准备考心理咨询师,虽然没有任何人要求,但这毕竟是对我专业所学的一种证明嘛,于是我就决定一定要考下来。心理咨询师要考基础知识、技能操作和职业道德三个部分,其实这里面很多要考的内容我们所学的课程中并没有开设,只能自己学习。我就自己制订了一个备考计划,例如需要什么材料,哪些版本的教材比较受推荐,先看什么再看什么最后看什么,准备要进行几轮的复习等等。此外,为了提高技能操作的部分,我还报考了一个培训班。最后,运气比较好,我顺利地通过了国家心理咨询师的考试。”这里,二东描述了他备考心理咨询师的过程,从他的叙事中可以发现,备考心理咨询师完全是他自发自愿的,没有任何外在的强迫或是引导,而是为了对自己专业学习的一种肯定,很明显这种“肯定”的需要是一种内在的。更重要的是,二东在这个准备的过程中实现了对自身学习的一种计划和管理,例如,他不是盲目地去学习,而是在开始着手复习之前就为自己制订了一份清晰的计划,并在某种程度上对自身的情况进行了评估(如知道自身技能操作方面不足),然后选择了一种实践模式,如自学加培训班学习相结合。经过以上准备,二东最后获得了较为满意的学习结果。从对学习的认知方面来看,虽然二东没有明确地说他对学习的看法或是对自我的认识,但是从“没有任何人要求”“只能自己学习”等表述和字眼中能够发现,此时的二东更倾向于一种自主学习,也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为一种学习者的图像。

2.动机和情感

“老师的表扬”和“年级第一的荣誉”

二东小学时候的成绩一直比较普通,而到了初中,英语和数学成绩的提高使得二东获得更多的关注和鼓励,二东本人也变得更加自信。在老师的表扬和关注下,二东的学习更为积极。二东说道:“我记得上初一的时候才开始接触英语,我们那里的教学条件比较差,大家的英语其实都不太好。由于我在家的时候哥哥教过一些,所以还是有一点点基础的。因此,在平时的上课和考试中,我总是比其他同学要好一些,英语老师也开始慢慢地关注我,经常给我很多表现的机会和鼓励,我也更喜欢学习英语,当然对英语学习投入的时间也比其他要多一些。那时,我的英语成绩一直是班里第一。另外,我有一个亲戚是县里面的高中数学老师,初一假期,妈妈把我送去她家补课,一边复习以前的内容,一边学习新的知识。在新的学期开始后,可能是补课的缘故,我的数学成绩也有了非常明显的提升,这使我仿佛找到了自信。在接下来的每次考试中,我的综合成绩一直是全年级第一名,我瞬间成了学校的‘风云人物’,那种感觉真的非常棒,学习也比较愉快,也更加有动力。为了保持第一的荣誉,我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从二东的此叙事中可以发现,二东取得的优异学习成绩可以归为以下几点原因:一是有过非正式学习的经历,例如英语方面,由于之前与哥哥的互动,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基础,数学方面有过补课的经历,这种非正式的学习经历促进了二东在学校中的学习;二是由于学习成绩的提高,获得了老师的关注和肯定,老师的表扬使得二东投入了更多的时间去学习;三是为了维持自身年级第一的荣誉,这种荣誉既给二东带来了一些外在的成就,同时也使他在学习中获得非常愉快的情感体验,这种荣誉及其背后的情感因素是二东持续投入学习的一种有力动机。可以看出,二东的学习动机既有内在的因素,也有外在的因素,例如,“年级第一的荣誉”可被看作内在自尊和满足心理的一种情感需要,而老师的关注、表扬以及补课等外部动机的成分要更多一些。当这种外部的因素消失时,二东在学习上的投入以及表现都会受到很大影响。

“上火箭班”和“考一本大学”

高中的时候,二东的学习主要分为两个阶段:一是高一时期重点班的学习,二是高二以后“火箭班”的学习。从“重点班”到“火箭班”的过程,是二东整个高中时期比较难忘的经历。考个一本大学是他整个高中时期最为清晰的学习目标。二东叙述道:“那个时候,学校每届只有两个‘火箭班’,三个‘重点班’,其余的都是普通班级。其实,‘重点班’也还不错,但是与两个‘火箭班’比起来还是有明显的差距。‘火箭班’是考大学的保证,当时高中最好的师资都集中在了两个‘火箭班’上,他们有单独的楼层,传闻是学校的‘风水宝地’。高一的时候,我被分在了三个重点班之一,那时心里很不平衡,十分羡慕‘火箭班’的学生。我高一时候学习比较刻苦,也算比较幸运吧,终于在高二文理分科的时候考入了‘火箭班’。进入‘火箭班’之后,学习上没有之前那么用力了,虽然那时候很清楚自己想要考一个好大学,但学习上还是‘分心’了。现在考上了一个普通二本学校。其实,现在心里比较后悔,如果当时好好努力一把,一定能够上一个更好的大学,也会有更多的选择。……”可见,二东高中时期还是有过很强的学习愿望,即进入“火箭班”。在他的心里,“火箭班”不仅代表着荣誉,也代表自己过去的辉煌。进入“火箭班”是二东高中初期最强烈的学习动机,也是那时候一个明确清晰的学习目标。而在未进入“火箭班”之前,二东出现了羡慕、渴望、心理落差等情感体验,这种情感体验与他之前初中时期的“成功”体验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对比的结果促使了二东积极努力学习,以便能够获得进入“火箭班”的资格。二东高中时期还有一个明确的学习目标,即考大学,相对于整个高中的学习而言,考大学可被视为一个较为长期的学习目标,这就需要个体长期的心智能量的投入,包含清晰的短期学习目标和计划、坚定的意志品质以及积极的情感支持等。从二东后期反思中可以看出,该学习目标实际上并未实现,他并未考入自己理想的一本大学,二东用“现在心里比较后悔”表现出了对此事遗憾的情感。

3.意义

“意义模糊”到“上好学校,找自己喜欢的工作”

二东起初对学习的意义是比较模糊的,并没有对学习的意义形成比较清晰的认知图像,他用“小学感觉就是那样玩过来的”一句话总结了小学的学习。初中渐渐地感觉到了学习的某些意义,例如,能得到关注和表扬、考入高中等。而整个高中时期,高考是学习的核心,自然考大学、找工作成为他对高中时期学习意义的理解。二东叙述道:“在整个小学和初中时期,其实,我也不知道学习的意义到底是什么,小学感觉就是那样玩过来的。到了初中时期,由于初中的成绩比较好嘛,老师们都比较喜欢我,我觉得学习也比较愉快。虽然那时每天学习任务也比较重,但是我好像也不觉得有多累。那时也不太清楚学习的意义是什么,可能是为了得到老师的关注和表扬吧,也可能是想上个好的高中。到了高中之后,感觉一切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没有老师像以前那样关注我,学习竞争也比较激烈,感觉整个高中时期,似乎整个学校、整个班级、周围的老师和同学都把目光转向了高考。刚上高一的时候,老师们就会暗自评判哪个学生有潜质,哪个学生能够考上好大学,哪个学生会上一本,等等。甚至连老师批评学生也是张口大学、闭口高考的。仿佛高中那几年,高考和大学是出现频率最高的词语,高考是高中生活的全部。那时流传最多的一句话就是‘高考就是大学的敲门砖,高考考好了,就能上个好的大学’。”从二东的描述中可以发现,他对学习意义的理解大致表现为“意义模糊到具有某种意义(如考大学,找工作)”这样一种发展轨迹,这种变化趋势在时间维度上表现得十分明显。二东用了两个“可能”描述了他初中时期对学习意义的理解,即这种理解并不是稳定的或明确的。而高中时期学习的意义比较清晰,它基本全部体现在“高考”一词当中,可以说,“高考”不仅是学习意义的体现,也是二东对学习认知、学习动机、学习目标等认识的集合体,高考是通往大学的一块“敲门砖”,而好大学又是好工作的重要保障之一。

“学习就是为了实现自己想要的”

大学时候的二东对学习的理解和以往相比有许多的不同,他不再单一地认为学习是为了得到他人的表扬,或是为了应对考试,而是将学习看作一种内在的,一种完全属于自己的事情,自身应该对学习负责。二东这样叙述道:“随着年龄的增长,经历的事情越来越多,我越来越觉得,学习是自己的事情,以前上学的时候很在意别人对我的看法,希望得到老师同学的称赞、表扬,现在觉得这些都是浮云,没有什么意思,别人夸你了,说你厉害了,那又能怎样。其实真正重要的是看你自己内心是怎么想的,你想要过什么样的生活,你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我现在希望多学习一点儿东西,希望什么都懂一点儿,当别人聊到某个话题的时候我也能聊得进去,分享自己的看法。当我想去做某件事情的时候,我觉得自己有能力去做,而不至于一无所知。总而言之,我希望通过学习,去实现自己所想要的。”从二东的叙事中不难发现,大学时候的二东成熟了很多,他开始关注自身的内在发展问题,而不是外界的一些看法和评价,他能够思考自己想要的生活,并知道如何去付诸实践。而此时,学习的意义已经与生活关联在了一起,可以说学习既是实现生活的一种途径,又是实际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学习的意义包含在了生活的意义当中,他用“什么都懂一点儿”较好地阐释了对学习意义的理解,以及对生活的姿态。此外,更重要的是,他转变了对学习本身的认识,认为学习不再是对外界所做出的一种回应(例如,主要在教师的关注下进行学习),而是属于自身的事情,能够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学习。通过学习,他希望能够成为自己想要成为的样子。(www.chuimin.cn)

4.话语和行为

敢于回答问题和向老师提问

在整个小学时期,二东其实并没有明显的话语意识,他很少有意地表达自我,包括向老师提问、回答问题等。而到了初中时期,二东的话语意识比较明显,他能够积极与教师展开对话,在不同的场合表达自己,并在与教师的对话中建立了自信。在话语结构关系当中,二东和教师处于平等的对话状态。二东说:“我记得在上小学的时候,比较胆小,再加上成绩很一般,我很少上课发言回答问题,除非是被老师点名叫起来。那时,每当老师要点名的时候,我内心非常紧张,担心老师会点到我。其实,也并不是问题太难不会回答,主要是因为没有自信,不敢回答。比如,语文课上老师让学生起来朗读课文,这个时候我就比较紧张,因为有时候内心明明也想读,但始终不敢举起手来。而到了初中时期,我的学习成绩比较好,老师们也都很喜欢表扬我。那时,我会主动举手回答问题,遇到自己不懂的问题会去问老师,并主动向老师‘靠近’。我觉得出现这种变化最主要的原因是我有了自信和老师的鼓励等。”可以看出,二东的话语意识转变是比较明显的,从不敢发言到敢于主动发言,从害怕老师到敢于向老师靠近。这种转变的缘由可以归结为“自信”的获得,而自信又是在学习成绩提高和老师的表扬和鼓励下建立起来的。话语的不同表现既反映了二东对学习的看法,也反映了他对自身认识的改变。如从“胆小的”自我图像发展到“自信的”自我图像。在行为方面,一些非常具体的表现,如主动地举手、回答问题、与老师互动等,是和话语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是内在话语的外在反映。当二东表现为积极的话语和行为时,他的身份图像更趋向于学习者的身份。而当他只是表现为被动的话语和行为时,如在老师的点名下发声,那么他的身份多倾向于一种典型的学生身份。

5.归属感

“身在曹营心在汉”

我们总是在一定程度上处于某个或多个共同体之中,在该共同体中我们分享着过去的经历和实践,共享彼此的文化,同时,也在共同体的成员关系中找到归属感。对于二东而言,在不同的班级共同体中,二东的归属感有了明显变化。正如二东所言:“高中时期,我先被分在了三班(重点班),后来考到了二班(火箭班)。我记得那个时候进入三班的学生分为两种,一种是没考入一、二班(火箭班)的学生,这部分人成绩也还不错,另一部分主要是一些县城里的成绩一般、通过别的途径进来的学生。我对三班没有多大的归属感,感觉在那里没有存在感。因为一方面,即使我成绩还不错,也并不会像初中那样得到老师和同学的关注,那时班里的县城同学比较多,他们都有自己的群体,而我们这些农村来的孩子又不可能融入进去。另一方面,我总是觉得不甘心,我很羡慕一、二班的同学,所以觉得自己一定要考到‘火箭班’去,那时好像有一种‘身在曹营心在汉’的感觉。而最后考到‘火箭班’之后,我觉得过得很充实,班里的学生学习都非常刻苦,大家的关系也都非常融洽。”在二东的这段叙事当中,可以非常明显地看到二东在班级共同体中归属感上的变化情况,从开始在三班“无存在感”“身在曹营心在汉”到后来在“火箭班”中的“充实”和“相处融洽”,这种不同的变化意味着情感投入上的整体差异。当个体表现出积极的归属感时,个体往往会主动在共同体中寻找自己的位置,建立和成员之间的关系,并积极地投入情感。而当个体的归属感比较弱时,个体往往感受不到自己的价值所在,缺乏存在感,并会表现出一种想要逃离的倾向。归属感反映了个体对自身身份的认知,如相对三班学生而言,二东更愿意以二班学生的身份展示自己。

实验室中的友谊:学习的“助力剂”

实验室对于二东而言,是一个印象十分深刻的地方,实验室不仅是他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场所,也是他人际交往、情感寄托的一个重要场域。他在实验室与同伴的合作、交流和互动中建立了良好的友谊,并促进了学习上的提升。二东说道:“由于专业的关系,我们经常会去实验室学习、做实验。常去实验室的同学有七八个,每个人都有自己专门的工作区域。我们实验室的氛围比较好,大家经常相互开玩笑,一起吃饭、上课、聊天。实验室里有一位‘带头大哥’,他是东北人,因为个子比较高,而且比我们大一两岁,所以我们都戏称他为‘带头大哥’。他人很好,性格很外向,做事情比较积极,是我们几个人的核心。大二上学期的时候要考英语四级,‘带头大哥’就‘带领’我们一同复习,尤其是在英语考试的前一个月,我们几个人都很拼。其中有一个同学可能因为底子比较差,每次做模拟题的时候都不及格,‘带头大哥’总会操着一口流利的东北普通话安慰和鼓励他。后来那次考试,我们七个人全部顺利通过,之后考六级的时候也是一样,在‘带头大哥’的鼓舞下,我们都顺利地通过了考试。可以说,在实验室中我觉得很有归属感,过得也很开心,尤其是彼此之间的相互鼓励、相互支持、相互帮助给了我很大的学习动力。我不仅获得了一些看得见的成果,而且更多的是获得了一种心理上的鼓励。”从二东的叙事中可以发现,实验室是他大学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实验室中的学习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看作一种学习共同体中的学习,共同体由七八个成员组成,“带头大哥”扮演了“教师”“长者”“领导”等核心角色。在一定时期,他们有共同的愿景,如备考四、六级,他们之间能够相互分享自己的实践,相互支持合作。在这个共同体中,二东形成了积极的归属感,他在学习过程中产生了一种比较开心的体验。更重要的是,实验室共同体给了他很大的学习动力,他能够在其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并分享自己的经历,这也是促使他获得成就(如顺利通过各种考试,取得等级证书等),维持学习投入的重要因素之一。

6.已有学习经历

“在亲戚家的数学补习”

在二东中学时期,有过一段非正式的学习经历,即暑假时期在亲戚家补习数学,这种补习的经历不仅提高了二东的学习成绩,也提升了二东对数学学习的信心。二东说道:“其实,我以前的数学成绩不太好,考试基本上是勉强及格的样子。当时我有一个亲戚是县里高中的数学老师,初一假期的时候,妈妈就将我送去她家补课,就是一对一专门辅导的那种。一是复习以前学过的内容,主要是针对我比较模糊或不太理解的地方进行补习;二是提前预习新的知识。那位亲戚人很好,对我很有耐心,更重要的是她很懂方法策略,比如,在当时学习因式分解的时候,她总是能够讲出很多解题的技巧策略,既快速又简单。那时,她所讲的内容我能全部消化吸收,整整一个假期,我都是在她家度过的。除了帮我解决了之前积累的问题外,她还将下学期要学习的新内容都提前预习了一遍。后来开学后,我的数学成绩有了巨大的提升,由于老师所教的内容我已经提前学过,再学习一遍相当于又重新加深和巩固了之前的理解。数学成绩的提高极大地提升了我的自信,再加上其他学科的成绩也挺不错,我当时的成绩是全年级第一,我觉得学习非常有动力。”从二东的叙事中可以看出,在亲戚家补课是他数学学习成绩提高最重要的原因,言下之意,二东之前在学校中的数学学习并没有取得理想的成绩。如果从学习经历的视角来看,学校中的数学学习是一种正式学习,而在亲戚家的补课可以被视为一种非正式学习。这种非正式的学习是以“一对一”的形式进行,相对于以前的学习而言,更具有灵活性和针对性,例如,既可以专门地针对二东以前的学习不足进行补习,又可以提前预习新知。这种“一对一”的学习属于个性化学习(personalized learning)中的一种,它能够根据每个学习者的需求和特点进行有差别和针对性的教学,能够对学校的正式学习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对于二东而言,这种非正式的学习经历对他的学习产生了明显的正向作用。

“痛苦并快乐的高三学习”

高三学习是二东过去学习经历的一种典型代表:一方面,在这段学习经历中二东收获了“充实”的美好学习回忆;另一方面,通过与现在学习的对比,二东发展了一种自我反思的意识。他说:“高三学习应该是所有学习阶段最难忘的吧,我觉得。现在回头看那时的高三学习,总结起来就是一句话‘痛苦并快乐着’。那时候整天都有做不完的复习题,生活真的很枯燥。不光是我们压力大,老师们的压力也很大。现在觉得那段时间很快乐,因为那时候真的很单纯,除了考试,好像没有其他的杂念。现在呢,想法太多了,想法多了就容易迷茫,不知道自己到底想干什么、该干什么了,曾经有过很长一段时间感觉浑浑噩噩的。现在回想起高三的时光,感觉特别充实,这可能是我最难忘的美好回忆。”从二东对高三学习经历的叙事中可以看出,这段时期的学习经历已经成为他整个学习历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此后的学习过程中,他总是会有意无意地与那段时间进行对比。例如,他觉得高三时期的学习目标非常明确、单一,学习动机纯粹,且是在老师的监督和鼓励下进行学习,学习给他带来了一种非常充实的体验。虽然现在的学习目标很多,但是突然让自己做选择时,会有一种迷茫的体验,不知道应该去做些什么。由此可以看出,在某种程度上,二东在过去的学习过程中形成了一种对教师的依赖。此外,二东对过去和现在学习的对比,也反映了他对自我本身的一种反思,他觉得“充实”的学习才是自己所想要的学习,他用“最难忘”一词表达了他对这种学习的认同,也表明了这段学习经历对自身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