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学习者身份与自主学习的价值

学习者身份与自主学习的价值

【摘要】:自主学习所具有的特征,也是学习者身份及其建构过程中主要的特征反映。其二,自主学习在本质上是对个体主体性和自主性的彰显,这与学习者身份所表达和呼吁的理念不谋而合。面对如此情境,学习者也会采取类似于自主学习的策略,通过一定的技巧实现已有自我和新经验之间的协调,从而建构新的自我。

1.自主学习中的学习者身份元素

当今社会日新月异,知识的增长方式及速度已经打破了以往的信息传递及获取途径,学校教育也在经历着剧烈的变革,尤其是在课程与教学改革的情境下,如何促进学生学会自主学习成为一个重要的议题。[21]自主学习,也称自我调整学习(self-regulated learning),涉及个人的学习动机与自我监控的能力,个体在学习过程中运用各种学习策略,建立自我管理、自我调整的学习。自主学习不是一种心智能力或学业表现技巧,而是一种将心智技能转变为学业技巧而进行的自我管理或自我指导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习被赋予了一种积极主动的概念,不再是对学习材料或内容的被动回应,学习者需要主动地调动自己的思想、情感、已有学习经验,对行为和环境进行调适。从自主学习的概念来看,自主学习具有自主性、自立性、自为性、自律性、主动性等显著特征。例如,自立性即意味着每个学习主体都是具有相对独立性的个体,学习是个体自己的事情,他的所思所行是任何人都无法替代的。自为性意味着学习是自我生成的,个体自我探索、自我选择、自我建构、自我创造,尽管外界(如老师)对学生的学习提供了支持和指导,但是实际认知加工的过程还是发生在学生的心智互动之中。自律性是指学习主体对自己的约束和管控,例如学习过程中注意力的集中、努力的持续性问题、对外界诱惑的抵制等。从自主学习的内涵和特征可以看出,自主学习也蕴含着丰富的学习者身份元素。自主学习所具有的特征,也是学习者身份及其建构过程中主要的特征反映。学习者身份的建构虽然会受外界因素的干扰,但是其本身是一个主动性的过程,是个体对于学习经历和经验的主动选择和加工,是学习者对经验意义的主动筛选、保留和建构。前文中已多次提到,学习者身份是个体对于自我作为一个学习者意义的感知与认同。学习者概念本身就体现了主动和自主学习的元素。

2.学习者身份之于自主学习的价值表征

学习者身份之于自主学习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学习者身份能够为个体的自主学习提供内源性的动力。就自主学习和学习者身份的内涵而言,二者具有较大的相似性和内在的一致性。莱夫和温格(Lave&Wenger,1991)早已揭示了学习和身份之间的关系,他们认为学习和身份是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学习的结果即身份的习得。根据他们的见解,自主学习的结果可以促使学习者身份的产生,因为学习者身份在学习过程中也是一种自主性的身份,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的结果。而从学习者身份的形成机制来看,学习者身份必然是某种学习活动的结果,在这种类型的学习活动中,个体需要以积极的学习动机和学习情感投入其中,动机和情感既是身份建构的基础,也是身份建构的内在保障。如果没有一定的学习动机,学习者将无所适从,学习活动难以发生;如果缺少学习者情感的投入,学习者也难以获得关于自我作为学习者意义的体验。其二,自主学习在本质上是对个体主体性和自主性的彰显,这与学习者身份所表达和呼吁的理念不谋而合。自主学习是一种主动建构的学习历程,学习者在历程中自我设定学习目标,并监控与调整自己的认知、学习动机与学习行为,且根据设定好的目标和所在的环境,引导与约束自己的学习。在自主学习过程中,面对不同的学习情境和内容,学生会主动地根据他们的学习目标、学习条件等,适当地对自我和环境进行调适,从而达到理想的学习效果。而在身份的建构中,尽管已有经历和经验会建立起与新任务、新情境之间的联系,但是大多时候这些先前经历也会在一定程度上阻碍新的学习的发生,从而维持原有身份,阻止新身份的习得。面对如此情境,学习者也会采取类似于自主学习的策略,通过一定的技巧实现已有自我和新经验之间的协调,从而建构新的自我。

【注释】

[1]安德烈·焦尔当.学习的本质[M].杭零,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1—2.

[2]邱德峰,李子建.学习者身份的意涵及教育价值探析[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8(08):86—94.

[3]戴维·卡尔.教育的意义[M].徐悟,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3.

[4]于泽元.面向生命的教育[J].今日教育,2007(06):40—41.

[5]夸美纽斯.大教学论[M].傅任敢,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7—10.

[6]赵显通.再谈教育目的——约翰·怀特教授访谈录[J].高等教育研究,2016(02):1—5.

[7]曹永国,韩绮君.人的终结和教育目的:后现代主义的现代意蕴[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6(01):5—10.

[8]王金宝.后现代视角中的人的主体性及其困境[J].人文杂志,1997(04):23—27.

[9]Ertmer PA,Newby TJ.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和建构主义(上)——从教学设计的视角比较其关键特征[J].盛群力,译.电化教育研究,2004(03):34—37.(www.chuimin.cn)

[10]费梅苹.行为主义理论及其研究范式[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04):61—65.

[11]杰罗姆·S.布鲁纳.教育过程再探[J].邵瑞珍,译.教育研究,1979(01):61—66.

[12]霍涌泉,宋佩佩,陈小普,朱熠,陈媛媛.试论布鲁纳晚年的心理学研究转向及其学术意义[J].心理学报,2017(03):416—426.

[13]安德烈·焦尔当.学习的本质[M].杭零,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59.

[14]汪凌.“学生身份”的社会学思考[J].全球教育展望,2010(10):64—68.

[15]Gorard S,Rees G.Creating a learning society?learning careers and policies for lifelong learning[M].Bristol:The Policy Press,2002:31.

[16]Gee J P.Identity as an analytic lens for research in education[J].Review of Research in Education,2000(01):99—125.

[17]阿拉斯泰尔·伦弗鲁.导读巴赫金[M].田延,译.重庆:重庆大学出版,2017:108—109.

[18]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邹进,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12.

[19]Pasupathi M,Mansour E,Brubaker J R.Developing a life story:constructing relations between self and experience in autobiographical narratives[J].Human Development,2007(02/03):85—110.

[20]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14.

[21]李子建,邱德峰.学生自主学习:教学条件与策略[J].全球教育展望,2017(01):47—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