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如何成为终身学习者:揭示教育研究的新透镜

如何成为终身学习者:揭示教育研究的新透镜

【摘要】:在学校教育环境中,学习者身份相对于其他身份而言更具优势。吉将身份视为研究教育问题的一面分析性透镜,进而提出了四种身份的类型:自然身份;制度身份;话语身份;亲和身份。具体而言,自然身份,它是先天的或固有的状态,“我们是什么”主要是由我们的天性所决定的。制度身份,它是一种位置身份,“我们是什么”主要是由我们在社会中所占据的位置和处境所决定的。

维果茨基认为人类的心理过程是由语言、标志和符号这样的心理工具充当中介(mediation)的,人类的发展实际上就是通过对中介工具(语言、标志及符号等)的掌握和使用来调节自身的思想和行为。从这种意义上来讲,学习者身份正如其他身份类型一样,作为一种概念或符号性的人工制品也具备中介工具的价值潜能。在学校教育环境中,学习者身份相对于其他身份而言更具优势。作为一种概念工具,学习者身份使得个体在理解他们自身学习经历和经验的同时,也对自我作为学习者的意义、情感和体验有了深刻的理解,同时也对所接受的信息、标志、符号、行为等刺激以及与他者互动的经验和意义建立起了与自身的联系。正如有研究者强调的,学习者只有建立了学习与自身的联系,赋予了学习以意义的时候,所学的知识才能够算是一种占有。这种意义不可能是别人给予的,而只能是学习情境互动的结果。反观我们的学校教育实践,学生的学习仍以被动的知识接受为主,对教师和学生的评价也多倾向于对教学计划的执行和教学内容的接受程度,而很少顾及与学生自身经验及意义的关联性

吉(Gee,2000)将身份视为研究教育问题的一面分析性透镜(analytic lens),进而提出了四种身份的类型:(1)自然身份(nature-identity);(2)制度身份(institution-identity);(3)话语身份(discourse-identity);(4)亲和身份(affinity-identity)。[16]这四种身份能够解释个体如何成为某种“特定类型的人”(certain kind of person),即在学校教育环境中,学生是如何成为一名学习者的身份。具体而言,自然身份,它是先天的或固有的状态,“我们是什么”主要是由我们的天性所决定的。例如,学生的性别、肤色、民族、种族、地域、阶层、认知风格等均可被视为自然身份中的一种,教育应关注的是如何跨越这些固有的身份局限,从一种发展的视角促使学生学习及认识自己。制度身份,它是一种位置身份,“我们是什么”主要是由我们在社会中所占据的位置和处境所决定的。例如,在传统的学校教育体制下,教师和学生是一种对立性的身份,教师是教授者而学生是接受者,二者之间是一种不平等的状态,未来的教育应尽力突破制度背后的不合理性,重塑平等的师生身份。话语身份,它是一种个人特质(an individual trait),个体是在与他人相互作用及对话的过程中进行认知和被认知的。例如,学生是在与教师对话、与同伴对话、与自我对话的对话关系中认同自己的。学校教育应塑造一种平等的对话关系与环境,关注学生的话语行为,与学生平等对话,避免对学生声音的忽视。而亲和身份,它是一种经验身份,“我们是谁”主要是由我们在某种特定关系团体中的经验和经历所决定的。例如,在由兴趣而组成的数学探究共同体,基于项目的学习型小组,以及以科技资讯分享为主题的师生共同体中,成员的合法性身份是由他们在该类共同体中的实践和经验所决定的,经验赋予了成员某种特定的身份。(www.chuimi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