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荷对学习的不同认知,一方面与其当时的认知发展水平有关系,另一方面也与其当时的学习环境、学习特点有着紧密的联系。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一点在夏荷的学习经历当中体现得非常明显。因此,夏荷在英语学习中表现十分积极。从夏荷的这段叙事当中不难发现,英语老师是她持续投入学习的一个动力因素。......
2023-10-21
维果茨基认为人类的心理过程是由语言、标志和符号这样的心理工具充当中介(mediation)的,人类的发展实际上就是通过对中介工具(语言、标志及符号等)的掌握和使用来调节自身的思想和行为。从这种意义上来讲,学习者身份正如其他身份类型一样,作为一种概念或符号性的人工制品也具备中介工具的价值潜能。在学校教育环境中,学习者身份相对于其他身份而言更具优势。作为一种概念工具,学习者身份使得个体在理解他们自身学习经历和经验的同时,也对自我作为学习者的意义、情感和体验有了深刻的理解,同时也对所接受的信息、标志、符号、行为等刺激以及与他者互动的经验和意义建立起了与自身的联系。正如有研究者强调的,学习者只有建立了学习与自身的联系,赋予了学习以意义的时候,所学的知识才能够算是一种占有。这种意义不可能是别人给予的,而只能是学习情境互动的结果。反观我们的学校教育实践,学生的学习仍以被动的知识接受为主,对教师和学生的评价也多倾向于对教学计划的执行和教学内容的接受程度,而很少顾及与学生自身经验及意义的关联性。
吉(Gee,2000)将身份视为研究教育问题的一面分析性透镜(analytic lens),进而提出了四种身份的类型:(1)自然身份(nature-identity);(2)制度身份(institution-identity);(3)话语身份(discourse-identity);(4)亲和身份(affinity-identity)。[16]这四种身份能够解释个体如何成为某种“特定类型的人”(certain kind of person),即在学校教育环境中,学生是如何成为一名学习者的身份。具体而言,自然身份,它是先天的或固有的状态,“我们是什么”主要是由我们的天性所决定的。例如,学生的性别、肤色、民族、种族、地域、阶层、认知风格等均可被视为自然身份中的一种,教育应关注的是如何跨越这些固有的身份局限,从一种发展的视角促使学生学习及认识自己。制度身份,它是一种位置身份,“我们是什么”主要是由我们在社会中所占据的位置和处境所决定的。例如,在传统的学校教育体制下,教师和学生是一种对立性的身份,教师是教授者而学生是接受者,二者之间是一种不平等的状态,未来的教育应尽力突破制度背后的不合理性,重塑平等的师生身份。话语身份,它是一种个人特质(an individual trait),个体是在与他人相互作用及对话的过程中进行认知和被认知的。例如,学生是在与教师对话、与同伴对话、与自我对话的对话关系中认同自己的。学校教育应塑造一种平等的对话关系与环境,关注学生的话语行为,与学生平等对话,避免对学生声音的忽视。而亲和身份,它是一种经验身份,“我们是谁”主要是由我们在某种特定关系团体中的经验和经历所决定的。例如,在由兴趣而组成的数学探究共同体,基于项目的学习型小组,以及以科技资讯分享为主题的师生共同体中,成员的合法性身份是由他们在该类共同体中的实践和经验所决定的,经验赋予了成员某种特定的身份。(www.chuimin.cn)
有关如何成为终身学习者:基于学习和身份的启示的文章
夏荷对学习的不同认知,一方面与其当时的认知发展水平有关系,另一方面也与其当时的学习环境、学习特点有着紧密的联系。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一点在夏荷的学习经历当中体现得非常明显。因此,夏荷在英语学习中表现十分积极。从夏荷的这段叙事当中不难发现,英语老师是她持续投入学习的一个动力因素。......
2023-10-21
从春丽的叙事中可以看出,春丽对学习的认知比较单一,在不同时期,学习有不同的图像,从学习是为了受表扬到学习是为了考试再到学习是为了找工作。在春丽的叙事当中,此时春丽的学习动机更多的是以外部动机为主,比如考虑到一些就业方面的压力,从而去学习某项专业技能。从时间上来看,这也反映出了春丽学习动机的变化轨迹,即由内部动机向外部动机转变。......
2023-10-21
“学习者”反映了一种动态的、多元化的特征,因为学习者的学习是持续一生的学习,是发生在所有空间中的学习。总而言之,随着学习空间的转变,传统的学习空间中的“学生”要转变成为现代学习空间中的“学习者”。......
2023-10-21
而就现代意义上的“学生”而言,它的准确由来时间,目前已经很难考证,当前已有的文献并没有就现代“学生”一词出现时间有明确的记载。因此,现代“学生”的概念是蕴含在古代“学生”概念之中,随着教育形式的改变而渐渐地形成现在的意义。学校作为一种主要的教育机构,对学生的学习产生了重要及深远的影响,其中,非常鲜明的一点儿是赋予了学习者以“学生”的身份。......
2023-10-21
认知感处于正方体的正前方,它是个体对自身一种较为直接的认知,如认为“我是一个学生”“我是一名教师”等,这些身份的认知往往可以通过某种外在的或显性的方式得以展示,比如当个体符合一定条件进入学校学习时,便具有了学生身份,因而也形成了对“我是一个学生”的认知感。同样,当个体获得了教师从业资格,正式进入学校或其他机构从事教学活动时,他在获得教师身份的同时也形成了对“我是一名教师”的认知感。......
2023-10-21
既然教育的价值如此之重,那么究竟什么是教育?教育作为一种与人发展相关的术语从古一直延续至今。当前,有两种关于教育的理解颇具代表性:一是将教育作为传递人类文明的一种方式或活动,例如以某种正式或非正式的形式对人类已有的生活经验、道德、社会风俗、规范、价值观等的传递和传承;二是将教育作为一种培养人的活动,而这种培养人的活动在很大程度上具有一种目的导向性的特征。基于人类自身的立场,人是教育或受教育的主体。......
2023-10-21
而对“学生”和“学习者”而言,二者之间更是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它们甚至被当作同一个概念使用。一般而言,“学生”和“学习者”的联系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二者都是一种用来指代某种特定类型的人的文化符号。总而言之,无论是“学生”的学习还是“学习者”的学习,都离不开一定的情境支撑。“学生”和“学习者”都是用来表示从事学习活动的个体,因此,在很多时候二者被画为等号使用。......
2023-10-21
“合法的边缘性参与”可以用来描述学生作为学习者身份的形成轨迹。[13]其实,学生作为学习者身份的形成轨迹也是一种合法的边缘性参与,因为学生对“我是一名学习者”的认知与其参与和从事的学习活动有关,学生学习投入的越多,参与得越充分,获得的学业成就和自我效能就越高,其对自身的学习者身份的认识才会更加敏感和深刻,这种认识的形成与发展也是一种由边缘性到充分性的变化过程。......
2023-10-2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