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而言,主观经历总是会给个体留下标志或痕迹,这些标志和痕迹会被加工成一定的意义。换言之,所有能够与学生学习发生关联的事物都可能成为个人经历的一部分,这些事物都可以成为一种标志。不过这些标志是否有意义,就要依赖于每个学习者自身的建构。个体的完整学习经历有主观和客观之分,客观学习经历指的是实实在在所经......
2023-10-21
学习者是一种特定类型的人,他不是自然赋予的,而是后天逐渐形成的。辛哈(Sinha,1999)在参照了众多的学习理论之后提出了一个假设,即学习情境使得个体成为一个学习者,这就意味着个体成为学习者需要通过一个情境性的建构过程。此外,辛哈还指出了成为一名学习者这样一种情境性的过程本质,他认为成为或作为一个学习者是人类发展概念本身的一个关键性元素。不过,他并没有对此做出进一步的补充和论证,因此,就成为学习者的过程而言,仍旧还有待进一步论证。
休斯和路易斯(Hughes&Louis,2003)对学习者身份概念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们提出了学习者身份动态性、变革性以及情境性的本质,同时对学习者的个体学习经历和学习环境之间的联系也进行了一定的说明。不过,相对而言,戈拉德和里斯(Gorard&Rees,2002)的观点更具吸引力,他们认为根据韦伊(Weil,1986)的理解,无论个体的学习者身份可能会是什么,但它一定是个体社会经历的产物,总会受到其所处的历史和环境的影响。它不仅直接关注到了正式教育环境结构和组织的影响和作用,也非常明晰地指出了个体非正式学习经历的角色的重要性。与此同时,在他们对个体学习历史和学习轨迹的基本假设当中,他们也认为学习者身份是理解和概念化终身学习的一个至关重要的概念。[15]众所周知,身份的形成要深受多种因素影响,性别的、家庭环境的、学校教育的等,可以说,个体所经历的所有体验都能够成为个人身份的一部分,而前提是这些经验能够被加工和生成意义。不论是什么类型的身份,如果脱离了关于自己的意义,那么这种身份也就没有存在的可能。
不过,尽管韦伊的观点非常具有参考价值,但是他的理解中似乎缺乏对身份动态性特征的考虑,例如,个体是如何从一个学习情境跨越到另一个学习情境的,以及在这个学习情境的变化过程中,个体形成了怎样的关于学习、学校教育和知识的价值观和信念。虽然,在起初的时候,信念和价值观可能随着时间的改变而发生变化,但是,一般而言,它们在面对学习情境变革时还是会起到抵制或是调适的作用。假设这些信念和价值观是个体对于自己作为一个学习者意义的一部分,那么当情境发生变化而给它们带来挑战时,这些信念和价值观又会发生怎样的改变,需要采取哪些举措才能重塑这些信念和价值观呢?这是需要厘清的一个概念性问题。而当身份被定义为由价值观所构成的时候,那么将会很难把握身份所具有的动态性和情境性概念的特征。此外,韦伊的概念还有一个潜在的问题,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被看作前一个问题的延续,他所指的价值观其实是一种脱离了个体自我的,关于学习、学校教育及知识的价值观,而我们当前的关于身份概念的假设既包含了个体维度也包含了社会维度,它是二者交互作用的产物,而韦伊的定义主要倾向于社会性方面。换而言之,个体存在于他自身对某些特定事物的价值和信念之中,即个体对于自己作为一名学习者的认知是依赖于他对学习、学校教育及知识等外在因素的认识。虽然韦伊的定义存在一些问题,但关于先前学习经历是如何影响新环境的遭遇的见解还是非常具有贡献力的,他可以被看作第一位专门关注和引入学习者身份概念的人。(www.chuimin.cn)
奥斯古索普(Osguthorpe,2006)对学习者身份的概念建构也具有很大贡献,他对学习和身份建构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究。他认为至少有五种身份深受学习的影响:专业身份(professional identity)、个人身份(personal identity)、天资身份(talent identity)、特质身份(character identity)和学习者身份。其中,学习者身份会受到每一次学习经历的影响。他还认为其他几种身份都要围绕学习者身份而进行,它们的改变及发展都需要学习者身份提供条件,言下之意,学习者身份是其他身份建构的先决条件。在对学习者身份概念的理解上,他主要关注于一种长期的、个体是否能够达到自己所想所学状态的一种感知,这种感知具有较为明显的主观性倾向。总体而言,奥斯古索普的定义对于我们理解学习者身份的概念意涵具有较大的启示,但是,他的定义和之前众多学者一样,也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对身份建构的动态性的本质忽视。他对学习者身份的定义并没有充分地关注到身份建构的情境性以及脉络差异性,这种情境性及脉络差异性决定了促使或隐藏学习条件的主观感知。而在学习者身份建构的情境方面同样还存在另外一个问题,即个体所建构的身份是如何在不同类型的环境中保持一致的,这些来自不同环境中的经验之间是如何协调一致或是相互矛盾冲突的。
总而言之,对学习者身份概念的理解需要充分地考虑到情境的时间和空间维度以及跨情境间的一致性问题。不可否认,每一种身份都具有长时间的维度特征,其可以维持和支撑个体身份在不同时间和环境中的一致性和连贯性,但是这种维度特征需要与身份建构的情境特征保持平行和相关。对这种情境性和连续维度之间的二元性的处理是学习者身份概念化中的关键问题。学习者身份可能成为一种个体了解他们个人学习经历过程的中介性文化工具。通过了解这些经验是如何影响他们作为学习者的认知的,他们便可以理解自身是如何进行经验学习的。
有关如何成为终身学习者:基于学习和身份的启示的文章
一般而言,主观经历总是会给个体留下标志或痕迹,这些标志和痕迹会被加工成一定的意义。换言之,所有能够与学生学习发生关联的事物都可能成为个人经历的一部分,这些事物都可以成为一种标志。不过这些标志是否有意义,就要依赖于每个学习者自身的建构。个体的完整学习经历有主观和客观之分,客观学习经历指的是实实在在所经......
2023-10-21
“学习者”反映了一种动态的、多元化的特征,因为学习者的学习是持续一生的学习,是发生在所有空间中的学习。总而言之,随着学习空间的转变,传统的学习空间中的“学生”要转变成为现代学习空间中的“学习者”。......
2023-10-21
“合法的边缘性参与”可以用来描述学生作为学习者身份的形成轨迹。[13]其实,学生作为学习者身份的形成轨迹也是一种合法的边缘性参与,因为学生对“我是一名学习者”的认知与其参与和从事的学习活动有关,学生学习投入的越多,参与得越充分,获得的学业成就和自我效能就越高,其对自身的学习者身份的认识才会更加敏感和深刻,这种认识的形成与发展也是一种由边缘性到充分性的变化过程。......
2023-10-21
夏荷对学习的不同认知,一方面与其当时的认知发展水平有关系,另一方面也与其当时的学习环境、学习特点有着紧密的联系。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一点在夏荷的学习经历当中体现得非常明显。因此,夏荷在英语学习中表现十分积极。从夏荷的这段叙事当中不难发现,英语老师是她持续投入学习的一个动力因素。......
2023-10-21
然而,对学生学习问题的研究,对学生主体性的关注却被淡漠了,甚至被巧妙地回避了。那么既然如此,教师在学生的学习中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作为学习者的学生又是如何回应其自身学习的?我们认为,学习者身份能够对上述问题做出有效的回应。为此,需要先探明两个问题:其一,学习者身份究竟是什么?其二,学习者身份具有怎样的教育价值潜能?......
2023-10-21
而就现代意义上的“学生”而言,它的准确由来时间,目前已经很难考证,当前已有的文献并没有就现代“学生”一词出现时间有明确的记载。因此,现代“学生”的概念是蕴含在古代“学生”概念之中,随着教育形式的改变而渐渐地形成现在的意义。学校作为一种主要的教育机构,对学生的学习产生了重要及深远的影响,其中,非常鲜明的一点儿是赋予了学习者以“学生”的身份。......
2023-10-21
从春丽的叙事中可以看出,春丽对学习的认知比较单一,在不同时期,学习有不同的图像,从学习是为了受表扬到学习是为了考试再到学习是为了找工作。在春丽的叙事当中,此时春丽的学习动机更多的是以外部动机为主,比如考虑到一些就业方面的压力,从而去学习某项专业技能。从时间上来看,这也反映出了春丽学习动机的变化轨迹,即由内部动机向外部动机转变。......
2023-10-21
认知感处于正方体的正前方,它是个体对自身一种较为直接的认知,如认为“我是一个学生”“我是一名教师”等,这些身份的认知往往可以通过某种外在的或显性的方式得以展示,比如当个体符合一定条件进入学校学习时,便具有了学生身份,因而也形成了对“我是一个学生”的认知感。同样,当个体获得了教师从业资格,正式进入学校或其他机构从事教学活动时,他在获得教师身份的同时也形成了对“我是一名教师”的认知感。......
2023-10-2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