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东江深圳供水局成立30周年,造福广东港民众,泽及华夏子孙

东江深圳供水局成立30周年,造福广东港民众,泽及华夏子孙

【摘要】:今年3月1日,是广东省东江—深圳供水工程管理局成立30周年和对港供水30周年的日子。1964年2月,在周恩来总理的关怀下,东江—深圳供水工程正式动工,3月1日正式向香港供水。东深供水工程保证了对深圳供水,为10多年来深圳经济发展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作出了应有的贡献。三是为广东水利基础产业的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现在东莞和深圳两市水稻年亩产超千斤。

今年3月1日,是广东省东江—深圳供水工程管理局成立30周年和对港供水30周年的日子。东深供水工程目前已发展成为一宗以向香港供水为主,也解决深圳及东莞沿线用水,兼有防洪、排涝、灌溉、发电等综合利用的国家大型水利工程。至1994年底,累计供水总量已达116.41亿立方米,其中,供给香港79.69亿立方米,供给深圳14.81亿立方米,供给工程沿线21.91亿立方米。

一是维护了香港的长期繁荣、稳定,促进了香港经济的不断发展。东深供水工程未建之前,淡水资源紧缺严重影响到香港人的生活,阻碍了香港经济的发展。1963年,人口已达359万之众的香港地区遭到百年不遇的旱魔肆虐。周恩来总理当即指示:“供水工程由我们国家举办,应当列入国家计划,作为援外专项项目,因为香港95%以上是自己的同胞。”同时还指示有关部门尽快组织人力物力,加快工程速度。1964年2月,在周恩来总理的关怀下,东江—深圳供水工程正式动工,3月1日正式向香港供水。首期工程年供水能力为6800万立方米。之后,又先后于70年代、80年代、90年代进行了3次扩建。目前,供水工程年供水能力已达17.43亿立方米,相当于首期工程供水能力的10倍。这就充分体现了伟大祖国对香港同胞的亲切关怀,显示出祖国是香港的强大后盾。

二是促进了深圳经济特区的发展。为了解决好深圳市供水紧张的问题,东深供水局通过科学调度,千方百计挖掘设备潜力,大搞技术改造,保证了深圳特区经济的迅猛发展。1994年实际对深圳供水达到2.3832亿立方米,比协议供水9300万立方米增加一倍半。东深供水工程保证了对深圳供水,为10多年来深圳经济发展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三是为广东水利基础产业的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东深供水走出了一条坚持“以水养水”自我发展的新路子。工程除首期由国家拨款兴建外,以后的3次扩建工程均没有再花国家的钱,而是用水费收入再投入进行建设。东深供水工程为广东省创汇增收,为全省水利建设提供了资金。

四是加速了供水工程沿线农村通过工业化、城市化走向现代化的进程。东深供水工程经东莞、深圳两市12个镇(区),全程83公里。供水工程在保证香港、深圳供水的同时,也为沿线乡镇造福。(www.chuimin.cn)

五是保证了工程沿线乡镇农业生产的发展。从1965~1994年底累计向东深灌区供水达18.24亿立方米,大大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使灌区耕地达到广东省农田旱涝保收的标准,粮食产量连年稳产高产。现在东莞和深圳两市水稻年亩产超千斤。据东莞市粮食局统计1988~1990年东深灌区范围内,3年水稻平均亩产达824公斤。粮食产量的提高,农业生产的不断发展,为沿线乡镇经济发展、社会稳定起到了应有的作用。

六是保障社会的安定和城市的防洪安全。东深工程充分利用现有的深圳和雁田两座中型水库的调蓄作用,为减轻下游城镇洪涝灾害的损失发挥了显著的作用。1993年9月26日,在50年一遇的特大暴雨中,深圳水库已超过了历史最高水位,东深供水局领导果断指挥,科学调度,拦截调节蓄洪1290万立方米,发挥了拦洪、蓄洪、调峰、错峰、减灾的重要作用。大大减轻了下游的淹没损失,取得了巨大的社会效益,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李健辉)

原载1995年3月4日《中国水利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