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东江碧水:恩波远泽、万众倾心

东江碧水:恩波远泽、万众倾心

【摘要】:22个寒暑春秋,8000个日日夜夜,东江—深圳供水工程管理局的七百余名员工,坚守在这条名符其实的“流水线”上,至今累计供水已达31.5亿立方米。原来,为了确保输港饮用水的水质免遭污染,东江—深圳供水流域已被国家列为重点水源保护区,在沿途各级政府和人民群众的协助下,有关部门不断严格措施,加强水质水源的检测以及环境管理,整治污染源,防止工业污染物质进入供水流域。

在祖国的南大门,奔腾着一条往高处倒流的人造“天河”,它越山岭,穿峡谷,蜿蜒80公里!清澈甘甜的淡水着意含情连东莞,经深圳,源源不断地输往香港。这便是输港饮用水供水工程:东江—深圳供水工程。

香港有“东方之珠”之美誉,现今居住有540万香港同胞。稠密的人口,发达的经济,变幻的气候,曾令缺乏天然湖泊、河流以及地下水源的香港备尝水荒之苦。老一辈的香港同胞记忆犹新:1929年闹水荒,居民用水得上食水供应站排长龙领取。那时广九铁路上奔驰火车拉的,大多不是旅客,而是从深圳河汲取来的一箱箱淡水。1963年,香港又遇上历史罕见的春旱,稻田龟裂,鱼塘干涸,草木枯死,当局不得不下令“制水”,每4天供水一次,每次供水4小时。

祖国人民十分关注港九方面严重缺水的问题,1963年底,周恩来总理批准广东省关于兴建东江—深圳供水工程的报告,决定将东江水输往港九,从根本上解决香港同胞的淡水供应,东江水又是怎么穿山越岭输入香港的呢?记者日前溯流而上,来到了位于东莞市桥头镇的东江抽水站。但见机声隆隆,流水哗哗,三台新近安装的巨型轴流式抽水泵,正以每秒每台8立方米的流量,将滔滔江水吸入一条用水泥砌成的人工渠道。据介绍,东江水从这里将经过沿途8个梯级、16座提水站,然后跨越东莞与宝安流入深圳水库,最后以过水能力为每秒16.8立方米的输水管道将水送入港方。整个供水工程长83公里,流域面积达1300多平方公里。这一宏伟工程于1964年2月破土动工,1965年3月1日正式供水,此后,我国政府又应港方要求,于1978年底和1986年底先后完成了两期扩建工程,使最大年供水能力由6800多万立方米提高到6.2亿立方米,其中仅第二期扩建工程,便耗资2.4亿人民币!曾有人作过推算,倘若将20多年间为建设供水工程而动用的土石、混凝土筑成一米高、一米宽的路坝,足可从南疆的深圳河,连接到北国的黑龙江。

22个寒暑春秋,8000个日日夜夜,东江—深圳供水工程管理局的七百余名员工,坚守在这条名符其实的“流水线”上,至今累计供水已达31.5亿立方米。这期间尽管遭受了上百次台风和洪水袭击,经历了数十次干旱缺水的威胁,然而一泓清水长流,他们的辛勤劳动,使得香港的万户千家再也不会有缺水之忧。

记者采访时,适遇供水局的负责同志与当地的群众举行座谈会。原来,为了确保输港饮用水的水质免遭污染,东江—深圳供水流域已被国家列为重点水源保护区,在沿途各级政府和人民群众的协助下,有关部门不断严格措施,加强水质水源的检测以及环境管理,整治污染源,防止工业污染物质进入供水流域。多年来,东江水源一直保持国家地面水一至二级标准之间,多次获得香港水务署作出“水质甚佳”的评价。(www.chuimin.cn)

水,平淡、无味,不足稀奇,然而那越山而来的清水,点点滴滴凝聚着供水工人以及十亿祖国人民的深情,540万香港同胞有感于此,他们给祖国政府送来了一面锦旗,上书八个金色大字:“恩波远泽,万众倾心!”

(王文华 李健辉)

原载1987年2月14日《工人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