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防止供水流域的水质的污染,我市有关部门和东深供水工程水管理局把抓好工程扩建与水质保护同步进行。......
2023-10-20
在祖国的南大门,奔腾着一条倒流的人造“天河”,它走东莞、入深圳、进香港,一路欢歌,一路奉献。每到一处,山绿了、禾青了,经济发展了,人民安居乐业了。它,就是东江—深圳供水工程。
东江—深圳供水工程,就是在东莞市境内的桥头镇引东江水,通过三公里长的新开河道和十六公里的人工渠道,经过桥头、司马、旗岭、马滩、塘厦、竹塘、沙岭、上埔、雁田等梯级的八座电力提水站,沿着石马河倒流,逐级把水提升到四十六米,流入雁田水库,再由该库库尾的白泥坑水渠,跨过分水岭,经宝安县境内的沙湾河注入深圳水库,最后经过两条直径一米四,长三千五百米的输水钢管送到香港境内。整个工程全长八十三公里。
东江—深圳供水工程是为解决港九居民用水困难,由周恩来总理批准兴建的、我国目前最大的涉外供水工程。
由于香港缺乏天然湖泊、河流及充裕的地下水源,历史上曾多次发生过严重的水荒。一八四一年到一八六三年的二十二年中,香港食水完全靠的是山水和井水。随着香港居民人口的不断增加,当局于一八五九年起,历时四年兴建了香港第一座水塘——薄扶林水塘,将贮存的雨水,供自来水公司提供居民作生活用水。但是,人口的急剧增加,工业的发展以及气候条件的变化,使香港不断出现水荒。一九二九年是香港历史上水荒严重的一年。当时,当局不得不组织一个食水供应委员会以应付缺水的灾难,所有自来水龙头全部停止供水,居民都须到食水供应站去领水。为了解决水源问题,广九铁路的车厢多改为水厢,到深圳河去汲水运回香港;另外还派出大批船只到珠江汲取淡水。当时居民为了逃避水荒,离开香港的就有二十多万人。以后,香港当局虽然不断新建一些贮水塘,并修建九龙、新界至港岛的海底输水管,但仍未能摆脱水荒的威胁。一九六三年香港又遇到了六十年来最严重的春旱,稻田龟裂、草木枯死、鱼塘干涸,当局不得不决定每四天供水一次,每次只供水四小时。
香港用水困难问题不但严重影响了居民的日常生活,也严重影响了香港工业的持续发展。为此,香港当局于一九五九年派代表到广东省宝安县洽商由内地供水问题,得到祖国内地的热情支持,一件属于建设性的协议就是兴建深圳水库贮水供港。该工程于一九五九年十一月动工,一九六〇年三月建成,同年十二月向香港供水,年供水一千八百多万立方米。由于深圳水库本身没有流量丰富的水源,基本靠山水和小溪的积水,最大库容仅有三千九百多万立方米,因此,当时对港年供水量只有三千多万立方米。因而也无法解决一九六三年大旱的用水困难。香港中华总商会、港九工会联合会于五月二十四、二十五日致电广东省长陈郁,向祖国政府求助。陈郁省长二十五日即复电香港中华总商会和港九工会联合会,对香港居民受旱、生活用水困难的苦况表示十分关切,愿意积极协助解决香港方面水荒困难。陈郁省长同意原深圳水库除完成每年供水五十亿加仑的协议外,额外增加供水七亿加仑。
一九六三年底,周恩来总理出国访问回到广州期间,听取了广东省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关于香港缺水问题的汇报。周总理对此十分关心,批准了广东省关于兴建东江—深圳供水工程的报告。
东江—深圳供水工程是一九六四年二月破土动工,于一九六五年一月竣工,三月一日正式向港供水,当年输水六千多万立方米。也就是在这个时候,香港经济也迅猛发展起来,用水困难仍然没有根本解决。于是,我国政府又两次对东江—深圳供水工程进行扩建。首期扩建工程从一九七六年开始,一九七八年完成后总装机四十台,容量是八千八百千瓦,年供水能力增加到一亿六千八百万立方米。第二期扩建工程是在原有工程的基础上,沿线进行扩建,并保证施工期间不中断向港供水。主要工程项目是:新建一座东江提水站,扩建沿线七个提水站,增加装机二十五台,二万零八百千瓦;新建深圳水库坝下直径三米、长八十三米的输水管,过水量为扩建前的三点七倍;扩建工程的另一个重点项目,是铺设深圳水库坝后至三叉河的无压钢筋混凝土输水管道,它是东江水输港咽喉。这条长三千多米的大型钢筋混凝土输水管道,过水能力为扩建前的两倍多;新建、扩建河渠道十九公里;深圳水库大坝加高一米,并建一条长六百七十米,宽六十公分的混凝土连续防渗墙。二期扩建工程是一九八一年动工的,一九八六年七月底已基本完成,最大年供水能力可达到六亿二千万立方米,相当于现在深圳水库装满的二十个水库的水量,也相当于一九六五年供水能力的九倍,一期扩建供水能力的三点七倍。在扩建过程中,对港供水也逐年增加。目前,每日向港供水达一百一十万立方米,年供水能力已达三亿六千万立方米,占香港目前用水量的百分之七十。使港九同胞淡水供应得到较大的改善,同时每年还对深圳特区居民供水六千三百万立方米。另外还灌溉着流域沿线十六万亩良田,一九六五年到一九八五年的灌溉农田总用水量已达九亿立方米,为香港的经济繁荣和稳定,为特区建设发挥重大的作用。(www.chuimin.cn)
东江—深圳供水工程在兴建中,始终得到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政府和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朱德、董必武、邓颖超、曾生、梁灵光等领导同志曾分别前来视察。陶铸同志还挥笔写下“深圳水库”四个大字。
中央和省、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极大地鼓舞着东江—深圳供水工程的建设者们。他们以“敢叫高山低头,河水改道”的大无畏精神艰苦奋战,二十年来,共开挖、回填土石方一千多万立方米,浇灌混凝土二十万立方米,如果把这些土石、混凝土筑成一米高一米宽的路坝,可以从南大门的深圳河,连接到北大门的黑龙江!
二十多个寒暑春秋,七千七百多个日日夜夜,东江—深圳供水工程管理局的全体干部职工坚持在八十三公里的流域的每个供水岗位上,战胜了上百次台风洪水,数十次干旱缺水,不尽的东江水,翻山越岭,流经深圳,进入香港的千家万户,到今年四月止,除向港九地区供水二十亿立方米,每年还向深圳市供水五千多万立方米,灌溉了沿线十六万亩农田。东江—深圳供水工程的兴办,大大改善了沿途两县一市的区乡水电、交通、运输条件,为港商提供了良好的投资环境。目前,沿途已建立中外合资、独资企业上百个,生产电子、纺织品、玩具、丝花、玉石、五金等上百种产品,源源打进港澳市场,解决了近二万人的就业,每年还为国家创造上亿港元的外汇收入。
在东江—深圳供水工程管理局的会议厅里,挂着一面巨大的锦旗,上面绣着“恩波远泽,万众倾心”八个金光闪闪的大字,它凝聚着五百四十万香港同胞对祖国十亿人民关怀的感激之情。
(卓福田 李健辉)
原载1986年第8期《深圳风采》
有关东江碧水润紫荆的文章
一九七八年,邓松根被调到局机关工管科的科研室,经常奔走在供水工程八十三公里的八个抽水站。以后,邓松根又独立主持了雁田抽水站八百千瓦的一号电动机的轴承冷却油自动装置性能的改造,使这台改造前经常出现故障的电动机使用五年仍运转良好。为了确保工程质量、造价合理,邓松根又攻读了许多专业书籍,还经常向有关电气、土木工程师请教。......
2023-10-20
一九六五年的二月二十七日,是一个令人不能忘怀的大喜日子,这一天,东深供水工程管理局的所在地——塘头厦成了一片欢乐的海洋,两百多名香港同胞各界人士和数千名广东人民,在那里共同热烈庆祝东深供水工程的胜利落成。何况,东深供水工程建成之后,东莞和宝安两县也扩大了十多万亩的灌溉面积,为输水河道两岸的村庄带来了高压电路,贫瘠的山区今后有电有水,面貌将会发生不寻常的改变。大会最后是举行剪彩和开掣仪式。......
2023-10-20
东深供水工程管理局的干部职工每当回忆起周总理关心港九同胞的生活用水,批准兴建东江—深圳供水工程的往事,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周总理当即指示,要关心香港同胞的生活,尽快采取措施解决香港用水难的问题。穿山越谷的东江水,带着周总理的深切关怀,滋润着香港千家万户。香港供水困难初步解决。周总理生前关怀香港居民用水,他的亲密战友邓颖超同志也把东深供水工程建设放在心上。......
2023-10-20
东深沿线地跨东莞、深圳两市,正处迅速崛起的经济发展地带,水渠两岸人口稠密,厂矿企业林立,其污染源点多面广,为水质保护增大了难度。然而,幸运的是,广东省在工程建成之始就颁布了《广东省东江—深圳供水工程管理试行办法》,特别是在近几年又专门为东深供水工程出台了4个法规,深圳市政府也制定了一个法规,这在全国都是少有的。切实有效的保护措施,特别是5项法规的出台,保证了东江水碧绿如初。......
2023-10-20
有数字表明,1964年,香港国民经济生产总值仅113.23亿港元,1997年,生产总值已达11918亿港元,比1964年增长了104倍。香港作为亚洲“四小龙”之一,已经成为国际商业中心和国际金融中心,东深供水对此作出了重大贡献。香港有识之士说:“没有东深供水工程,就没有香港今天的繁荣安定。”......
2023-10-20
一位参加工作不久的大学生私下告诉我们,3月1日庆典大会那天,他们十分留意领导和代表的讲话,甚至暗自数了数有多少次提到东深局。言谈中流露出了对东深局深深的感情。两年前东深局曾在这里专门召开了宣传贯彻东深精神现场会。我们认为,东深精神不仅仅是现在的东深局全体职工的精神,它是包括广大工程决策、设计、施工和历届管理者在内的东深人30多年的心血结晶。......
2023-10-20
但事实并非如此,随着香港人口的越来越多,食水需求量也越来越大,制水的情形依然存在。其后较为严重的制水情形,曾发生过多次。一九五三年制水多达十次,每日供水降为四小时,情形更见严重。城门水塘建成后,既然仍无法解除香港水荒的威胁,当局又将加建水塘提上日程。......
2023-10-2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