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香港港督悬奖建水塘,碧水润紫荆,解决城市供水难题

香港港督悬奖建水塘,碧水润紫荆,解决城市供水难题

【摘要】:香港在开埠初期,完全是靠天然的水坑、瀑布、山泉供应食水,那时既没有建造的水塘,亦没有自来水供应。一八五一年,香港政府在港岛掘了五口大井,供市民汲水食用。香港开始建造水塘,是第五届港督罗便臣任内的事。香港第二个水塘是大潭水塘,亦是目前港岛最大的水塘,于一八八七年完成,储水量为三亿一千二百三十三万加仑。

香港在开埠初期,完全是靠天然的水坑、瀑布、山泉供应食水,那时既没有建造的水塘,亦没有自来水供应。西人的住宅多选择在有水源的地方兴建,屋内设有水井;而一般市民则须到水坑去担水饮用。一八五一年,香港政府在港岛掘了五口大井,供市民汲水食用。后来五口大井也供不应求了,港府又在大屿山开条水渠,将该地一处名叫“水唠嘈”的瀑布引到大澳海边一个池塘内,再用船将水运来港岛供市民食用。

香港开始建造水塘,是第五届港督罗便臣任内的事。罗便臣锐意兴革,一心以整肃政风为要务。此外,他也推行多项改革计划,其中包括都市卫生和食水供应等问题。当时,英国已经有了自来水,罗便臣认为香港也应该有自来水供应,这对都市卫生和城市发展皆势在必行。他认为只要设法将香港的水源储存起来,就可以提供自来水,于是,他特悬赏一千金镑,征求一个开辟香港水塘的计划。

不久,有驻防英军工程队人员罗宁应征,他建议在薄扶林山谷建造一个水塘,安装引水道,将水输送至半山区般含道的水池,然后再转驳供应各区。这一计划果蒙当局接纳,并立即着手兴建,历时达四年,直至一八六三年方告完成,这就是香港历史上第一个水塘——薄扶林水塘,开始供水时的储水量仅为二百万加仑[1],后来经过几期工程和扩建,储水量增加至六千六百万加仑。

香港的自来水供应,也是自一八六四年开始,惟供应的地区仅限于港岛西区和中区。另外,当时也没有自来水喉入屋,只是在各条街上装上自来水喉,居民则须到就近的水喉取水饮用,这就是一般人所称的“街喉”了。而各户的水费则附在差饷之内,占百分之二。(www.chuimin.cn)

香港第二个水塘是大潭水塘,亦是目前港岛最大的水塘,于一八八七年完成,储水量为三亿一千二百三十三万加仑。一八九九年又建成第三个水塘——黄泥涌水塘。至此,整个港岛几乎都有自来水供应了。而自一八九〇年港府公布了水务则例后,水喉也已开始引入各家各户,很多市民不必再到街喉去担水;同时,亦不必另收水费,仍包括在差饷里面。

怎知,当港岛一般地区都有自来水供应后,制水的情形也跟着出现了。一八九五年,天气奇旱,香港全年的总雨量还不到四十六吋[2],这是十年来雨量最少的纪录。于是,当局便实行了香港历史上的首次“制水”,晚上无水供应,市民初次尝到了水荒之苦,惟并不算严重。一九〇二年那次水荒则较为恶劣,每日只供水一小时,市民叫苦连天。

其后,九龙方面又建成了两个水塘,其一是一九一一年完成的九龙水塘,另一是一九二五年建成的石篱贝水塘,使九龙地区的供水获得一定程度的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