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方,审美教育受到人们的重视,“乐教”也是西方审美萌芽的重要表现。因此,审美活动和艺术教育在他的“理想国”教育方案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由此可见,亚里士多德超越了柏拉图的审美教育思想,奠定了审美教育的唯物主义思想基础。文艺复兴时期重视实践活动的特点,对丰富和发展西方审美教育思想做出了重要贡献。由此可见,席勒的审美教育思想是以实现人的“自由”为出发点和归宿的。......
2023-07-23
1.冯特
【人物简介】冯特,德国生理学家、心理学家、哲学家。是心理学发展史上的开创性人物,他被公认为是实验心理学的创建人,构造主义的奠基人。他学识渊博,著述甚丰,一生作品达540余篇,研究领域涉及哲学、心理学、生理学、物理学、逻辑学、语言学、伦理学、宗教等。
【主要著作】《生理心理学原理》
【主要理论】
1.心理学之父
冯特于1879年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建了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开始对心理现象进行系统的实验研究。在心理学史上,这被看作是心理学脱离哲学的怀抱、走上独立发展道路的标志,这意味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冯特因此被称为“心理学之父”。其著作《生理心理学原理》一书也被誉为“心理学独立的宣言书”。
2.冯特与构造主义学派
冯特是构造主义心理学的奠基人,并由其弟子铁钦纳将其发展成为严密的心理学体系。构造主义主张心理学应该研究人们的直接经验即意识,并把人的经验分为感觉、意象和激情状态三种元素。在研究方法上,主张心理学应该采用实验内省法分析意识的内容或构造。
【易错提示】注意避免人物称誉的混淆:冯特——“心理学之父”,桑代克——“教育心理学之父”。
【实战演练】
1.【单选题】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的心理学家是( )。
A.艾宾浩斯 B.韦伯
C.马斯洛 D.冯特
2.【多选题】以下心理学家中,使用“内省的方法”来研究心理现象的有( )。
A.华生 B.冯特
C.韦特海默 D.铁钦纳
3.【判断题】科学心理学诞生的标志是1789年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 )
2.华生
【人物简介】华生,美国心理学家,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华生在使心理学客观化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1915年当选为美国心理学会主席,其所开创的行为主义心理学曾号称心理学中的第一势力,统治心理学达半个世纪之久。
【主要著作】《在行为主义者看来的心理学》《行为:比较心理学导论》
【主要理论】
1.行为主义心理学
1913年,华生发表了《在行为主义者看来的心理学》,宣告了行为主义的诞生。行为主义产生以后很快风行美国乃至全球,引发了一场心理学史上的“行为主义革命”。从20世纪20年代至50年代这长达四十余年的时间里,行为主义几乎一统天下,因此被称为西方心理学的“第一势力”。
行为主义有两个重要的特点:(1)反对研究意识,主张心理学研究行为;(2)反对内省,主张采用实验方法进行客观的研究。由于行为主义抛弃了心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意识,不研究心理的内部结构和过程,不研究脑的内部活动,因而被讥讽为“无脑的心理学”。
华生在心理发展问题上突出的观点是环境决定论。这种环境决定论主要体现在,一是极力否认遗传的作用;二是夸大环境和教育的作用,认为环境和教育是行为发展的唯一条件。
华生从行为主义的控制行为的目的出发,提出了他闻名于世的一个论断:“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一个由我支配的特殊的环境,让我在这个环境里养育他们,我可担保,任意选择一个,不论他父母的才干、倾向、爱好如何,他父母的职业及种族如何,我都可以按照我的意愿把他们训练成为任何一种人物——医生、律师、艺术家、大商人,甚至乞丐或强盗。”
3.对儿童情绪发展的研究
华生对心理发展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情绪发展的课题上。情绪发展的课题又分为两种:(1)重点是研究儿童在三种非习得性(即非学习性)的情绪反应基础上形成的条件反射;(2)重视儿童嫉妒和羞耻的情绪行为研究。
华生有关儿童情绪的观点,特别是对儿童的怕、怒、爱的分析,主要是来自他对情绪发展所进行的一系列的实验研究。这些实验研究,在心理学史上被誉为“经典实验”之一。这也是华生在发展心理学建设上的一个开创性的贡献。
【教育名言】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一个由我支配的特殊的环境,让我在这个环境里养育他们……我都可以按照我的意愿把他们训练成为任何一种人物。
【易错提示】注意区分心理学“三大势力”:行为主义——“第一势力”,精神分析——“第二势力”,人本主义——“第三势力”。
【实战演练】
1.【单选题】1914年美国心理学家( )出版了《行为:比较心理学导论》一书。
A.罗杰斯 B.华生
C.弗洛伊德 D.马斯洛
2.【单选题】华生在《行为主义》一书中写道:“给我一打健康的儿童,一个由我支配的特殊的环境……我都可以按照我的意愿把他们训练成为任何一种人物。”这种观点过于低估了下列哪种因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
A.遗传 B.环境
C.教育 D.教师
3.【单选题】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华生在《行为主义》一书中写道:“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一个由我支配的特殊的环境。让我在这个环境里养育他们,我可担保,任意选择一个,不论他父母的才干、倾向、爱好如何,他父母的职业及种族如何,我都可以按照我的意愿把他们训练成为任何一种人物——医生、律师、艺术家、大商人,甚至乞丐或强盗。”这是( )的观点。
A.遗传决定论 B.环境决定论
C.家庭决定论 D.儿童决定论
4.【判断题】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华生提出了环境决定论。( )
3.弗洛伊德
【人物简介】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奥地利精神病医师、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1895年正式提出精神分析的概念。1899年出版《梦的解析》,被认为是精神分析心理学的正式形成。1919年成立国际精神分析学会,标志着精神分析学派最终形成。他开创了潜意识研究的新领域,促进了动力心理学、人格心理学和变态心理学的发展,奠定了现代医学模式的新基础,为20世纪西方人文学科提供了重要理论支柱。
【主要著作】《梦的解析》《自我与本我》
【主要理论】
弗洛伊德创建的精神分析(心理学的“第二势力”)又称为弗洛伊德主义,其理论来源于治疗精神病的临床经验,理论内容极为复杂,主要包括:
1.潜意识学说
精神分析论认为,人的心理就像一座冰山,意识只是露出水面的冰山一角,还有很大的部分在水面以下,这就是潜意识。潜意识对人的心理和行为有巨大的影响,人类的一切行为,都是根源于潜意识中的某些欲望和动机。
2.人格结构和人格发展阶段学说
人格学说是弗洛伊德理论中的核心成分。弗洛伊德认为人格是由本我、自我和超我三部分所构成,这三部分分别按照快乐原则、现实原则和道德原则指导、调节人的行为。这三者保持平衡,人格就能正常发展,如果三者失调,就会导致神经症。弗洛伊德又按照性力贯注于人体部位的变化和发展,把人格发展分为口唇期、肛门期、性器期、性潜伏期、生殖器期五个阶段。
表一 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
表二 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
3.性欲论
弗洛伊德是一个泛性主义者,他把人的一切问题都归因为性的问题。即他认为,人的一切行为动机,都有性的色彩,都受性本能冲动的支配。神经症的产生,就是由于性本能冲动受到压抑而得不到满足的结果。就人的个体来说,他的性生活早在婴儿期就开始了,而不是从成熟期才开始的。当然,弗洛伊德所谓的性含义是很广的。他认为,生殖的活动,虽然是性的主要表现形式,但不是唯一的表现形式,机体的某些器官或组织也能因刺激而产生性的快感。
4.本能论
弗洛伊德认为,人有两种本能:一是生的本能,称之为“力比多”,它代表着爱和建设的力量,指向于生命的生长和增进。二是死的本能,称之为“达那多斯”,它代表恨和破坏的力量,表现为求死的欲望。死的本能有内向与外向之分。当冲动指向内部的时候,人们就会限制自己的力量,惩罚折磨自己,变成受虐狂,并在极端的时候毁灭自己;当冲动指向外部的时候,人们就会表现出破坏、损害、征服和侵犯他人的行为。
5.自我防御机制
弗洛伊德最早系统论述了自我防御机制。所谓自我防御机制就是自我在精神受干扰时用以避开干扰,保持心理平衡的心理机制。常见的自我防御机制包括压抑、否认、置换、文饰、投射、代偿、升华等。
常见的自我防御机制
6.遗忘理论:动机性遗忘说/压抑说/动机说
动机性遗忘指人为避免不愉快的情绪或内心冲突而遗忘某些事件或人物的现象。这种遗忘常由一定的有意识或无意识的动机所致,是个体心理自我保护的一种手段。被遗忘的事物往往与社会道德观念相冲突,或是以唤起个体的创伤性体验。但动机性遗忘并不意味着有关的经验已从记忆贮存中消失。相反,这类经验可能在梦境中,或通过某些过失行为隐晦地表现出来。弗洛伊德首先研究了这种现象,并提出“动机性遗忘”这一概念。弗洛伊德认为,遗忘是由于情绪或动机的压抑作用引起的,如果压抑被解除,记忆就能恢复。由于情绪紧张而引起的遗忘(考试时常发生)就属于这种类型。
【实战演练】
1.【单选题】精神分析学派(精神动力学派)的创立者是( )。
A.笛卡尔 B.华生
C.弗洛伊德 D.罗杰斯
2.【单选题】人的性本能是最基本的自然本能,它是推动人的发展的潜在的、无意识的、最根本的动因。提出这一观点的学者是( )。
A.弗洛伊德 B.华生
C.桑代克 D.巴甫洛夫
3.【单选题】弗洛伊德将人格结构分为三个层次:本我、自我和超我,他认为三者之中( )具有最强大的力量。
A.本我 B.自我
C.超我 D.三者都是
4.【单选题】“吃不着葡萄说葡萄酸,得不到的东西是不好的”,这种自我防御机制称为( )。
A.否认 B.文饰
C.投射 D.幻想
5.【单选题】最有积极性和建设性意义的自我防御机制是( )。
A.退行 B.文饰
C.升华 D.压抑
6.【单选题】下列遗忘的理论中,( )认为遗忘是因为我们不想记,而将一些记忆信息排除在意识之外,因为它们太可怕、太痛苦或有损自我的形象。
A.痕迹衰退说 B.干扰说
C.同化说 D.动机说
7.【判断题】有位学生有严重的耳鸣,感到非常自卑,他想在体育方面超越别人,为班级争光,这是一种代偿的心理防御机制。( )
4.马斯洛
【人物简介】马斯洛,美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人格理论家。马斯洛出生于纽约市布鲁克林区一个犹太家庭,他是智商高达194的天才。1968年当选为美国心理学会主席。他被誉为“第三代心理学的开创者”,他巧妙地把“行为主义心理学”和“精神分析心理学”这两种学说结合起来,提出了人性善论、潜能论和内在价值论等理论。他对人的动机持整体的看法,他的动机理论被称为“需要层次论”。其心理学理论核心是人通过“自我实现”,满足多层次的需要系统,达到“高峰体验”,重新找回被技术排斥的人的价值,实现完美人格。
【主要著作】《人类动机论》《动机和人格》
【主要理论】
1.人本主义心理学
马斯洛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发起者和理论家。人本主义心理学兴起于20世纪50、60年代,主要代表人物还有罗杰斯。该学派猛烈冲击着在美国很有势力的精神分析学派和行为主义学派,形成了心理学中的“第三势力”。人本主义心理学着重于人格方面的研究,认为人的本质是好的、善良的,人并不是受无意识欲望驱使的野兽。人有自由意志,有自我实现的需要。因此,只要有适当的环境,他们就会力争达到某些积极的社会目标。人本主义反对行为主义只相信可以观察到的刺激与反应,认为正是人们的思想、欲望和情感这些内部过程和内部经验,才使他们成为各不相同的个体。
2.需要层次理论
(1)基本内容
根据需要出现的先后及强弱顺序,马斯洛把需要归纳为七个基本的层次。
马斯洛对以上需要进行了进一步的区分:位于需要层次底部的四种需要被称为缺失需要,它们是个体生存所必需的。后三种需要是成长需要,它虽不是我们生存所必需的,但对于我们适应社会来说却有很重要的积极意义。
较低级的需要至少必须部分满足之后才会出现对较高级需要的追求。与缺失需要相反,成长需要永远得不到完全满足。层次较高的需要发展后,层次较低的需要依然存在,但对行为的影响则减弱了。
(2)需要层次理论对教学的启发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在教育领域中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①它启示我们在开展教育工作时,要注意了解学生的需要,并从研究学生的需要来分析学生的行为。
②教师要重视培养和激发学生的高层次需要,并创设教育条件和氛围,逐步使之得到满足,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建设团结和谐、奋发向上的班集体。
③尊重、满足学生的合理需要,抑制不合理需要。
④引导和培养学生向更高层次发展,使个人需要与社会发展需要相一致。
3.需要层次理论对学习动机的解释
需要层次理论说明,在某种程度上学生缺乏学习动机可能是由于某种缺失需要没有得到充分满足而引起的。因此,教师不仅要关心学生的学习,更应该关心学生的生活和情感,以排除影响学习的一切干扰。
4.高峰体验论
马斯洛在调查一批有相当成就的人士时,发现他们常常提到生命中曾有过的一种特殊经历,“感受到一种发自心灵深处的战栗、欣快、满足、超然的情绪体验”,由此获得的人性解放,心灵自由,照亮了他们的一生。马斯洛把这种感受称之为高峰体验。马斯洛认为,自我实现的人,即处于需要金字塔的顶层的人,更可能发生高峰体验。
【教育名言】一个音乐家必须作曲,一个画家必须画画,一个诗人必须写诗,这样他才能最终做到心平气和。一个人能够成为什么样的人,他就必须成为什么样的人。
【实战演练】
1.【单选题】关于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归属与爱是最高层次的需要
B.安全是最低层次的需要
C.较高层次的需要发展以后,低层次的需要就不存在了
D.低层次需要的基本满足是高层次需要产生的基础
2.【多选题】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下列属于缺失需要的是( )。
A.求知需要 B.归属与爱的需要
C.安全需要 D.自我实现的需要
E.生理需要
3.【判断题】学习需要是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的最高点。( )
4.【简答题】简述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5.罗杰斯
【人物简介】罗杰斯,美国心理学家,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从事心理咨询和治疗的实践与研究,主张“以当事人为中心”的心理治疗方法,首创非指导性治疗,强调人具备自我调整以恢复心理健康的能力。
【主要著作】《患者中心疗法》《论人的成长》
【主要理论】
1.罗杰斯的人本学习理论
(1)有意义的自由学习观
①对学习的分类
根据学习对学习者的个人意义,罗杰斯将学习分为无意义学习和有意义学习。无意义学习指学习没有个人意义的材料,类似于心理学上无意义音节,不涉及感情和个人意义,仅仅涉及经验累积与知识增长,与完整的人(具有情感和理智的人)无关,学得吃力,而且容易遗忘。有意义学习是指一种涉及学习者成为完整的人,使个体的行为、态度、个性以及在未来选择行动方针时发生重大变化的学习,是一种与学习者各种经验融合在一起,使个体全身心地投入其中的学习。
②有意义学习的四要素
·学习是学习者自我参与的过程,既包括认知参与,也包括情感参与;
·学习是学习者自我发起的,内在动力在学习中起主要作用;
·学习是渗透性的,它会使学生的行为、态度以及个性等发生变化;
·学习的结果由学习者自我评价,即他们知道自己想学什么和自己学到了什么。
(2)学生中心的教学观
①学生中心模式又称非指导性教学模式。在这个模式中,教师最富有意义的角色不是权威,而是“助产士”与“催化剂”。使学生更能为自己的学习负起责任,从而更加主动、有效、持久地学习。
②非指导性教学模式的五个阶段:确定帮助的情景;探索问题;形成见识;计划和抉择;整合。
③罗杰斯认为,促进学生学习的关键不在于教师的教学技巧,而在于特定的心理氛围。促进学生的心理气氛因素包括:真实或真诚;尊重、关注和接纳;移情性理解。
(3)知情统一的教学目标观
罗杰斯认为人的精神世界包括两方面的内容:情感和认知。教育就是促进这两方面同时发展,教育的目标就是培养“全人”。在具体教学目标上,罗杰斯重过程轻内容,认为教育就是促进变化和学习,培养能够适应变化和知道如何学习的人。
2.心理治疗理论:来访者中心疗法
罗杰斯认为,心理治疗的目标就是让来访者的人格得到成长、发展和改变,使来访者真正成为一个机能完善的人,它的最终的效果在于人性的自我实现。
(1)来访者中心疗法的特点
①咨询者要以来访者为中心,充分调动他们的潜能,从而进行自我治愈。
②心理咨询是调整自我结构和功能的过程。
③咨询师要采用一种非指导性的咨询方式,不能操纵和支配来访者,尽量少提问题,避免代替求助者做出决定。
(2)咨询师的基本治疗态度
①真诚。咨询师表里如一,在治疗过程中真实表达自己的情感和行为。
②无条件的积极关注。
③共情。咨询师站在来访者的立场上,设身处地地去体会他们的痛苦、看待他们的问题。
【实战演练】
1.【单选题】20世纪60年代掀起了人本主义思潮,罗杰斯提出“( )”的主张。
A.以爱为中心 B.以活动为中心
C.以学生为中心 D.以经验为中心
2.【单选题】小宇来到咨询室对老师说:“我太胖了,同学们都嫌弃我,这一定是我朋友很少的原因。”老师问道:“看到别的同学都有自己的好朋友,自己没有而感到难过,而且你对自己感到不满意,对吗?”老师的这种回应方式属于( )。
A.尊重 B.真诚
C.共情 D.同情
3.【多选题】来访者中心疗法要求咨询师的基本治疗态度包括( )。
A.积极关注 B.询问
C.尊重 D.真诚
E.共情
4.【多选题】对于有意义学习,罗杰斯认为主要具有四个要素,下面( )不是罗杰斯提出的。
A.学习具有个人参与的性质 B.学习是循序渐进的过程
C.学习是自发的 D.学习是由教师评价的
5.【判断题】马斯洛认为,心理治疗的目标就是让来访者的人格得到成长、发展和改变,使来访者真正成为一个机能完善的人,它的最终的效果在于人性的自我实现。( )
6.艾宾浩斯
【人物简介】艾宾浩斯,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一生致力于有关记忆的实验心理学研究,在1885年出版了《关于记忆》一书,提出了著名的“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这一成就也令他成为与冯特齐名的心理学家。
【主要著作】《关于记忆》《心理学纲要》
【主要理论】
1.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艾宾浩斯以无意义音节为材料,采取重学法(又称节省法)来检验记忆的效果。依据保持效果,绘制了遗忘曲线。这条曲线表明,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最初遗忘速度很快,随着时间的推移,遗忘的速度逐渐下降。由此可以看出,遗忘是有规律的,即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其趋势是先快后慢,呈负加速,并且到一定的程度就不再遗忘了。概括地说,遗忘的速度是先快后慢,遗忘的材料是先多后少。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图
2.艾宾浩斯错觉
艾宾浩斯发现了艾宾浩斯错觉,这一发现便以他的名字来命名。艾宾浩斯错觉是一种对实际大小知觉上的错视。在最著名的错觉图中,两个完全相同大小的圆放置在一张图上,其中一个被较大的圆围绕,另一个被较小的圆围绕;被大圆围绕的圆看起来会比被小圆围绕的圆还要小。
艾宾浩斯错觉
【教育名言】
1.心理学有一个很长的过去,但却只有一个短的历史。
2.知识的保持和复现,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有关的心理活动第一次出现时注意和兴趣的强度。
【实战演练】
1.【单选题】艾宾浩斯遗忘曲线给我们的启示是,复习功课时应当( )。
A.采用多样化的复习方法 B.及时复习
C.合理分配复习时间 D.过度复习
2.【单选题】艾宾浩斯使用遗忘曲线来表明遗忘进程的不均衡规律:遗忘速度是( )。
A.先快后慢 B.先慢后快
C.很快 D.很慢
3.【判断题】心理学家艾宾浩斯对记忆的研究表明,遗忘速度随着时间推移而减慢。( )
7.卡特尔
【人物简介】卡特尔,美国心理学家,最早应用因素分析法研究人格。他对心理测验的研究,对个体差异的测量,以及对应用心理学的倡导,有力地推进了美国心理学的机能主义运动。他编制的“16种人格因素测验”应用十分广泛。
【主要著作】《多元实验心理学手册》《人格的种类和测量》
【主要理论】
1.卡特尔的人格特质理论
该理论又称为“特质因素分析论”。卡特尔利用因素分析的方法对人格特质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基于人格特质的一个理论模型。模型分为四层,如下图所示:
人格特质层次结构图
(1)个别特质和共同特质
个别特质是某个人所独有的特质,通过兴趣、习惯、态度等形式体现。共同特质是一个社区或一个群体成员所共同具有的特质。个别特质用于解释个体的个性化本质,共同特质则用于解释人格在人性或群体层面的差异。
(2)表面特质和根源特质
表面特质和根源特质既可能是个别特质,也可能是共同特质。表面特质指从外部行为能直接观察到的特质。根源特质是指那些相互联系且以相同原因为基础的行为特质。如“焦虑”是害怕考试和体育比赛时双腿发抖的同一原因。在这里,“焦虑”就是一种根源特质。
1949年卡特尔用因素分析的方法提出了16种相互独立的根源特质,编制了“卡特尔16
种人格因素测验”(16PF)。
(3)体质特质和环境特质
从根源特质可以区分出这两种特质。体质特质是由先天的生物因素所决定,如兴奋性、情绪稳定性等。环境特质则由后天的环境因素所决定,如焦虑、有恒性等。
(4)动力特质、能力特质和气质特质
这三种特质同时受到遗传与环境两方面的影响,位于模型最底层。动力特质是指具有动力特征的特质,它使人趋向某一目标,包括生理驱力、态度和情操。能力特质指表现在知觉和运动等方面的差异特质,包括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气质特质是指决定一个人情绪反应的速度与强度的特质。
2.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测验(16PF)
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测验是卡特尔于20世纪50年代编制的。它适用于具有阅读能力的青年人、成年人及老年人。卡特尔根据自己研究所确定的16种人格根源特质在某些情况下可能产生的表现,编制成16组题目。根据得分绘出人格剖面图,从而了解受测者人格。
3.卡特尔的智力形态论
卡特尔将人的智力分为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两种不同的形态。
流体智力是一个人生来就能进行智力活动的能力,即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它依赖于先天的禀赋。流体智力的发展与年龄有密切的关系。一般人在20岁后,流体智力的发展达到顶峰,30岁以后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降低。流体智力属于人类的基本能力,受教育文化的影响较少。因此,在编制适用于不同文化的文化公平测验时,多以流体智力作为不同文化背景者智力比较的基础。
晶体智力则是一个人通过其流体智力所学到的并得到完善的能力,是通过学习语言和其他经验而发展起来的。晶体智力与教育、文化有关,因知识经验的累积,晶体智力随年龄增长而升高,例如词汇、一般信息和审美问题等。
【易错提示】考生判断是流体智力还是晶体智力时,一看是受先天因素影响还是后天因素影响,二看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长还是降低。
【实战演练】
1.【单选题】卡特尔的人格特质理论的主要贡献在于提出了( )。
A.表面特质 B.共同特质
C.中心特质 D.根源特质
2.【单选题】把智力分为晶体智力和流体智力的心理学家是( )。
A.冯特 B.皮亚杰
C.马斯洛 D.卡特尔
3.【单选题】根据卡特尔的智力理论,晶体智力在30岁后,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 )。
A.衰退的 B.提高的
C.停滞的 D.波动变化
4.【判断题】流体智力是获得语言、数学等知识的能力,它决定于后天的学习和经验,与社会文化有密切的关系。( )
5.【判断题】1949年卡特尔用因素分析的方法提出了16种相互独立的根源特质,编制了“Y—G人格测验”。( )
8.加德纳
【人物简介】霍华德·加德纳,美国著名心理学家。他因提出“多元智能(或多元智力)”的概念而闻名。在观察到不同的幼儿具有不同的天赋、兴趣和能力后,加德纳命名了至少九种智力。他对不同智力价值的认识,以及他将儿童和成人都视为具有多种能力和天赋的人的这种观点在心理学界产生了重要影响。
【主要著作】《智力的结构:多元智能理论》
【主要理论】
1.多元智力理论的主要内容
加德纳认为,人的智力结构中存在着七种相对独立的智力,1999年,他又提出了自然观察智力和存在智力。这九种智力在人身上的组合方式是多种多样的。这九种智力是:
2.多元智力理论与新课程改革
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对传统的智力观念提出了新的诠释,也为我国新课程改革“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依据与支持,所以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一经提出,就对当前教学改革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1)积极乐观的学生观。我们应对所有的学生都抱有热切的成长希望,充分尊重每一个学生的智力特点,使教学真正成为愉快教学、成功教学,而不是把学生区分为三六九等。
(2)科学的智力观。我们必须认识到学生智力的多样性、广泛性和差异性,把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
(3)因材施教的教学观。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智力特点进行教学,要善于针对不同智力特点的学生,尤其是要根据学生智力结构中的优势智力,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式,使不同的学生都能得到最好的发展。
(4)多样化人才观和成才观。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智力优势,只要这一优势智力得到了合理的发展,都有可能成为优秀人才,成材的道路也应该是多样化的。
【教育名言】
1.每个孩子都是一个潜在的天才儿童,只是经常表现为不同的形式。
2.儿童的智能没有高低之分,只有智能倾向的不同和强弱差别,如果能及早发现儿童的潜能或特质,以适当的教育加以强化,将极大地促进儿童的成长与发展。
【实战演练】
1.【单选题】多元智能理论是由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 )提出的。
A.布鲁纳 B.苛勒
C.加德纳 D.皮亚杰
2.【单选题】下列符合多元智能理论观点的是( )。
A.学生是生活在社会之中的,因而是带着经验走进教室的
B.人的发展具有多种可能性,但不是每一种智能都有相适应的职业
C.最好的教育是适合学生的潜能开发,并能使学生获得最好发展和理想职业的教育
D.学习不是由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的过程,而是学生主动构建知识的过程
3.【多选题】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提出多元智能理论,他所提出的多元智能包括( )。
A.言语智能、逻辑数理智能 B.视觉空间智能、音乐智能
C.运动智能、人际智能 D.自知智能、自然观察智能
4.【简答题】简述加德纳多元智力理论对教育的启示。
9.皮亚杰
【人物简介】皮亚杰,瑞士日内瓦学派创始人,儿童心理学家,发生认知论的开创者,被誉为心理学史上除了弗洛伊德以外的另一位“巨人”,其提出的发生认识论不仅是日内瓦学派的理论基础,也是欧洲机能主义的重大发展。它开辟了心理学研究的一个新途径,对当代西方心理学的发展和教育改革具有重要影响。
【主要著作】《发生认识论原理》《儿童的判断与推理》《儿童的语言和思维》《智慧心理学》
【主要理论】
1.建构主义的认知发展观
(1)发展的实质
皮亚杰的理论核心是“发生认识论”。他认为,发展的实质就是个体在与环境的不断的相互作用中的一种建构过程,其内部的心理结构是在不断变化的。皮亚杰认为所有的生物包括人都有适应和建构的倾向,这同时也是认知发展的两种机能。
皮亚杰认为人类所有的心理反应归根到底都是适应,适应的本质在于取得机体与环境的平衡。适应分为两种不同的类型:同化和顺应。对环境作出的适应性变化并不是消极被动的过程,而是一种内部结构积极建构的过程。
皮亚杰在解释发生认识论时提出了四个概念:
(2)影响心理发展的因素
皮亚杰认为儿童心理的发生发展不是先天结构的展开,也不完全取决于环境的影响,其影响因素有四个:
①成熟,主要指机体的成长,特别是大脑和神经系统的成熟。
②自然经验(练习和经验),主要指通过与外界环境的接触而获得的知识,可分为物理经验及数理逻辑经验两类。
③社会经验,指在社会相互作用和社会传递过程中获得的经验,主要有语言、教育和社会生活等。
④平衡化,指个体在与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的自我调节。具有自我调节作用的平衡过程对于心理发展的上述三种基本因素起调节作用,并且这种调节表现出定向性的特点(即朝着一定的方向发展)。
2.认知发展阶段论
皮亚杰提出认知发展的阶段理论,将个体的认知发展分为四个阶段:
3.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皮亚杰利用对偶故事法,发现并总结出了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的总规律,即儿童道德的发展经历从他律到自律的发展过程。他律是指早期儿童的道德判断只注意行为的客观效果,不关心主观动机,是受自身以外的价值标准所支配的道德判断,具有客体性。自律则是指儿童自己的主观价值和主观标准所支配的道德判断,具有主体性。皮亚杰认为,10岁是儿童从他律道德向自律道德转化的分水岭。
【易错提示】考生需注意区分皮亚杰的“同化”和奥苏贝尔的“同化”。前者指有机体面对一个新的刺激情境时,把刺激整合到已有的图式或认知结构中的过程。后者指的是新旧知识之间的相互关系。皮亚杰的“同化”相当于奥苏贝尔提出的“下位学习”。
【实战演练】
1.【单选题】按皮亚杰的观点,学生知识结构形成的方式的是( )。
A.适应与同化 B.同化与顺应
C.顺应与复习 D.复习与适应
2.【单选题】将饼干藏起来,儿童去寻找,将饼干分成两半,儿童认为饼干变多了,儿童所处的认知发展阶段是( )。
A.感知运动阶段 B.前运算阶段
C.具体运算阶段 D.形式运算阶段
3.【单选题】提出儿童道德发展是一个从他律到自律过程的心理学家是( )。
A.科尔伯格 B.皮亚杰
C.埃里克森 D.弗洛伊德
4.【单选题】儿童做事时能遵守规则,但同时具有同情心、怜悯心,这说明他的道德发展到皮亚杰道德发展阶段理论的( )。
A.自我中心阶段 B.权威阶段
C.可逆性阶段 D.公正阶段
5.【多选题】皮亚杰理论中的具体运算阶段的思维特点是( )。
A.建立守恒概念 B.出现去自我中心化
C.能够顺利解决抽象问题 D.解决问题仍局限于具体事物,缺乏抽象性
E.思维可以逆转
6.【判断题】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认为,在外部刺激和主体已有认知结构的相互作用中,顺应和同化都是被动的认知过程,而平衡化是一个主动的认知过程。( )
7.【判断题】皮亚杰认为只有当儿童的道德判断达到了自律阶段时,才称得上是真正的道德。( )
10.维果茨基
【人物简介】维果茨基,苏联建国时期卓越的心理学家,与皮亚杰是同时期人物。他主要研究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着重探讨思维和语言、儿童学习与发展的关系问题。由于他在很年轻的时候就在心理学领域做出了重要贡献,因此被誉为“心理学中的莫扎特”。他所创立的“文化—历史理论”不仅对苏联,而且对西方心理学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主要著作】《儿童心理发展研究》
【主要理论】
1.文化—历史发展理论
维果茨基运用文化—历史发展理论来解释人类心理本质上与动物不同的那些高级的心理机能。维果茨基认为,由于工具的使用,引起人的新的适应方式(即物质生产的间接方式),而不像动物一样是以身体的直接方式来适应自然。在人的工具生产中凝结着人类的间接经验,即社会文化知识经验,这使人类的心理发展规律不再受生物进化规律的制约,而受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制约。
2.心理发展观
维果茨基认为,发展是指心理的发展。心理的发展就是指,一个人的心理(从出生到成年),是在环境与教育影响下,在低级的心理机能的基础上,逐渐向高级的心理机能的转化过程。低级心理机能是生物进化的结果,是人和动物所共有的,包括知觉、不随意注意、形象记忆、情绪、冲动性意志、直观的动作思维等。高级心理机能是以“语言”为中介,是人类历史发展的结果,是人类所特有的。人类个体只有在掌握了人类经验的基础上才能形成各种高级心理机能。高级心理机能包括观察、随意注意、抽象思维、高级情感、意志等。
心理机能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标志:心理活动的随意性增强;心理活动的抽象概括机能增强;各种心理机能之间的关系不断地变化、组合,形成间接的以符号或词为中介的心理结构;心理活动的个别化。
3.教学与发展的关系
维果茨基提出了教学与发展,特别是教学与智力发展的关系的思想。在教学与发展的关系上,他提出了三个重要的问题:
(1)“最近发展区”
维果茨基把个体的发展水平分为两种:第一种水平是现有发展水平,即基于一定的已经完成的发展系统的结果而形成的心理机制的发展水平;第二种水平是潜在发展水平,指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别人的帮助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即人们平时所讲的“潜能”。这样在智力活动中,所要解决的问题和原有独立活动之间可能有差异,可以通过教学或者别人的帮助来消除这种差异,这就是“最近发展区”。教学创造着最近发展区,第一个发展水平与第二个发展水平之间的动力状态是由教学决定的。
(2)教学应当走在发展的前面
根据上述思想,维果茨基提出“教学应当走在发展的前面”。这是他对教学与发展关系的最主要的理论。也就是说,教学“可以定义为人为的发展”,教学决定着智力的发展,这种决定作用既表现在智力发展的内容、水平和智力活动的特点上,也表现在智力发展的速度上。
(3)学习的最佳期限
怎样发挥教学的最大作用,维果茨基提出了“学习的最佳期限”。如果脱离了学习某一技能的最佳年龄,从发展的观点来看都是不利的,它会造成儿童智力发展的障碍。
4.“内化”学说
维果茨基是“内化”学说最早推出人之一。他指出,教学的最重要的特征便是教学创造着最近发展区这一事实,也就是教学激起与推动学生一系列内部的发展过程。从而使学生通过教学而掌握全人类的经验,进而内化为儿童自身的内部财富。维果茨基的内化学说的基础是他的工具理论。
5.维果茨基的发展理论对教学的影响
(1)支架式教学
为促进教学发展,维果茨基认为教师可采用教学支架,进行支架式教学。支架是指在学习过程中给予儿童的帮助,就像婴儿学习走路,父母总要给予一定的搀扶,或者提供一个学步车。支架是一种帮助,借助这种帮助,儿童能够完成那些他们不能独立完成的任务。教育要以最近发展区作为接入的空间,为儿童的学习提供支架,促进儿童有效地学习。
(2)教学实践改革
根据维果茨基的认知观,在教学实践上已出现三项改革活动:交互式教学、合作型教学和建设学习者班级社区。
【教育名言】
1.我们至少应该确定儿童发展水平的两种水平,如果不了解这两种水平,我们将不可能在每一个具体情况下,在儿童发展进程与他接受教学可能性之间找到正确的关系。
2.良好的教学应走在发展的前面。
【实战演练】
1.【单选题】维果茨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种是现有发展水平,另一种是潜在发展水平。”这两者之间的差距称为( )。
A.教学支架 B.最近发展区
C.先行组织者 D.互相协调
2.【单选题】维果茨基提出“教学应走在发展前面”的含义是( )。
A.提前讲授下一阶段才能掌握的内容 B.教学可以不考虑儿童现有的发展水平
C.教学的重要任务是创造最近发展区 D.根据学生现有的水平进行教学
3.【多选题】下列观点属于维果茨基认知发展理论的是( )。
A.学习存在最佳期 B.发生认识论
C.最近发展区学说 D.智力发展内化说
11.埃里克森
【人物简介】埃里克森,美国精神病学家,著名的发展心理学家和精神分析学家。他提出人格的社会心理发展理论,把心理的发展划分为八个阶段,指出每一阶段的特殊社会心理任务;并认为每一阶段都有一个特殊矛盾,矛盾的顺利解决是人格健康发展的前提。
【主要著作】《儿童和社会》
【主要理论】
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论
1.基本内容
埃里克森认为人格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的过程,必须经历八个顺序不变的阶段,其中前五个阶段属于儿童成长和接受教育的时期。每一个阶段都有一个由生物学的成熟与社会文化环境、社会期望之间的冲突和矛盾所决定的发展危机,成功而合理地解决每个阶段的危机或冲突将促使个体形成积极的人格特征,有助于发展健全的人格,否则,个体就会形成消极的人格特征,导致人格向不健全的方向发展。这里着重介绍前五个阶段的人格发展的特点。
(1)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0—1.5岁)
本阶段的任务是发展对周围世界,尤其是对社会环境的基本态度,培养信任感,体验希望的实现。如果父母或照料者给予婴儿适当的、稳定的与不间断的关切、照顾,婴儿就会对父母产生一种信任感,认为这个世界是安全而可信赖的地方。这种对人、对环境的基本信任感是个体形成健康个性品质的基础,是其以后各个时期发展的基础,尤其是其青年时期发展同一性的基础。
(2)自主感对羞怯感(1.5—3岁)
本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自主性,体验意志的实现。这一时期,儿童掌握了大量的技能,如爬、走、说话等。更重要的是他们学会了怎样坚持或放弃,也就是说儿童开始“有意识”地决定做什么或不做什么。儿童开始有了自主感,他们坚持自己的进食、排泄方式,所以训练良好的习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时孩子会反复应用“我”“我们”“不”来反抗外界控制,而父母绝不能听之任之、放任自流,这将不利于儿童的社会化。反之,若过分严厉,又会伤害儿童自主感和自我控制能力。
(3)主动感对内疚感(3—6岁)
本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主动性,体验目的的实现。由于身体活动能力和语言的发展,儿童有可能把活动范围扩展到家庭之外。儿童喜欢尝试探索环境,承担并学习掌握新的任务。此时,如果父母或教师对儿童的建议给予适当的鼓励或妥善的处理,则儿童不仅发展了主动性,还能培养明辨是非的道德感。反之,如果父母对儿童的问题感到不耐烦或嘲笑儿童的活动,儿童就会产生内疚感。
(4)勤奋感对自卑感(6—12岁)
本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勤奋感,体验能力的实现。这一阶段的儿童都应在学校接受教育,学校是训练儿童适应社会、掌握今后生活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的地方。如果他们能顺利地完成所学课程及由此带来的长辈的认可和赞许,他们就会获得勤奋感,这会使他们在今后的独立生活和承担工作任务中充满信心。反之,就会产生自卑。
(5)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岁)
本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自我同一性,体验忠诚的实现。青少年在为解决“我是谁”的问题做心理斗争,即随着他们把参考对象从父母转向同伴,他们需要知道自己与同伴是怎样的相同,同时又与其他任何人有着独特的不同。
自我同一性是指个体组织自己的动机、能力、信仰及活动经验而形成的有关自我的一致性形象。自我同一性的形成要求谨慎的选择和决策,尤其体现在职业定向、性别角色分化等方面。如果青少年不能整合这些方面和各种选择,或者根本无法在其中进行选择,就会导致角色混乱。
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的前五个阶段
2.教育意义
埃里克森理论的教育意义十分突出。它指明了每个发展阶段的任务,并给出了解决危机、完成任务的具体教育方法,有助于教师理解不同发展阶段的儿童所面临的冲突类型,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因势利导,对症下药。
小学儿童所面临的主要危机是“勤奋与自卑”之间的冲突,教师应该特别注意培养学生的勤奋精神,应多给予鼓励和肯定,少给予批评,使其充分体验努力带来的快乐。
中学阶段儿童主要面临的危机是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教师应当给予学生足够的宽容,允许学生对未来进行不同的规划,鼓励其进行多种尝试。
【实战演练】
1.【单选题】根据埃里克森的理论,2—3岁儿童的发展任务是培养( )。
A.主动性 B.自主性
C.勤奋感 D.同一性
2.【单选题】中学生小刚近期心里很矛盾,觉得未来的自己应该是一名歌手,但又觉得能力有限,遥不可及,根据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论,当前他的主要发展任务是( )。
A.获得勤奋感 B.克服内疚感
C.避免孤独感 D.建立同一感
3.【判断题】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认为,儿童人格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是有一种冲突和矛盾所决定的发展危机,青春期的危机冲突是同一性对角色混乱,对此阶段的学生,教师应该提供独立完成任务的机会。( )
4.【判断题】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指出,个体发展是自我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
5.【简答题】埃里克森将人格发展分为哪些阶段?其中青春期发展的主要任务有哪些?
12.巴甫洛夫
【人物简介】巴甫洛夫,俄国生理学派创始人,荣获1904年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他毕生从事心脏生理、消化生理、高级神经活动生理的研究。在研究消化生理的过程中,形成了条件反射的概念,从而开辟了高级神经活动生理学的研究;在精神病学的研究中,提出了两个信号系统学说。
【主要著作】《动物高级神经活动(行为)客观研究二十年经验:条件反射》《大脑两半球机能讲义》
【主要理论】
1.条件反射的分类
条件反射又称信号反射,是后天经过学习才能得到的反射,即所谓有意识学习得来的知识、技能、经验等,如婴儿见到常用的奶瓶就欢喜,并伴随唾液分泌。
根据条件刺激的特点,巴甫洛夫将大脑皮层的功能分为第一信号系统活动和第二信号系统活动。用具体事物作为条件刺激而建立的条件反射系统叫作第一信号系统,是人和动物共有的;用语词作为条件刺激而建立的条件反射系统叫作第二信号系统,如“谈虎色变”,是人类和动物的条件反射活动的根本区别。
2.气质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说
巴甫洛夫用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学说解释了气质的生理基础。他依据神经过程的基本特性,即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的强度、平衡性和灵活性,划分了四种气质类型。神经活动的强度是大脑皮层神经细胞工作能力和耐力的标志,强的神经系统能够承受强烈而持久的刺激。平衡性是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的相对力量,二者力量大体相同则为平衡,否则是不平衡。灵活性是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相互转换的速度,能迅速转化是灵活的,不能迅速转化则是不灵活的。他提出的类型和特征如下表所示:
高级神经活动类型与现代气质类型对照表
3.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www.chuimin.cn)
(1)四个概念:无条件反射、无条件刺激、条件刺激、条件反射
巴甫洛夫在研究狗的进食行为时发现,狗吃到食物时,会分泌唾液,这是自然的生理反应,不需要学习,这种反应叫无条件反射,引起这种反应的刺激是食物,称为无条件刺激。呈现铃声不能诱发狗的唾液分泌,这时的铃声被称为中性刺激。如果在狗每次进食前发出铃声,一段时间后,狗只要听到铃声就会分泌唾液,这时作为中性刺激的铃声由于与无条件刺激联结而成了条件刺激,由此引起的唾液分泌就是条件反射,后人称之为“经典性条件作用”。
(2)经典条件反射的学习规律
①获得与消退
在条件刺激与无条件刺激之间建立联结的过程叫作条件反射的获得过程。
如果条件刺激重复出现多次而没有无条件刺激相伴随,则条件反应会削弱,并最终消失,即条件反射的消退。
②泛化和分化
泛化是对相似的刺激以同样的方式作出反应。
分化是指辨别相似但不同的刺激并对其作出不同的反应。
③恢复
消退现象发生后,如果个体得到一段时间的休息,条件刺激再度出现,这时条件反射可能又会自动恢复。这种未经强化而条件反射自动重现的现象被称之为恢复。
【易错提示】考生需注意巴甫洛夫和斯金纳对强化理解的不同。最早提出强化概念的是巴甫洛夫,在他的经典条件反射中,强化指伴随于条件刺激物之后的无条件刺激的呈现,是一个行为前的、自然的、被动的、特定的过程。而在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射中,强化是一种人为操纵,是指伴随于行为之后以有助于该行为重复出现而进行的奖罚过程。
【实战演练】
1.【单选题】提出经典条件反射作用理论的是( )。
A.巴甫洛夫 B.桑代克
C.斯金纳 D.埃里克森
2.【单选题】下列属于第二信号系统的条件反射的是( )。
A.望而生畏 B.谈梅生津
C.见风流泪 D.尝梅生津
3.【单选题】与高级神经活动表现为强、不平衡相对应的气质类型是( )。
A.胆汁质 B.多血质
C.黏液质 D.抑郁质
4.【单选题】小学生小夏最近学习了“未”这个字,老师告诉小夏这个是“未来”的“未”,于是小夏最近无论是看到“未”字还是“末”字,头脑中马上想到的都是“未来”这个词。这种现象属于( )。
A.保持 B.消耗
C.分化 D.泛化
5.【多选题】教育心理学认为,经典条件作用的主要学习规律有( )。
A.习得律 B.消退律
C.泛化律 D.分化律
13.桑代克
【人物简介】桑代克,美国心理学家,动物心理学的开创者,心理学行为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他采用实证主义的取向,使教育心理学研究走向了科学化的道路,是科学教育心理学的开创者。他最突出的贡献是根据对动物的实验,提出著名的试误—联结学习理论,认为动物的学习就是在刺激与反应之间形成联结。此外,他在教育实践领域、言语行为、比较心理学、智力测验、训练的迁移以及社会现象的测量等领域也做了开拓性工作。
【主要著作】《教育心理学》
【主要理论】
1.教育心理学之父
1903年,桑代克出版了《教育心理学》一书,这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这一著作奠定了教育心理学发展的基础,西方教育心理学的名称和体系由此确立,教育心理学也因此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而存在。桑代克被称为“教育心理学之父”。
2.试误—联结(尝试—错误)学习理论
(1)理论观点
桑代克通过饿猫迷箱的实验结果提出,学习的实质就在于情境与反应之间形成联结,联结公式是:S—R,而且这种联结是直接的,不需要中介作用。他还强调联结是通过尝试与错误的过程而建立的,即学习的进程是一种渐进的、盲目的、尝试错误的过程。他用不同的动物进行实验,结果相当一致,由此他认为联结的形成是遵循着一定规律的,即准备律、练习律和效果律。
(2)教育意义
桑代克的尝试—错误理论虽然是从动物实验推导出来的,但对于人类学习和学生学习仍有很大的借鉴意义。对教育有以下指导意义:
①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应该允许学生犯错误,并鼓励学生多尝试,从错误中学习,这样获得的知识才会更牢固。
②在实际教育过程中,教师应努力使学生的学习能得到自我满足的积极结果,防止一无所获得到消极的后果。(效果律)
③在学习过程中,应加强合理的练习,并注意学习结束后不时地进行练习。(练习律)
④任何学习都应该在学生有准备的状态下进行,不能经常搞“突然袭击”。(准备律)
3.遗忘理论:消退说
消退说被认为是一种对遗忘原因的最古老的解释。按照这种理论,遗忘是由记忆痕迹衰退引起的,消退随时间的推移自动发生。它起源于亚里士多德,由桑代克进一步发展。桑代克在其尝试—错误学习理论中的“练习律”中指出,习得的刺激—反应联结,如果得到使用,其力量会加强;如果失去使用,则联结的力量会减弱,直至逐渐消失。这实际上是用痕迹衰退说对遗忘所做的解释。如果不再进行识记,记忆绝不会恢复,它会导致永久性遗忘。
4.早期迁移理论:相同要素说
桑代克反对传统教育中的形式训练或心智训练说这种普遍的形式迁移,主张相同的要素迁移。桑代克在《教育心理学》中写道:“只有当两个训练机能之间有相同的元素时,一个机能的变化才能改变另一个机能的习得。”即只有当学习情境和迁移情境存在共同成分时,一种学习才能影响到另一种学习,即产生学习迁移。
【易错提示】考生需注意区分两个“第一本”:卡普捷列夫1877年出版的《教育心理学》是世界上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而桑代克1903年出版的《教育心理学》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
【实战演练】
1.【单选题】( )是科学教育心理学的开创者,是第一个系统论述教育心理学的心理学家,被称为“现代教育心理学之父”。
A.福禄贝尔 B.斯金纳
C.桑代克 D.巴甫洛夫
2.【单选题】“一切学习都是通过条件作用,以刺激S和反应R之间建立直接联结的过程”,这是某著名学习理论的观点,下列心理学家支持该观点的是( )。
A.桑代克 B.加涅
C.苛勒 D.弗洛伊德
3.【单选题】相同要素理论的代表人物是( )。
A.桑代克 B.贾德
C.苛勒 D.加涅
4.【多选题】“尝试—错误”学习的基本规律有( )。
A.效果律 B.准备律
C.分化律 D.练习律
5.【判断题】用学科实验的方式来研究学习的规律,并提出著名的联结学说的美国实证心理学家叫斯金纳。( )
14.斯金纳
【人物简介】斯金纳,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新行为主义的代表人物,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的奠基者。他在华生等的基础上向前迈进了一大步,提出了有别于巴甫洛夫条件反射的另一种条件反射行为——“操作性条件反射”,并将二者做了区分,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行为主义理论——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提出了“及时强化”的概念以及强化的时间规律,形成了自己的一套理论。直到今天,他的思想在心理学研究、教育和心理治疗中仍然被广为应用。
【主要著作】《学习的科学和教学的艺术》《教学机器》《强化时间表》
【主要理论】
1.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
(1)行为分类
斯金纳把人和动物的行为分为两类: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
应答性行为是由特定刺激所引起的,是不随意的反射性反应;而操作性行为则不与任何特定刺激相联系,是有机体自发作出的随意反应。
经典性条件反射理论可以解释应答行为的产生,而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可以解释操作行为的产生。
(2)基本规律
斯金纳提出了强化理论,他认为学习的实质是建立操作和强化物之间的联结,强化可提高反应的概率。
2.理论应用
(1)程序教学
1954年,斯金纳在《学习科学与教学的艺术》一文中,根据他的强化理论,对传统教学进行了批评,竭力主张改变传统的班级教学,实行程序教学和机器教学。根据操作性条件反射原理把学习的内容编制成“程序”安装在机器上,学生通过机器上的程序显示进行学习。后来还发展了不用教学机器,只使用程序教材的程序学习。
程序教学是一种个别化的教学形式,它的过程是将要学习的大问题分解成若干小问题,按一定顺序呈现给学生,要求学生一一回答,然后学生可以得到反馈信息。学生对问题的回答相当于“反应”,反馈信息相当于“强化”。程序教学遵循小步子、积极反应、及时强化
(反馈)、自定步调、低错误率五条基本原则。
(2)行为塑造
所谓塑造,就是通过小步子强化帮助学生达到目标。斯金纳认为:“教育就是塑造行为。”他采用连续接近的方法,对趋向于所要塑造的反应的方向不断地给予强化,直到引出所需要的新行为。
(3)行为矫正
通过消退可以消除儿童的不良行为,即通过不予强化来减少某类行为出现的可能性。例如,小孩的许多无理取闹的行为实际上是学习的结果,因为他们通过哭闹能得到诸如玩具、冷饮等强化物。为矫正这种行为就不应再给予强化,因为父母的无端让步实际上正起着强化不正确行为的作用。不去强化而去淡化,既可消除不正确行为,又不会带来诸如惩罚等导致的感情受挫的副作用。
(4)扇贝效应
斯金纳在白鼠实验中发现,每隔20秒就对白鼠强化一次,在强化后,白鼠的反应就会停顿,然后反应速度增加,在下次强化到来之前反应率到达高峰,说明白鼠学会了根据强化的时间进行反应。白鼠的行为效率趋势就如扇贝一样,因此,被称为扇贝效应。即在固定时间间隔强化程式中,个体的行为效率呈现出扇贝形曲线的变化趋势。扇贝效应告诉我们,固定时间的奖励不能维持新的行为,所以教育工作者要注意以新颖的奖励方式激起学生获得奖励的渴望,从而保持积极持久的态度。
(5)学习动机理论:强化理论
行为主义的学习动机理论对学校教育的影响,主要表现为采用强化原则,通过奖励与惩罚的措施来维持学生的学习动机。
【教育名言】
1.教育就是塑造行为。
2.人的一切行为几乎都是操作性强化的结果。
【易错提示】考生需注意区分负强化与惩罚。二者实质不同,负强化是通过撤销厌恶刺激来提高行为概率,而惩罚的目的是使个体的行为概率降低。
【实战演练】
1.【单选题】程序教学的代表人物是( )。
A.斯金纳 B.布鲁纳
C.洛扎诺夫 D.瓦·根舍因
2.【单选题】由于一个学生进步明显,老师取消了对他的处分,这属于( )。
A.正强化 B.负强化
C.奖励 D.惩罚
3.【单选题】孩子哭闹买玩具,母亲对其不予理睬,这是( )。
A.正强化 B.负强化
C.惩罚 D.消退
4.【多选题】下列选项中,负强化的方法包括( )。
A.批评 B.取消家庭作业
C.讽刺 D.取消罚站
5.【多选题】下列属于操作条件作用理论应用的有( )。
A.行为塑造 B.榜样学习
C.程序教学 D.行为矫正
6.【判断题】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认为,学习实质是一种反应概率上的变化,而强化是增强反应概率的手段。( )
7.【判断题】以强化理论的观点来看,撤销之前对学生的处分的做法属于正强化。( )
15.班杜拉
【人物简介】班杜拉,现代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班杜拉以其社会学习理论而闻名于世,他把行为看作是相互依存的环境和人的产物,并提出了一系列的概念和理论观点,像观察学习、替代性强化等。班杜拉的著述甚丰,早期的著作主要涉及亲社会和反社会行为学习中行为榜样的作用、行为矫正中榜样的作用,以及个体通过对其他人的行为的观察学习复杂行为的过程和条件。在20世纪70年代末,学习理论扩展到有关个体自我调节系统发展的途径,以及学习中个体的自我效能作用。
【主要著作】《社会学习和人格发展》《社会学习理论》
【主要理论】
1.社会学习理论
班杜拉进行了一系列实验,并在科学实验的基础上建立起了他的社会学习理论。
(1)学习的分类
班杜拉把学习分为参与性学习和替代性学习。
参与性学习:通过实做并体验行动后果而进行的学习。实际上就是在做中学。
替代性学习:也叫观察学习,即通过观察别人而进行的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没有外显行为。班杜拉认为观察学习是人的学习的最重要的形式。
(2)观察学习的过程
观察学习分为注意、保持、再现和动机四个子过程。
①注意:是观察学习的起始环节,如果学习者对示范行为的重要特征不予注意,或无正确的知觉,就无法进行学习。
②保持:用言语和形象两种形式把所获得的信息转换成适当的表象保存起来。
③再现(复制):把记忆中的表象转换成行为,并根据反馈来调整行为以作出正确的反应。
④动机:再现示范行为后,学习者是否能够经常表现出示范行为还受到行为结果的影响。
(3)强化的种类
在动机过程中,观察者的模仿动机存在三种来源:
①直接强化(外部强化):个体直接体验到自己的行为后果而受到强化。
②替代性强化:观察者因看到榜样受强化而受到的强化。
③自我强化:社会向个体传递某一行为标准,当个体的行为表现符合甚至超过这一标准时,他就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自我奖励。
2.学习动机理论:自我效能感理论
自我效能感由班杜拉首次提出,是指人对自己能否成功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
(1)结果因素和先行因素
班杜拉认为人的行为受行为的结果因素与先行因素的影响。
①行为的结果因素是强化。
②行为的先行因素是人在认识到行为与强化之间的依随关系之后产生的对下一步强化的期待。该期待包括结果期待和效能期待。
结果期待是人对自己的某一行为会导致某一结果的推测。
效能期待是人对自己能够进行某一行为的实施能力的推测或判断,它意味着人是否确信自己能够成功地进行带来某一结果的行为。
(2)影响个体自我效能感的因素
班杜拉认为自我效能感的形成受四种因素的制约:①学习成功或失败的经验(主要因素);②替代性经验;③言语说服;④情绪唤醒。
(3)自我效能感的作用
自我效能感对学生的心理和行为有多方面的影响。具体会影响活动的选择;努力的程度和坚持性,决定在困难面前的态度;活动时的情绪;完成学习任务。
3.德育模式:社会模仿模式
班杜拉创立了社会模仿模式,在德育上,该模式认为人与环境是一个互动体,人既能对刺激做出反应,也能主动地解释并作用于情境。该理论认为只需要通过观察他人在相同环境中的行为进行体验学习,所以,建立在替代基础上的观察学习是人类学习的重要形式,是品德教育的主要渠道。
【教育名言】外在结果虽然每每给予行为以影响,但是,它不是决定人的行为的唯一结果。人是在观察的结果和自己形成的结果的支配下,引导自己的行为。
【易错提示】考生需注意区分斯金纳的“强化”和班杜拉的“强化”。强化功能是指反应结果能增加或减少这种反应的频率。在这点上,斯金纳认为反应的后果自动地或机械地产生影响,而班杜拉认为反应结果所产生的作用受认知结构的调节。
【实战演练】
1.【单选题】小明目睹那些欺负弱小的同学经常受到老师的批评、处罚,而那些爱护弱小的同学则受到大家的喜爱,久而久之,他也变成了一个乐于助人的人,这种学习属于( )。
A.亲历学习 B.观察学习
C.迁移学习 D.试误学习
2.【单选题】将强化分为直接强化、替代强化和自我强化的心理学家是( )。
A.罗杰斯 B.斯金纳
C.班杜拉 D.桑代克
3.【单选题】某学生认为认真听讲就能取得好成绩,其感到自己有能力听懂老师所讲的内容,所以认真听课,这种心理可用( )来解释。
A.自我效能感理论 B.成就归因理论
C.成效动力理论 D.需要层次理论
4.【判断题】班杜拉把观察学习分为四个过程:注意过程、保持过程、复制过程、动机过程。( )
5.【简答题】简述影响个体自我效能感的因素。
16.苛勒
【人物简介】苛勒,德裔美国心理学家,格式塔心理学派创始人之一,也是认知心理学、实验心理学、灵长类行为研究的先驱。曾任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和美国心理学会主席,获得美国心理学会杰出科学贡献奖。
【主要著作】《格式塔心理学的任务》
【主要理论】
1.格式塔心理学
格式塔心理学兴起于20世纪初的德国,创始人为韦特海默、苛勒和考夫卡。似动现象实验是韦特海默建立完形主义心理学的主要依据,也是完形主义心理学派的开端。“Gestalt”在德文中意味着“整体”,它代表了这个学派的基本主张和宗旨,所以格式塔心理学又称完形心理学。格式塔心理学反对把意识分析为元素,而强调心理作为一个整体、一个组织的意义,认为整体不能还原为各个部分、各种元素的总和;部分相加也不等于整体;整体先于部分而存在,并且制约着部分的性质和意义。
2.格式塔的完形—顿悟学习理论
苛勒等通过著名的黑猩猩实验,对学习中产生变化的实质及原因作出了解释。他们关于学习本质的观点如下:
(1)从学习的结果来看,学习并不是形成刺激—反应的联结,而是形成了新的完形;
(2)从学习的过程来看,学习是通过顿悟过程实现的。
首先,学习是头脑里主动积极地对情境进行组织的过程;其次,这种知觉的重新组织,不是渐进的尝试错误的过程,而是突然的顿悟。所谓顿悟,就是领会到自己的动作和情境,特别是和目的物之间的关系。
3.早期学习迁移理论:关系转换理论
格式塔心理学家认为学习迁移的重点不在于掌握原理,而在于察觉到手段与目的之间的关系。“顿悟”两种学习情境中原理、原则之间的关系,特别是手段和目的之间的关系,是实现迁移的根本条件。个体越能发现事物间的关系,则越能加以概括、推广,迁移越普遍。支持该理论的经典实验是苛勒于1919年所做的“小鸡觅食”实验。
【教育名言】真正的解决行为,通常采取畅快、一下子解决的过程,具有与前面发生的行为截然分开来而突然出现的特征。
【易错提示】考生需注意桑代克试误说与苛勒顿悟说的关系。二者不是互相排斥和绝对对立的,试误往往是顿悟的前奏,顿悟则是练习到某种程度时出现的结果。
【实战演练】
1.【单选题】在1913—1917年间对黑猩猩的问题解决行为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研究,从而提出了完形—顿悟说的是格式塔心理学家( )。
A.桑代克 B.托尔曼
C.班杜拉 D.苛勒
2.【单选题】迁移的关系转换理论认为迁移的关键是( )。
A.官能 B.共同成分
C.共同原理 D.顿悟
3.【判断题】苛勒的顿悟说与桑代克的试误说是相互独立与排斥的。( )
17.布鲁纳
【人物简介】布鲁纳,美国教育心理学家、认知心理学家,对认知过程进行过大量研究,在词语学习、概念形成和思维方面有诸多著述,对认知心理理论的系统化和科学化做出巨大贡献,是认知心理学的先驱,是致力于将心理学原理实践于教育的典型代表,也是被誉为杜威之后对美国教育影响最大的人。
【主要著作】《教育过程》
【主要理论】
1.认知—结构学习理论/发现学习理论
(1)学习观
布鲁纳认为,学习的实质在于主动形成认知结构,而非被动地形成刺激—反应联结;学习者主动地获取知识,并通过把新获得的知识和已有的认知结构联系起来,积极地建构其知识体系。学习包括获得、转化和评价三个过程。
(2)教学观
由于布鲁纳强调学习的主动性和认知结构的重要性,所以他主张教学的最终目标是促进学生对学科的基本结构的一般理解。所谓学科的基本结构,是指学科的基本知识、基本方法与基本态度。掌握学科基本结构的教学原则有:动机原则(学生具有三种最基本的内在动机:好奇内驱力、胜任内驱力、互惠内驱力)、结构原则(任何知识结构都可以用动作、图像和符号三种表象形式来呈现)、程序原则、强化原则。
(3)学习法
布鲁纳认为,发现是教育儿童的主要手段,学生掌握学科基本结构的最好方法是发现学习。发现法是指用学生自己的头脑去亲自获得知识的一切形式。它具有四个特征:强调学习过程、强调直觉思维、强调内在动机、强调信息提取。
2.结构主义课程理论
布鲁纳是结构主义课程理论的创始人,结构主义课程理论是当代西方出现的一个重要的课程理论。结构主义课程理论以学科结构为课程中心,认为人的学习是认知结构不断改进与完善的过程,因此,学科基本结构的学习对学习者的认知结构发展最有价值。结构主义课程理论强调学科基本结构的学习要与学生的认识发展水平相一致,因此在编制学科课程时,要依据学习者的思维发展水平,采用螺旋上升的方式编制课程。在课程实施上,结构主义课程理论倡导发现式学习法,重视培养学习者的直觉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
3.发现学习教学模式
发现学习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是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理论。发现学习是指让学生通过自己经历知识发现的过程来获取知识、发展探究能力的学习方式和教学模式,它所强调的是学生的探究过程,而不是现成的知识。教师的主要任务不是向学生传授现成的知识,而是为学生的发现活动创造条件、提供支持。这种教学模式同时强调对学生发现能力的培养和对学科知识结构的掌握。其教学环节是:问题情境—假设检验—整合与应用。
【易错提示】考生需注意区分布鲁纳和布卢姆,二者译名相似极易混淆。布鲁纳提出的是认知结构学习理论,布卢姆提出的是教育目标分类系统。布鲁纳提出的是发现教学模式,布卢姆提出的是掌握学习模式。
【教育名言】
1.任何学科都能够用在智育上是诚实的方式,有效地教给任何发展阶段的任何儿童。
2.儿童都有他自己观察世界和解释世界的独特方式。
【实战演练】
1.【单选题】以布鲁纳为代表提出来的课程理论是( )。
A.结构主义课程理论 B.要素主义课程理论
C.永恒主义课程理论 D.后现代课程理论
2.【单选题】布鲁纳是美国著名的认知教育心理学家,他反对以强化为主的程序教学,他主张教学的目标是( )。
A.促进学生对学科基本结构的理解 B.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C.正确使用榜样的力量 D.让学生拥有正确的学习动机
3.【单选题】下列不属于布鲁纳的认知发现学习理论观点的是( )。
A.学习的实质在于主动形成认知结构
B.学习包括获得、转化和评价三个过程
C.提倡发现学习
D.从学习的过程看,学习是通过顿悟过程实现的
4.【多选题】布鲁纳的认识—发现说认为,学习应该包含( )三个方面。
A.新知识的获得 B.知识的转化
C.知识的评价 D.知识的再认
18.奥苏贝尔
【人物简介】奥苏贝尔,与布鲁纳是同一时代的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是认知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奥苏贝尔担任过美国心理学会、美国教育委员会、美国医学协会和白宫吸毒问题研究小组等组织机构的成员。他在医学、精神病理学和发展心理学等领域颇有学术建树。他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致力于有意义言语材料的学习与保持的研究。他的理论在60年代提出,受到中小学教师的欢迎,1976年获美国心理学会的“桑代克奖”。
【主要著作】《有意义言语学习心理学》《教育心理学:认知观》
【主要理论】
1.学习和知识学习的分类
(1)从学生学习的形式上,奥苏贝尔将学习分为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从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原有知识的关系上,又将学习分为有意义学习和机械学习。
奥苏贝尔认为学校中的学习应该是有意义的接受学习和有意义的发现学习,但更强调有意义的接受学习,因为有意义的接受学习可以在短时期内使学生获得大量的系统知识。接受学习适合年龄较大的儿童,适合于学习抽象概念之间的关系。
学习的性质与形式分类及其举例
(2)奥苏贝尔根据有意义学习任务的复杂程度,把知识学习分为符号学习、概念学习和命题学习三种类型。
①符号学习,又称表征学习,是指学习单个符号或一组符号的意义。符号学习的心理机制是符号和它们所代表的事物或观念在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建立相应的等值关系。例如,汉字、英语单词的学习。
②概念学习,是指掌握概念的一般意义,其实质是掌握一类事物的共同的本质属性和关键特征。同类事物的关键特征既可由学习者从大量同类事物的不同例证中独立发现(概念形成),也可由指导者用下定义的方式直接呈现给学习者(概念同化),让其利用已掌握的概念来理解。概念学习以表征学习为前提,又为命题学习奠定基础。
③命题学习,是指获得由几个概念构成的命题的复合意义,实际上是学习表示若干概念之间关系的判断。
2.有意义学习
(1)有意义学习的本质
有意义学习的本质就是以符号为代表的新观念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原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性联系的过程。
(2)有意义学习的条件
①有意义学习的材料本身,必须合乎这种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标准,即具有逻辑意义;
②学习者必须具有有意义学习的心向;
③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必须具有适当的知识,以便与新知识进行联系;
④学习者必须积极主动地使这种具有潜在意义的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有关的旧知识发生相互作用。
(3)有意义学习的内部心理机制——同化
奥苏贝尔认为有意义学习的过程就是原有观念对新观念加以同化的过程。其中,原有观念和新观念有三种关系,即下位学习、上位学习和并列结合学习。
①下位学习
下位学习又称类属学习,是一种把新的观念归属于认知结构中原有观念的某一部分,并使之相互联系的过程。原有观念在包容和概括水平上高于新学习的知识。下位学习包括派生类属学习和相关类属学习。
派生类属学习指新观念是认知结构中原有观念的特例或例证,新知识只是旧知识的派生物。例如,掌握了轴对称图形的概念后,再学习圆时,将“圆也是轴对称图形”这一命题纳入原有概念中,新命题就能很快获得意义。
当新知识扩展、修饰或限定学生已有的旧知识,并使其精确化时,便产生了相关类属学习。例如,学生已有“挂国旗是爱国行动”这一命题,现在要学习“保护能源是爱国行动”这个新命题,新命题因类属于旧命题而获得意义,原有概念的内涵被加深或扩展。
②上位学习
上位学习又称总括学习,是在学生掌握一个比认知结构中原有概念的概括和包容程度更高的概念或命题时产生的。上位学习遵循从具体到一般的归纳概括过程。例如,为了让学生掌握“面积”的概念,教师以桌面、操场为例证,并比较其大小,最后得出“面积就是平面图形或物体表面的大小”的定义,这就属于上位学习。
③并列结合学习
并列结合学习是在新命题与认知结构中特有的命题,既非下位关系又非上位关系,而是在一种并列的关系时产生的。一般而言,并列结合学习比较困难,必须认真比较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才能掌握。
(4)讲授教学的原则和策略
奥苏贝尔大力提倡讲授式教学,认为学习应该是通过接受而发生,而不是通过发现。奥苏贝尔把这种强调接受学习的方法叫作讲授教学。他认为教学应遵循逐渐分化原则、整合协调原则、序列组织原则、巩固原则。
奥苏贝尔同时提出“先行组织者”概念,即先于某个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引导性学习材料。先行组织者的抽象、概括和综合水平高于学习任务,并与认知结构中的原有观念及新的学习任务相关联。它可以在学习者已有知识与需要学习的新内容之间架设一道桥梁,使学生能更有效地同化、理解新学习的内容。
(5)有意义接受学习模式
有意义接受学习的理论基础是奥苏贝尔的认知同化学习理论,是典型的以教为主的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旨在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尤其是对意义的理解、保持和应用,强调依据知识的内在逻辑联系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该模式主要有三个环节:呈现先行组织者、呈现学习材料或学习任务和增强认知结构。
3.遗忘理论:同化说
奥苏贝尔认为,遗忘就其实质来说,是知识的组织与认知结构简化的过程。当我们学到了更高级的概念和规律以后,高级的观念可以替代低级的观念,使低级观念遗忘,从而简化了认识并减轻了记忆负担。
4.学习动机的分类
根据学校情境中的学业成就动机,奥苏贝尔等人将动机分为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
认知内驱力是指要求了解、理解和掌握知识以及解决问题的需要。这种动机指向学习任务本身,满足这种动机的奖励是由学习本身提供的。认知内驱力属于内部动机,是最重要而稳定的动机。
自我提高内驱力是指个体由自己的学业成就而获得相应地位和威望的需要。自我提高内驱力并非直接指向学习任务本身,而是把成就看作赢得地位与自尊心的根源,属于外部动机。
附属内驱力是指个体为了获得长者们(家长、教师等)的赞许或认可而表现出把学习做好的一种需要。它既不直接指向学习任务本身,也不把学业成就看作赢得地位的手段,而是为了从长者或同伴那里获得赞许和接纳。附属内驱力是一种间接的学习需要,属于外部动机。
5.当代迁移理论:认知结构迁移理论
奥苏贝尔在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认知结构迁移理论,认为一切有意义的学习必须包括迁移,迁移是以认知结构为中介进行的。“为迁移而教”实际上是塑造学生良好认知结构的问题。教学中,通过改革教材内容和教材呈现方式来改进学生的原有认知结构变量以达到迁移的目的。他认为操纵以下三个认知结构变量可以促进新的学习和迁移:(1)原有知识的可利用性;(2)新旧知识的可辨别性;(3)原有知识的巩固性。学生学习新知识时,认知结构可利用性高、可辨别性大、稳定性强,就能促进对新知识学习的迁移。
【教育名言】
1.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结为一条原理的话,那么,我将一言以蔽之,影响学习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
2.动机与学习之间的关系是典型的相辅相成的关系,绝非一种单向性的关系。
【易错提示】考生需注意区分奥苏贝尔和罗杰斯的“有意义学习”。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关注的是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罗杰斯的有意义学习关注学习内容与个人之间的关系。
【实战演练】
1.【单选题】奥苏贝尔认为学生的学习主要是( )。
A.机械学习 B.接受学习
C.有意义的发现学习 D.有意义的接受学习
2.【单选题】下列例子中体现了奥苏贝尔有意义的接受学习的是( )。
A.经多次错误的尝试,小红终于走出了迷宫
B.小白去听了一场讲座后结合自己的认识,理解了概念之间的关系
C.小黄和小黑一起复习,准备迎接期末考试
D.小蓝在探索新的隔热材料
3.【单选题】奥苏贝尔提倡在教学中采用“先行组织者”这一技术,其精神实质是( )。
A.强调利用教学的直观性与学生原有认知结构的知识相联系
B.强调新知识与学生认知结构中原有的适当知识的相互联系
C.强调利用提升学生的学习动机与学生认知结构的知识相互联系
D.强调学生认知结构原有知识与认知需要相联系
4.【单选题】进入初中后,小壮为了赢得在班级的地位和满足自尊需要而刻苦学习。根据奥苏贝尔的理论,小壮的学习动机属于( )。
A.认识内驱力 B.自我提高内驱力
C.附属内驱力 D.生理内驱力
5.【单选题】学习“正方形是一种特殊的长方形”属于( )。
A.词汇学习 B.符号学习
C.表征学习 D.命题学习
6.【单选题】如果学生已经掌握了“哺乳动物”的相关知识,现在来学习“猩猩”,当教师告诉学生“猩猩”是一种哺乳动物时,学生很快就能知道“猩猩”具有某些特点,这种学习是( )。
A.概括学习 B.并列学习
C.上位学习 D.下位学习
7.【多选题】成就动机是学习动机中最重要的心理成分,奥苏贝尔认为它主要由以下成分构成:( )。
A.追求成功的动机 B.认知内驱力
C.自我提高内驱力 D.附属内驱力
E.避免失败的动机
19.加涅
【人物简介】加涅,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加涅原是经过严格的行为主义心理学训练的心理学家。在其学术生涯的后期,他吸收了信息加工心理学的思想和建构主义认知学习心理学的思想,形成了有理论支持也有技术操作支持的学习理论。这一理论解释了大部分课堂学习,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教学操作步骤。加涅是信息加工学的代表人物,1974年获“桑代克奖”,1982年又获美国心理学会颁发的“应用心理学奖”。
【主要著作】《学习的条件》
【主要理论】
1.加涅的学习层次分类
加涅根据学习情境由简单到复杂、学习水平由低级到高级的顺序,把学习分成八类,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学习层次结构。这八类学习依次是:
(1)信号学习:指学习对某种信号刺激作出一般性和弥散性的反应。巴甫洛夫经典条件反射研究中包含这类学习。
(2)刺激—反应学习:指学习使一定的情境或刺激与一定的反应相联结,并得到强化,学会以某种反应去获得某种结果。桑代克的学习论和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研究中包含这类学习。
(3)连锁学习:指学习联合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刺激—反应动作,以形成一系列刺激—反应动作联结。各种动作技能的学习,离不开连锁学习。
(4)言语联结学习:指形成一系列的言语单位的联结,即言语连锁化。
(5)辨别学习:指学习一系列类似的刺激,并对每种刺激作出适当的反应。
(6)概念学习:指学会认识一类事物的共同属性,并对同类事物的抽象特征作出反应。
(7)规则或原理学习:指学习两个或两个以上概念之间的关系,相当于命题的学习。
(8)解决问题学习:亦称高级规则学习,指学会在不同条件下,运用规则或原理解决问题,以达到最终目的。
2.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
(1)言语信息的学习:学生掌握的是以言语信息传递(通过言语交往或印刷物的形式)的内容或者学生的学习结果是以言语信息表达出来。解决“是什么”的问题。分为三小类:①符号记忆,比如记住人名、地名、英文单词、数学符号等;②事实的知识,如知道“中国的首都是北京”等;③有组织的整体知识,如“影响稻谷生长的原因”的知识。
(2)智慧技能的学习:解决“怎么做”的问题,以处理外界的符号和信息,又称过程知识的学习。智慧技能按学习水平及其所包含的心理运算的不同复杂程度依次分为:辨别—概念—规则—高级规则(解决问题)等。
(3)认知策略的学习:认知策略是学习者用以支配自己的注意、学习、记忆和思维的有内在组织的才能,这种才能使得学习过程的执行控制成为可能。智慧技能定向于学习者的外部环境,而认知策略则支配着学习者在对付环境时其自身的行为,即“内在的”的东西。
(4)动作技能的学习:亦称运动技能,是指通过人的一般活动而习得的一套熟练的动作系统。如写字技能、体操技能等。
(5)态度的学习:态度是通过学习获得的内部状态,这种状态影响着个人对某种事物、人物及事件所采取的行动。加涅提出三种态度:儿童对家庭和其他社会关系的认识;对某种活动所伴随的积极的、喜爱的情感;有关个人品德的某些方面。
3.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理论
(1)学习的信息加工模式
加涅运用现代信息加工理论的观点和方法建立了信息加工学习理论。加涅认为,学习过程就是一个信息加工的过程,即学习者将来自环境刺激的信息进行内在的认知加工的过程。他提出的学习过程的基本模式如下图所示:
学习的信息加工模式
①信息流
从图中可以看出,信息从一个假设的结构流向另一个假设结构,这样就形成了信息流。
②控制结构
除了信息流程外,在信息加工学习模式中还包含期望事项和执行控制。期望事项指学生期望达到的目标,也被称为学习动机。执行控制是加涅学习分类中的认知策略,执行控制过程决定哪些信息可以从感觉登记进入短时记忆、如何进行编码、采用哪种策略等。期望事项和执行控制在信息加工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学习阶段及九大教学事项
在加涅的学习的信息加工模式中,学习是学生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加涅认为学习过程是由一系列事件构成,学生内部的学习过程一环接一环,与此相应的学习阶段则把这些内部环境与构成教学的外部事件联系起来。教学的艺术就在于使学习阶段与教学事件相匹配。
学习阶段与教学事件的关系
【实战演练】
1.【单选题】按照加涅的学习水平分类,学生对不同形状、颜色的物体分别做出不同的反应的学习属于( )。
A.信号学习 B.系列学习
C.言语联想学习 D.辨别学习
2.【单选题】下列属于学习结果分类中态度学习的是( )。
A.把分数转化为小数 B.画出组织结构图
C.做出听古典音乐的行为选择 D.知道北京是中国的首都
3.【单选题】教师提供情境,使学生学到的知识和技能以新颖的方式迁移,并提供线索,以应用于以前不曾遇到的情境。这属于加涅提出的学习过程中的哪个阶段?( )
A.了解阶段 B.获得阶段
C.概括阶段 D.保持阶段
4.【多选题】加涅认为教学过程的首要因素是引起学生的注意。教师可以通过哪种方法引起学生注意?( )
A.激发求知欲 B.变化教学情境
C.艳丽的服饰 D.配合学生经验
5.【判断题】加涅在《学习的条件》中提出学习结果分类和学习层次分类。( )
6.【判断题】教育心理学家加涅提出了八阶段学习过程,具体分为动机、了解、获得、保持、回忆、概括、操作和反馈。( )
20.科尔伯格
【人物简介】科尔伯格,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儿童发展心理学家,他继承并发展了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着重研究儿童道德认知的发展,提出了“道德发展阶段”理论,在国际心理学界、教育界引起了很大反响。
【主要著作】《道德发展心理学》
【主要理论】
科尔伯格提出了人类道德发展的顺序原则,并认为道德认知是可以通过教育过程加以培养的。他采用了“道德两难故事法”,最典型的就是“海因茨偷药”的故事,让儿童对道德两难问题作出判断。研究发现,不同国家和地区,虽然种族、文化各有不同,社会道德标准各异,但道德判断能力的发展却相当一致。因此,他以道德判断的发展代表道德认识的发展,进而代表品德发展的水平。
科尔伯格根据不同个体的回答将道德判断分为三个水平,每一水平包含两个阶段,共六个阶段并依照由低到高的层次发展。
科尔伯格道德发展的三水平六阶段
续表
【实战演练】
1.【单选题】小华认为法律或道德是一种社会契约,根据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小华的道德判断属于( )。
A.前习俗水平 B.习俗水平
C.后习俗水平 D.超习俗水平
2.【单选题】如果问小明“为什么偷东西是不对的”,他的回答是“抓住了会挨打”。据此可以判断小明的道德认知发展处于( )。
A.前习俗水平 B.习俗水平
C.后习俗水平 D.准习俗水平
3.【单选题】根据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儿童以人际和谐为准则,说明该儿童处于哪一道德发展阶段?( )
A.他律道德阶段 B.“好孩子”取向阶段
C.遵守法律取向阶段 D.社会契约取向阶段
4.【单选题】根据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学生根据自己的良心作出的行为属于以( )为定向的阶段。
A.维护权威和秩序 B.普遍伦理取向
C.社会契约和个人权利 D.惩罚和服从
5.【单选题】根据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模型,处于( )的个体认为行为的好坏按行为后果带来的赏罚来定,得赏者为是,受罚者为非,没有主观的是非标准。
A.人际协调的定向阶段 B.惩罚服从取向阶段
C.普遍道德原则的定向阶段 D.工具性的相对主义定向阶段
6.【多选题】科尔伯格提出前习俗水平的道德观念是外在的,儿童为了避免惩罚或获得奖励而服从权威人物规定的准则,其表现可分为两个阶段,主要为( )。
A.惩罚与服从定向阶段 B.利益性的相对主义定向阶段
C.人际协调定向阶段 D.维护权威或秩序的定向阶段
7.【判断题】依据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模式进行道德教育,主要用的是道德两难故事法。( )
8.【论述题】论述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有关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综合知识(专项突破)的文章
在西方,审美教育受到人们的重视,“乐教”也是西方审美萌芽的重要表现。因此,审美活动和艺术教育在他的“理想国”教育方案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由此可见,亚里士多德超越了柏拉图的审美教育思想,奠定了审美教育的唯物主义思想基础。文艺复兴时期重视实践活动的特点,对丰富和发展西方审美教育思想做出了重要贡献。由此可见,席勒的审美教育思想是以实现人的“自由”为出发点和归宿的。......
2023-07-23
随着社会心理学的发展,人们意识到仅仅用本能解释人类的行为是远远不够的。勒温更是把内部和外部因素结合在一起,分析二者对社会行为的影响,为社会心理学研究指出了一条相互作用的研究思路。(三)发展阶段社会心理学的发展是从“二战”后开始的。在“二战”中,大批心理学家从欧洲移居到美国,从而对美国心理学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2023-08-01
第十章艺海沧桑成长期的相声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经历了由发祥地北京向外地普及的过程。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侯宝林、郭启儒自东北、天津返京,献艺于上海游艺社和西单游艺社,由于内容健康,格调清新,被誉为“文明相声”,受到热烈欢迎。清末以来,相声艺人逐渐从北京流向外地。最早离京赴津的是满族艺人裕二福。......
2024-06-06
宋、元、明三代学术的中心,当然是理学,但这时代的经学史学及其他,也有可述之处,现在分项说在下面:(一)经学经学至宋庆历间而一变,庆历以前,多尊章句注疏之举,至刘敞作《七经小传》及王安石作《三经新义》,才以己意改经,与前此诸儒之说立异。经学至此,可谓完全统一于宋儒之下。......
2023-08-17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飞机自动驾驶仪、火炮定位系统、雷达天线控制系统的研制成功大大地推进了自动控制理论的发展。如果说,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控制系统设计在很大程度上凭借着工程人员的直觉,是一种“试凑性”的实证性发明,那么,从20世纪40年代起,随着数学和分析方法的推广,控制工程逐步发展成为一门工程学科。目前,自动控制理论已日臻完善,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2023-06-28
世界上第一台电子数字式计算机最终于1946年2月15日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问世,称为ENIAC,是电子数值积分计算机的缩写。ENIAC标志着电子计算机的问世,人类从此大步迈进了计算机时代,社会生活从此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图1.1 ENIAC电子计算机ENIAC诞生后短短的几十年间,计算机的发展突飞猛进。②第二代是晶体管计算机。③第三代是小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计算机的应用更加广泛,出现了微型计算机。图1.2历代计算机使用的电子器件......
2023-10-22
改革开以来,山东省沿海港口的发展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总体来看,山东省沿海港口基本满足了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山东沿海港口是我国中西部尤其是中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
2024-10-26
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发展和确立也是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但在二战期间,由于政治原因京特学校于1944年被迫关闭,奥尔夫也暂时退出了音乐教育领域。1962年,奥尔夫音乐教学法传播到日本,并于20世纪80年代传播到我国。音乐、语言、舞蹈、身体动作都是实施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重要手段,而奥尔夫之所以看重这些手段可以用其“原本性音乐”理念来解释。......
2023-08-16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