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健康第一:高校体育教育理论与实务研究

健康第一:高校体育教育理论与实务研究

【摘要】:我国结合世界卫生组织对于健康的定义,进而提出了“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及思想。综上所述,“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是符合现代社会及世界发展的潮流的,这种崭新的、科学的教育理念必将得到弘扬与发展。因此,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学校教育特别强调学生的身心发展,要求学生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与思想,从而不断促进自身综合素质的发展与提高。在“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下,学校进行健康教育的途径要从以下四个方面重点考虑。

(一)“健康第一”教育思想树立的客观依据

1.“健康第一”的教育思想符合世界发展的潮流

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给健康下了一个定义,指出健康应从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三个方面来综合考虑,健康的状态应该是身体、精神和社会的良好适应。在此之后,健康教育理念开始深入人心,并逐渐延伸到学校教育当中。我国结合世界卫生组织对于健康的定义,进而提出了“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及思想。1990年6月,我国教育委员会和卫生部联合颁发了《学校卫生工作条例》,使得健康教育纳入学校教育之中有了一定的法律依据和保障,这对于加强高校体育健康教育,进一步拓展群众体育和学校体育的领域,倡导全民参与体育健身都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和作用。1999年,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于北京召开,会议明确了良好的身体素质是青少年建设祖国、为人民服务的前提,强调中小学及高等院校必须加紧改革,将体育教育纳入学校体育教育重要的工作之中。《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指导纲要》试行后,各高校加强了体育教育改革的力度,都主张将大学体育健康教育放在第一位,培养学生健康体育的意识和理念,并建立和养成长期参加体育锻炼的好习惯,不断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

综上所述,“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是符合现代社会及世界发展的潮流的,这种崭新的、科学的教育理念必将得到弘扬与发展。

2.健康教育思想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求

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世界上各个国家的综合实力都有了明显的提升,竞争也日趋激烈,竞争归根到底是专门人才和劳动者素质的竞争。对于一个国家来说,要想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造就一大批高质量的专门人才,而这些人才不仅要具备丰富的知识和出色的能力,同时还要有一副健康的体魄。因此,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学校教育特别强调学生的身心发展,要求学生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与思想,从而不断促进自身综合素质的发展与提高。

我国各学校相关部门要加强体育教育改革,总结经验与教训,加大学校体育教育工作的力度,从根本上促进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大量的实践和事实表明,学生积极参与体育健身活动,不仅能有效地增强体质,还有利于心理能力的提高与发展,这对于国家及整个社会的发展都是非常有益的。

(二)健康教育的主要任务及目标

1.调整体育教学内容,普及科学的锻炼知识

健康教育的主要目标之一,就是增强学生的体质,使学生建立终身健康的意识,积极主动地参与体育锻炼之中。另外,高校体育教学应根据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标准,并结合学校的具体实际,允许学生自由选择自己喜爱的体育项目,使他们自愿参与自己喜爱的运动项目之中,从而掌握基本的健身方法和技能,进而树立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

2.进一步完善体育与健康教育体系

体育是一门涵盖知识非常丰富的学科,在体育教学中渗透着体育人文学、运动人体学、健康教育学等内容,使人们的体育锻炼富有科学性和人文性,在体育教学中应不断提高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使他们认识到体育健康教育的意义。另外,在体育教学中,还应增加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常识性内容,如预防艾滋病、远离毒品、切忌吸烟饮酒等,帮助学生建立和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并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这对学生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3.贯彻国务院明确阐述的“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竞争也日趋激烈,在这样激烈的竞争环境下,仅仅依靠丰富的知识和较高的智慧是不能适应这种变化的。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的提出,要求学校培养身体健康、心理稳定、拼搏竞争、团结协作的新型高素质人才。学校体育教育的理念应从以往单纯的“增强体质”为主转移到“健康第一”的新型发展观。

4.高校体育教育要服务于学生体质健康

“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要求高校体育与健康教育的目的是增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增强体质、培养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其中,运动技术是提高身体素质的手段,但学生同时也需要掌握体育保健的方法,养成自觉锻炼的意识。

5.高校体育要服务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www.chuimin.cn)

在体育教育中,心理健康教育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竞争越来越激烈,来自社会各方面的因素,如学习、就业、恋爱、婚姻等都对学生造成了极大的心理压力,致使很多学生产生了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因此,学校体育教育要高度重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学校体育的组织形式比较灵活,制定的体育锻炼目标因人而异,能全方位地评价学生的体育能力。对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是非常有帮助的。

6.高校体育要服务于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作为一种独特的教育形式,体育教育能在一定的规则约束下。实行公平、公正、公开的竞赛,这对于学生协调人际关系,增强团队的凝聚力,加强自我心理调节能力,培养社会责任感,以及遵守社会规范都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在学校教育发展的过程中,应将学校体育作为一门重要的教育工具,并深入挖掘其蕴含的教育价值,这样才能充分贯彻“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三)在健康体育理念影响下具体实施途径探索

在新时期,学校体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并将其贯穿学校工作的始终,这是新时期学校体育教育工作者应完成的重要任务。在“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下,学校进行健康教育的途径要从以下四个方面重点考虑。

1.提高体育教师的综合素质

教师的综合素质对体育教育质量的提高具有重要的作用,现代体育教育要求体育教师不能只满足于以前知识培养的单一教学模式,而要具有一定的科研探索能力。这就要求体育教师掌握科学和人文两方面的基本知识以及扎实的体育基本功。体育教师要熟知信息科学生命科学、环境科学等基础知识,了解体育教育的人文价值,掌握学生素质发展的规律,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除此之外,体育教师还要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适应不断发展与变化着的社会。体育教育也需要与任课教师、学生、家长等有关人员合作,以产生协调效应。

在现代社会背景下,体育教学还要加强教师对教学的监控能力,这主要包含教师按教学目的对教学活动的决策与设计能力,课堂组织能力和管理能力,评估学生知识、技能的能力等。体育教师应结合自己的实际经验,善于在工作中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努力提高自己的科研探索能力。

2.将体育、卫生、美育有机结合

进行健康教育,除了掌握基本的健身知识和体育能力外,还要求学生了解和掌握基本的营养、卫生等知识,将身体锻炼与卫生保健结合起来。因此,在学校体育教育中,还应加强学生的营养和卫生指导。目前,我国学校体育与卫生保健的结合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还没有形成一个完善的体系。因此,在新时期,在体育教学中,要紧密结合学生生长发育与生活实际开展健康教育,使学生会自我保护,预防疾病。在日常学习和教育中,要把学生青春期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来抓。应广泛开展多样的体育活动,丰富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使学生的体育生活充满生机。体育是健与美的有机结合,寓美育于体育之中,能丰富体育的内容和形式,使学生感受到体育运动的美,进而产生主动参与体育运动的兴趣,从而提高运动能力,增强自身综合素质。

3.培养学生的健康意识和行为,使其自觉参加体育锻炼

学校体育教学应从学校的实际情况出发,制定适合学生发展的体育教学大纲与教材,组织好学生参加体育运动锻炼。在上体育课时应注意适量,不应矫枉过正;在体育课外活动中应加强体育教师的指导力度;开展多种形式的体育比赛;有针对性地加强营养学心理学、保健学、环保学、身心健康等方面的知识教育。

4.加强学生健康知识和锻炼方法的培养,体育教育要与社会体育资源相结合,培养学生运动特长,形成运动习惯

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必须具备体育健康的知识和方法,这是非常重要的。在以往的体育教学中,大部分体育教师都过于重视运动技术的培养,而忽视了体育健康知识的传授,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学生体育锻炼的盲目性,因此,对学生进行健康知识的培养和传授能有效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另外,学校体育教育工作还应立足学校,放眼社会,多开设社会体育设施建设较好的项目,为终身体育的开展创造有利的条件。良好的、受学生欢迎的运动项目能提高学生锻炼的积极性,有助于其良好运动习惯的养成。

综上所述,在体育教学中应坚持以运动技术为主,同时重视健康知识和健身方法的传授,充分挖掘和开发受学生欢迎的体育运动项目,以培养和提高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兴趣,进而形成“终身体育”的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