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惩罚是惩罚的一种,指因违反社会公认的道德规范而招致的惩罚。道德权利的广泛性似乎意味着道德惩罚可以将任何权利纳入管辖和打击的范围。这样的惩罚虽然以对悖德行为和违法行为的区分为前提,但却是对法律惩罚的模拟和替代。这暗示着道德审判的参与者不仅进行道德评价,通过道德评价进行道德惩罚,而且还希望在无法诉诸国家强制力的情况下获得法律惩罚的强制效果。媒介道德审判的道德惩罚......
2023-10-20
道德审判首先包含道德评价。道德评价根据一定的道德规范准则体系,对社会中的个体或群体的道德活动作出善或恶、正或邪、道德或不道德的价值判断,以达到“褒善贬恶”“扬善抑恶”的目的。在道德审判中,必然包含审判者对审判对象善恶、对错、道德或不道德的判断和评价,不管这些判断和评价是否正确,是否公正。道德审判中的道德评价无疑是负面的,表现为道德批评、道德谴责。
现实中的道德审判中往往会出现激烈、极端或带有侮辱性的言辞。2006年“虐猫女”事件中的一位当事人在事后接受采访时表示,“有些网友尽其所能的那种责骂、辱骂,丝毫也不亚于虐猫的那种残忍”。这样的言辞是道德批评、道德谴责的情绪化、极端化形式,在措辞方面显然存在失当的问题。但如果暂不考虑措辞失当的情况,道德批评、道德谴责作为道德评价本身不但是正当的,而且是必要的。
道德是通过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内心信念维系并发挥作用的行为原则、规范。不管是通过社会舆论、传统习俗还是内心信念,道德要发挥作用都必须经过道德评价这一环节。一种道德规范被一个社会成员接受的表现之一就是这个社会成员依据这一规范评价自己或他人是否道德,对自己或他人符合道德的行为进行肯定和褒奖,对自己或他人不符合道德的行为进行谴责或批评。这样的批评和谴责即使没有被表达出来,也必然存在于这一社会成员的内心中。可以说道德评价就是道德的功能和表现形式之一,不存在从不被用来进行道德评价的道德规范,因此道德评价这一活动本身的正当性是不容否定的。
道德评价又分为道德的自我评价和道德的社会评价。前者是社会成员对自己关于善恶、对错的自我认识,通过评价者自己的内心信念即良心来进行;后者是社会成员对其他社会成员的行为所做的善恶、对错的认识,通过社会舆论来进行。“从道德的功能来看,所谓道德的评价功能,主要是指社会评价的功能而言的。”[2]道德审判中的道德批评、道德谴责显然就属于道德的社会评价。
和法律相比,道德这一规范形式的核心特点是其自律性,但这不意味着道德不能被用来对他人提出要求。道德要发挥规范社会成员的行为、协调社会成员关系的作用,就不可避免地被用来要求他人。即使是道德被用来自律时,道德规范的要求在一定的社会中也具有普遍适用性,而不仅仅是为个人量身定制的或主观建构的。在实践中,社会成员用道德自律的同时,必然同时认为其他社会成员也需要符合道德规范的要求,从而用自己接受的道德规范去要求他人、评价他人。虽然不同人的道德境界有高低之分,每个人接受的具体道德原则、规范也有所不同,但维系社会基本秩序和源自共同文化传统的道德原则、规范是人际间共享的,而这构成了道德社会评价的依据。(www.chuimin.cn)
同时,道德评价也是公民言论自由的内容。《世界人权宣言》第十九条规定“人人有权享有主张和发表意见的自由”。《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第十九条规定“人人有表达自由之权利”,其限制为“尊重他人权利或名誉;保障国家安全或公共秩序,公共卫生或风化”。我国《宪法》第三十五条也明确规定我国公民享有言论自由。2010年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状况》白皮书表示“依法保障公民在互联网上的言论自由”。表现为道德批评、道德谴责的道德评价是社会成员对自己所持道德观念和自己对他人所作道德价值判断的表达,在“尊重他人权利或名誉”的限度之内是正当的,是公民言论自由权的一部分。任何具备民事行为能力的公民都有对其他社会成员进行道德评价的权利。这一权利的享有和道德评价主体具体持哪种道德观念无关,也和道德评价主体自身达到哪种道德境界无关。因此道德评价主体即使所持的道德观念是错误的,或者自身道德境界不高,甚至有明显的道德瑕疵,也依然享有对其他社会成员进行道德评价的权利。只是这同时也意味着,任何具备民事行为能力的公民都可以成为他人道德评价的对象。
言论自由这一权利同样属于媒介。媒介在西方被认为是继行政、立法和司法之后的第四种权力,发挥着社会舆论监督的重要功能。2008年新闻出版总署发布《关于进一步做好新闻采访活动保障工作的通知》,表示“新闻机构对涉及国家利益、公共利益的事件依法享有知情权、采访权、发表权、批评权、监督权”。批评、监督不仅是媒介的权利,也是媒介应履行的职责,尤其是在我国,媒介还承担着舆论导向的职责。2009年修订的《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要求新闻工作者“宣传科学理论、传播先进文化、塑造美好心灵、弘扬社会正气,增强社会责任感”。这都要求媒介在重要的道德事件中参与道德评价,并引导道德评价的正确方向。
因此,仅就媒介道德审判的道德评价属性来看,在尊重他人权利或名誉的前提下,媒介道德审判在伦理上不但是正当的,而且是必要的。这也同时意味着,如果在道德评价中构成对他人权利的侵害,媒介道德审判也可以是不正当的。情绪化、极端化、带有侮辱性的道德谴责会导致对谴责对象权利的侵害,因而需要避免。不过,这样的侵害并非道德评价的内在要素,尚不足以否定媒介道德审判的伦理正当性。
有关华中传播研究(第八辑)的文章
道德惩罚是惩罚的一种,指因违反社会公认的道德规范而招致的惩罚。道德权利的广泛性似乎意味着道德惩罚可以将任何权利纳入管辖和打击的范围。这样的惩罚虽然以对悖德行为和违法行为的区分为前提,但却是对法律惩罚的模拟和替代。这暗示着道德审判的参与者不仅进行道德评价,通过道德评价进行道德惩罚,而且还希望在无法诉诸国家强制力的情况下获得法律惩罚的强制效果。媒介道德审判的道德惩罚......
2023-10-20
媒介道德审判和媒介审判是两个容易混淆的概念。媒介审判是指新闻媒介报道正在审理中的案件时超越法律规定,侵犯人权,影响审判独立和公正的现象。道德审判和司法审判这一属性的不同导致了两者和媒介关系的不同。可见,道德审判作为一种道德现象和媒介有着必然的联系,主要以媒介道德审判的形式进行。媒介道德审判是否正当与媒介的介入和干预无关,与道德审判本身的正当性有关。......
2023-10-20
以上分析澄清了媒介道德审判各构成要素的伦理性质。在此基础上有必要对媒介道德审判进行重新定位及限制,以保留其正当的因素,排除其不正当的因素。将“媒介道德审判”重新定位为“媒介道德批评”或“媒介道德批判”有利于消除这一隐患。......
2023-10-20
媒介道德审判中的媒介干预并不意味着不正当的越位,其中包含的道德评价也是正当且必要的。鉴于媒介道德审判依托媒介和舆论的特点,在媒介道德审判中将正当的道德惩罚限制在道德评价范围内是比较妥当的。这要求将媒介道德审判重新定位为媒介道德批评,并要求媒介道德批评在符合道德规范的同时恪守道德与法律的边界和道德评价与道德惩罚的边界。......
2023-10-20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媒介融合可以被理解为一种交流与传播实践跨越不同的物质技术和社会机构的开放式迁移。在此之前,传播这一词汇只有“交流”的意义,媒介融合因而可以理解为交流和传播的融合。本文通过对各阶段交流与传播实践的分析探讨媒介数字化及整合后所带来的影响。因此,对交流和传播进行历时性考察,关注数字化及其整合带来的后果,甚为必要。......
2023-10-20
“粉丝经济”是一种由情感或情绪而引发的经济类型,通过触动粉丝情感上的共识达到粉丝主动参与营销的效果。因此,社会化网络中“粉丝经济”的营销应从社交思维入手,打造有兴奋点、社交点、分享点的沟通元,让沟通元不断传播,引爆消费者的消费热情。只有同时具备这三点,才可能将引起粉丝情感共振的内容,在网络上快速点燃传播的大火,激发粉丝参与营销的激情。在巨大粉丝力量的推动下,节目点击率超过8亿次。......
2023-10-20
在此期间,国内从事相关研究的学者开始发表媒介素养和媒介素养教育的研究文章,从理论层面对媒体素养进行了研究。随着我国社会对媒介素养了解程度的加深,学者们不断增加对此研究的深度与广度,相关部门也对大学生媒体素养教育给予了高度关注。但是,媒介素养教育的发展很复杂,它可以看作是教学互长的过程,这需要进一步研究和具体落实。......
2023-10-20
这就是为何当互联网研究成为显学,并可能成为今后社会科学第一学科的时候,我们这些传播学者的研究成果仍在一个小圈子里面有影响,但是在整个社会的跨领域研究的整体贡献方面显得乏善可陈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2023-10-2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