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智能传播应该走向人机共生,以伦理为先导的方式促进媒体未来发展;赋予智能机器人有限法律人格,逐步建立人工智能技术的法律法规;设计顶层规章制度,完善与人工智能技术相关的政策体系。人工智能技术使媒体从大众传播、分众传播演进到智能传播阶段。......
2023-10-20
近年来,整个传媒产业都在积极引入人工智能技术,“人工智能技术不仅形塑了整个传媒业的业态面貌,也在微观上重塑了传媒产业的业务链”[1]。人工智能技术使媒体人与智能机器合作,使新闻生产效率最大化。传媒业是基于技术的文化产业,智能技术的突破与应用必将给媒体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
第一,智能机器人写作使得媒体减少新闻生产成本。传统媒体时代,前期信息采集、中期新闻写作、后期发布评论等诸多环节皆由新闻工作者完成,制作周期较长。智能传播时代,以传感器为载体的智能机器人写作,颠覆传统媒体信息搜集方式,扩增新闻写作全新维度,减少新闻生产成本。尽管智能机器人前期的设计研发需要投入大量资金,但运用到新闻生产中,便可以加快媒体写作速度,提高媒体传播效率。一是智能机器人在写作速度上具有压倒性的优势。由于传感器载体、人工智能技术为机器人写作提供全方位支持,一方面机器人通过传感器监测装置,收集相关信息并完成记录与存储工作,另一方面人工智能技术帮助机器人瞬间从海量数据库中捕捉适用信息,再套用计算机预先设定的程序,一篇新闻作品便宣告完成。二是智能机器人可以减少人为差错。机器人新闻是算法自动成稿,只要计算机前期设计程序没有错误,机器人便可一直写作下去,新闻作品出错率几乎为零,将媒体人从繁重的校对工作解放出来。满足受众基于自身的兴趣爱好产生的不同信息需求,是智能传播的重要目标。仅仅依靠人力进行数据分析来满足受众个性化信息需求,是难以完成的任务,且可能致使数据计算、报道或推荐出现差错。因此,在新闻生产中引入智能技术将把媒体人从繁重的简单劳动中解放出来,提高新闻生产和传播的效率。
第二,人工智能技术预先掌握目标受众信息,使得媒体实现精准化传播。传统媒体时代,信息、新闻传送依赖于固定的传播管道,与公众之间呈现单向的线性连接关系。智能传播时代,通过构建大数据技术平台、智能生产与传播平台、用户沉淀平台三大个性化连接的传播平台,可以使每一位用户被推荐不同的内容,使得媒体实现了对用户的精准化传播。一是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广泛搜集信息,按照不同兴趣爱好将用户进行画像与分类。目前,智能分发平台为了获取用户信息,会要求用户在注册APP时填写个人年龄、职业、学习或工作所在地、收入水平等相关内容,后台还会基于技术手段分析用户短期内关注、点击、评论与转发的内容,在分析相关数据后对用户进行画像并归类。二是通过算法推送为用户提供适配性服务。所谓算法推送,“即利用算法对用户和关系进行分析,挖掘用户对内容的偏好和潜在需求,通过信息聚合,自动为其生成符合其需求的信息,从而实现精准的内容推荐和定制新闻发送”[2]。当今的算法推送服务,一方面通过界定标签,抓取用户点击新闻的关键词,利用智能化技术的分析与过滤,聚合相关信息,为用户推荐所需的新闻信息。另一方面,用户持续性的点击、互动与反馈行为,让相关信息再次传输给智能分发平台,智能系统通过分析后将及时调整画像系统而向用户推荐相应的新闻信息,如此循环往复的调整、推送,使每一个用户都能接收到动态化的个性化信息。(www.chuimin.cn)
第三,媒体利用大数据强大的信息搜集能力,对新闻事件做深度挖掘与持续性发展结果预测。传统媒体时代新闻事件出现后,从前期新闻报道到后期深度报道往往需要很长的制作周期,传播效率相对较低。有时因受众兴趣发生变化与转移,后期深度报道往往难以引起广大受众的关注与评议。以大数据、算法推荐为支撑的智能化技术,加快了新闻写作、传播的速度。任何新闻事件出现时,智能化技术便都能按照新闻五要素写作原则,第一时间将新闻信息传递给用户。与此同时,智能技术利用强大的信息搜集能力和存储能力,对新闻事件做出深层解释,为用户提供新闻“背后的新闻”。一是新闻事件是客观的,新闻报道是对新闻事件的再现与描述,因而新闻报道是第二性的。但是,新闻事件的发生发展又有规律可循,利用大数据技术可以预测新闻事件的走向及结局,提前介入新闻报道,预测新闻事件结果。二是在短时间内连续为用户推荐同类事件。每当出现一个新闻事件后,同类新闻事件便会在较短时间内被迅速挖掘出来推送给用户,使用户关注、比对同类新闻事件的发展脉络与结果,形成新闻聚合效应。三是为用户挖掘事件背后的原因及价值。智能技术不仅通过代入式传播向目标受众提供适配性、窄深化的新闻信息,而且通过用户价值取向与新闻事件内含价值匹配为新闻事件提供深层价值阐释。例如,“长春长生疫苗案”发生后,有些用户关注国家药监局、吉林省政府等将如何回应与处理该事件,有些用户关注已经接种疫苗孩童的后续成长,还有用户关注如何从长生疫苗案中吸取教训,这时,媒体借助大数据从不同角度深度分析同一新闻事件,为不同需求的用户提供有深度的信息服务。
有关华中传播研究(第八辑)的文章
媒体智能传播应该走向人机共生,以伦理为先导的方式促进媒体未来发展;赋予智能机器人有限法律人格,逐步建立人工智能技术的法律法规;设计顶层规章制度,完善与人工智能技术相关的政策体系。人工智能技术使媒体从大众传播、分众传播演进到智能传播阶段。......
2023-10-20
之后随着新媒体的发展,网络与新媒体的专业地位被明确,各地高校纷纷设置新媒体相关专业,对新媒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进入繁荣阶段。目前国内学者对新媒体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可分为如下几类:一是改革创新类,即结合现状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和创新。部分学者在研究中指出应构建新的新媒体人才培养模式,形成自己的特色。如应用型新媒体人才、创新型新媒体人才等概念的提出。......
2023-10-20
这就是为何当互联网研究成为显学,并可能成为今后社会科学第一学科的时候,我们这些传播学者的研究成果仍在一个小圈子里面有影响,但是在整个社会的跨领域研究的整体贡献方面显得乏善可陈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2023-10-20
在社会研究方法论中,最根本的是实证主义方法论和非实证主义方法论。在不同的方法论影响下,社会研究所使用的方法是不同的。[34]除了历史比较研究外,其余均带有实证主义方法论的色彩。......
2023-10-20
“粉丝经济”是一种由情感或情绪而引发的经济类型,通过触动粉丝情感上的共识达到粉丝主动参与营销的效果。因此,社会化网络中“粉丝经济”的营销应从社交思维入手,打造有兴奋点、社交点、分享点的沟通元,让沟通元不断传播,引爆消费者的消费热情。只有同时具备这三点,才可能将引起粉丝情感共振的内容,在网络上快速点燃传播的大火,激发粉丝参与营销的激情。在巨大粉丝力量的推动下,节目点击率超过8亿次。......
2023-10-20
要实现这一目标,课程培养方案的设计就必须进行调整和优化。具体到新媒体专业,其课程体系设置一是应考虑到“双创型”人才的特点,二是应考虑新媒体专业特色。新媒体专业实践性和技术性较强,要培养“双创型”新媒体人才就应有相应的投入,如实验室和实践平台的建立。在“双创型”人才培养目标下,师资也应做出相应调整以适应社会发展需要。......
2023-10-20
不同媒介不再像从前那样分工明显,跨媒介融合的传播趋势越来越显著,新媒体传播渠道与接收终端向多元化、复合化延伸发展。新媒体传输设备同样体现出复合多元的特征。新媒体信息依靠多种智能化软件、应用元素的组合作为渠道进行传播。随着计算机与编程技术的发展,新媒体传播渠道的智能化程度会越来越高。新媒体环境下,巨大的民间传播力量在网络上消解了传统的“议题设置”。......
2023-11-22
新加坡互联网广告管理的一个亮点就是行业规范文件非常微观、细致,关注管理工作中可能涉及的每一个细节。对于是否需要明确营销诉求的问题,新加坡明确规定,互联网广告应当明确表达营销目的。在《广告行为准则》中有规定,商业性质的内容只应发布到与商业内容相关的平台上。同时,卖方应该向消费者发送信息提交确认信息,以提示消费者对其进行检查。......
2023-10-2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