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印刷媒介、电视-身体缺席的传播实践

印刷媒介、电视-身体缺席的传播实践

【摘要】:印刷书籍、报纸、电影、广播、电视是典型的大众传播媒介。信息传播不再依赖于身体的在场,它贮存在可移动的媒介(印刷物)中进行跨越时空的传播,生产的效率大大提高。以身体为载体的交流被以技术为中介的传播所取代。但是另一方面,印刷媒介也塑造了新的权威。梅罗维茨认为,在印刷媒介中,讯息和媒介之间的联系为特定种类的书籍和杂志限定了特定的场景。信息的传播是单向的,传播是自上而下的训示模式。

印刷书籍、报纸、电影、广播、电视是典型的大众传播媒介。“它们都属于一对多的媒介机构与传播实践。这一类的媒介具有两个普遍特征。第一,它们实现了对于特定文本的一对一的复制、存储和呈现;第二,它们从根本上拓展了信息的扩散潜能,使得人类能够跨时空获取信息;同时,它不受参与者在场与否以及数量多寡的影响”。信息传播不再依赖于身体的在场,它贮存在可移动的媒介(印刷物)中进行跨越时空的传播,生产的效率大大提高。以身体为载体的交流被以技术为中介的传播所取代。交流物理性的空间藩篱被突破了,信息的公共性质得到了强化。从积极的方面,人们认为印刷术开启了西方文艺复兴的大门,印刷文化的出现带来了知识的普及,消解了中世纪僧侣对知识的垄断和权威。由于读者和作者不在同一时空里,阅读活动较之于面对面交流,更加带有批判、怀疑和“改写”原本的倾向,培养了独立的有思考精神的主体。但是另一方面,印刷媒介也塑造了新的权威。“由于对读者识字水平和文化能力的要求,印刷媒介代表着某种意义上的知识和信息垄断。由于阅读基本上是个人行为,文字印刷传媒允许个人脱离他人、脱离社区,在社区活动以外个人沉思冥想,因而,在文字印刷传播时期,人们养成了单独阅读和思考的习惯,这促成了行为与思考方式的个人化发展,因此,印刷传媒并不总有利于打破传统时空观,相反,有时还会强化这种时空场景的隔离”。

梅罗维茨认为,在印刷媒介中,讯息和媒介之间的联系为特定种类的书籍和杂志限定了特定的场景。印刷媒介中信息的编码有选择性地将人们划归不同的信息系统,一本书的内容、写作风格、装帧设计都会限制读者的数量和类型。相对于印刷媒介比较容易造成场景的隔离,电视创造了信息系统的融合——它是对印刷时代分门别类的内容和不同信息场景的融合。电视环境具有共享性,它的技术系统设计为将所有内容同时传递给每一个人。虽然人们在自己家里看电视,但是不同于阅读的个人性和私人化,“电视能给人一种与外部世界以及其他电视观众相联系的感觉”,“因此,电视社会意义的重点不在于播放什么,而是其作为一种共享场地的存在”。[6]社会日益分化为真实的生活环境与媒介形成的拟态环境,“媒介的演化降低了‘亲身参与’对于经历人物和事件的重要性。现在人们可以在不亲身参与的情况下就能观看社会表演;人们可以不必在同一个地方会面就能‘直接’交流”。交流所依存的物理场景消失了,交流双方的平等、协商关系也消失了,职业传播者作为信息传播的“把关人”,掌握传播权力,成为米尔斯所说的“权力精英”的一部分,与政府机构、商业组织、社会团体保持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同时又发展出成熟的职业伦理规范,宣称站在中立的立场上,客观、公正地报道新闻。信息的传播是单向的,传播是自上而下的训示模式。对于在沙发上被动观看表演的“电视人”“沙发土豆”“容器人”来说,电视节目中形形色色的人都是“熟悉的陌生人”,人际传播(交流)所具有的社交性、热情、个体的存在感在大众传播中消失殆尽。(www.chuimin.cn)

这不是一个受众权力和主导性彰显的时代,但是从社会层面而言,大众传播具有整合、教育功能,适用于大众社会的组织和结构,形成和培养了传统社会到工业社会进入城市的孤独个体的归属感和社会凝聚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