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VR交互性:新闻叙事能力带来的伦理困境

VR交互性:新闻叙事能力带来的伦理困境

【摘要】:VR新闻在媒介与受众的关系上突破了简单的人机交互模式。VR新闻交互性表现的优劣可通过受众对媒介使用的“黏性”进行衡量,但在新闻叙事能力方面却容易触碰新闻伦理红线。VR新闻聚焦事件发生时的现场新闻信息,缺少对事件相关双方各自背景信息的交代。VR新闻强烈地诉诸于受众感官,特别是高超的VR制作技术以超强拟真能力,将客观现实或想象的对象栩栩如生地再现,构建“拟态环境”。

VR新闻在媒介与受众的关系上突破了简单的人机交互模式。通过VR技术操作实现动作捕捉及空间定位,能够创造新闻事件场景信息和观众之间真实、符合客观规律的信息获取与反馈体验,从而完成新闻事件和观众之间的交互。VR新闻交互性表现的优劣可通过受众对媒介使用的“黏性”进行衡量,但在新闻叙事能力方面却容易触碰新闻伦理红线。

1.“第一人称”的“在场感”诱发片面情绪化舆论的滋生

VR新闻报道方式对受众阅读的视角和状态进行重构。一方面,VR技术极致发挥视觉传播内在逻辑,可视化程度被放大。“叙事时完全以用户为中心,让观众以自己的方式解释和把握新闻内容。”[1]这些都便于受众同新闻人物建立更为深刻的情感联系与共鸣。另一方面,由于人们“习惯在零散时间通过智能终端进行新闻浏览,并同时做着其他事情”[2],受众感受是“抽离”于新闻事件之外的,然而当受众穿戴VR设备观看新闻时,其局限性反而让观众与新闻事件时空结成统一,消解空间环境中外部各种干扰因素(光线、噪音等),主动接受VR新闻报道通过时间体系承载故事情节、人物关系等叙事框架的传达,同时展现逻辑顺联,使新闻媒体实现信息灌输目的。

VR新闻聚焦事件发生时的现场新闻信息,缺少对事件相关双方各自背景信息的交代。即便VR技术能够让受众“亲身”体验那些“与众不同”的场景,但有关规定场景下的信息仍处在不对等状态。VR新闻营造显化的“在场感”效果越强,受众心理感受度就越强,就会沉浸其中并对眼前“事实”充分信赖,而对其他文字或音视频类新闻报道会不自觉地选择性忽略或是产生怀疑。很多时候受众会以直接感官体验代替头脑理性思考从而诱发情绪化的舆论,长期处在VR新闻信息环境下,甚至会产生情绪化、冲动等不良行为。

2.共情效应遮蔽下的议程设置权和绝对话语权(www.chuimin.cn)

媒介本身不仅是建构新闻生态系统的基础性力量,更是在协助消解分歧、整合公众意识、凝聚公众共识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作用。新闻传播内容需要同时兼顾舆论导向和宣传属性,VR新闻信息貌似具有受众主动交互、自主把控的特性,实则单就新闻内容生产而言,新闻媒体依旧处于媒介权力结构顶端,拥有议程设置权和绝对话语权。

一方面,VR新闻作为一种新的新闻传播形态,改变了原有新闻生产模式,看上去新闻生产也不再是媒体的专属权力,在传播状态下,越来越多的新闻信息来源于受众自身。但是媒体向来都是舆论的制造者,VR新闻的受众虽然可自主选择观察角度,其参与性得到有效提高,但从新闻生产、信息传受关系角度来看,VR新闻呈现仍然存在“偏见”,受众依旧是被动选择的存在。如若不然,面对海量新闻事件信息时受众群体的价值判断会因信息接收繁杂,出现形式大于内容、偏离主题与重点、重要传播议题被边缘化的现象,这些都不利于充分发挥新闻报道的舆论引导作用。

另一方面,新闻内容越逼真,内容生产者对受众认知的操纵性就越大。VR新闻强烈地诉诸于受众感官,特别是高超的VR制作技术以超强拟真能力,将客观现实或想象的对象栩栩如生地再现,构建“拟态环境”。强大的暗示与感染机制,可能会使观众忽略客观世界,在深度“共情效应”中忽视隐于其中的意识形态话语权力,陷入媒体所设置的议题操纵中而不自知,失去自己对事件的理性判断。如李普曼提及的拟态环境一样:“人们在拟态环境中做出的反应也是真实的反应,会直接影响到现实环境”[3],在没有更好管控手段与技术之前,VR新闻的内容选择和价值传达把控要慎之又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