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国内外媒介素养教育:相关研究回顾华中传播研究

国内外媒介素养教育:相关研究回顾华中传播研究

【摘要】:在此期间,国内从事相关研究的学者开始发表媒介素养和媒介素养教育的研究文章,从理论层面对媒体素养进行了研究。随着我国社会对媒介素养了解程度的加深,学者们不断增加对此研究的深度与广度,相关部门也对大学生媒体素养教育给予了高度关注。但是,媒介素养教育的发展很复杂,它可以看作是教学互长的过程,这需要进一步研究和具体落实。

1.媒介素养

“媒体素养”的概念来源于社会行动的诉求,相关学术研究起步较晚。然而,一些基本概念正在逐渐形成,围绕媒体素养主题已举行多次国际国内的学术会议,相关文献已初具规模。

1933年,英国学者利维斯和桑普森在其著作《文化环境:培养批判意识》中,第一次提出“媒介素养”的概念,目的是批判当时英国日益粗俗和肤浅的媒介环境,保护传统的价值观念和文化。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研究员卜卫将此概念引入国内。他指出,媒介素养除了包含判断讯息的能力,也包含有效创造和传播讯息的能力。[3]英国媒介素养监管机构认为,媒介素养是在各种情况下获取、理解信息和创建沟通的能力。美国媒介素养研究中心则提出:媒体素养提供了一种指导人们从各种媒体环境中获取、分析、评估、创造和参与媒介的方式。

综合上述研究,本文将媒介素养定义为:受众在媒介环境下需要具备的一系列文化能力和社会技能。包括对于媒介的认识能力,媒体信息的分析批判能力,媒介的参与、控制与创造能力。

2.媒介素养教育(www.chuimin.cn)

媒介素养教育由英国学者利维斯在阐述媒介素养概念时提出。此后,西方国家于相关领域的许多研究在该理论的指导下取得了预期效果。197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媒介素养”概念进行了首次官方认证,认为媒介教育是对现代传播媒介的研究和教学,具有独特而专业的知识范围,与利用媒介实现其他教育目标的方式不同。[4]

从20世纪末开始,我国学界越来越关注媒介素养教育。在此期间,国内从事相关研究的学者开始发表媒介素养和媒介素养教育的研究文章,从理论层面对媒体素养进行了研究。2004年10月,第一届中国媒体素养教育国际研讨会的召开,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媒介素养教育的受重视程度。

随着我国社会对媒介素养了解程度的加深,学者们不断增加对此研究的深度与广度,相关部门也对大学生媒体素养教育给予了高度关注。但是,媒介素养教育的发展很复杂,它可以看作是教学互长的过程,这需要进一步研究和具体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