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媒介素养第一、二课堂协同育人机制的准实验研究-华中传播研究

媒介素养第一、二课堂协同育人机制的准实验研究-华中传播研究

【摘要】:结果表明媒介素养一、二课堂协同育人机制对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有显著促进作用,并主要表现在媒体信息的分析批判能力和媒介的参与控制创造能力方面,同时,大学生更倾向于以模拟实践的方式接受媒介素养教育。政府、社会及学校对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视程度有待进一步加强。

李 理 韩梦佳 杨小雅

(华中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湖北武汉,430079)

摘要:本研究采用独创性教学设计方案和准实验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探讨了“大学生媒介素养现状”“媒介素养第一、二课堂协同育人机制的教学设计方案及教学效果”等问题。采用准实验设计教学干预,以情景式问卷发放和访谈法获得测验材料,利用自编的媒介素养表现编码表对测验材料进行编码,探讨媒介素养一、二课堂协同育人机制建立前后学生媒介素养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媒介素养一、二课堂协同育人机制对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有显著促进作用,并主要表现在媒体信息的分析批判能力和媒介的参与控制创造能力方面,同时,大学生更倾向于以模拟实践的方式接受媒介素养教育

关键词:媒介素养 第一、二课堂 协同育人 准实验研究

2018年6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第4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为8.02亿人,互联网普及率为57.7%,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7.88亿人,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人群的占比高达98.3%。[1]移动互联网在人们的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互联网的主导地位进一步强化。(www.chuimin.cn)

当今时代,互联网生态复杂多变,作为互联网时代的“原住民”,大学生群体受互联网的影响更加深入,网络早已成为他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以移动互联网为主导,以智能终端为载体的新媒介不断涌现和更新,其蕴含的丰富的信息量给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多元化的媒介文化拓宽了大学生的视野,但网络信息中的不良因素也给处在价值观形成阶段的大学生造成了困扰,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近年来,我国大学生在媒介文化消费和传播中暴露出诸多问题,有的大学生为此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因此,良好的媒介认识能力,媒体信息的分析批判能力,媒介的参与、控制与创造能力,即“媒介素养”,已成为大学生必不可少的一项基本素养。具有较高媒介素养的学生可以对网络中复杂的信息进行更深入的分析,从而去伪存真,规避风险,提高信息利用效率,适应媒介化社会的潮流。

如今,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呼吁把媒介素养教育归入基础教育之中。目前,在一些媒介素养教育起步较早的国家,媒介素养教育已被正式纳入学校教育课程,并形成了符合国情的、系统正规的教育体系。在我国,媒介素养教育虽然渐渐被学者们重视,但绝大多数研究都停留在理论阶段,实证研究较少。政府、社会及学校对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视程度有待进一步加强。在我国高校教育体系中,媒介素养教育还是一个相对陌生的名词,目前开设的有关媒介素养课程大多数以提高学生媒介工具使用能力为目的,如提升信息检索能力的课程,形式内容单一。另外,大多数高校尚未建立系统完善的媒介素养教育体系,媒介素养教育缺少科学、合理的指导方针和实践指南,培养方案的修订、师资队伍的建设、实践教学的设备场地还未落到实处,甚至还有一些高校教学体系中仍未涉及媒介素养教育。[2]

在此背景下,本课题就当前大学生媒介素养情况及其乐于接受的媒介素养教学方式进行调查,分析大学生媒介素养现状,探索建立“媒介素养第一、二课堂协同育人机制”的有效且可行的途径,并开展实证研究,通过准实验设计教学干预的方法对比实验组和对照组参加媒介素养一、二课堂协同教学活动前后的变化状况,探讨媒介素养第一、二课堂协同育人机制对大学生媒介素养的影响,完善更适合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课程体系。